每年六七月,是金蟬大量上市的時節。
夏日的江蘇徐州沛縣鹿樓鎮,夜幕降臨后,樹林間閃爍著點點燈光,村民們手持手電筒,穿梭其中,捕捉著從土里鉆出的金蟬。在“金蟬哥”金蟬種苗孵化基地,負責人賈保磊正在進行金蟬幼苗發貨前的最后準備。大棚中,一捆捆金蟬卵枝懸掛在架子上,整整齊齊,頗為壯觀。這一場景,如今已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而金蟬,也從過去孩童們夏日的玩物,搖身一變,成為帶動一方經濟發展的“致富密碼”。
沙土地里的產業萌芽
金蟬俗稱“知了猴”,既是蘇魯豫皖一帶老百姓餐桌上的佳肴,也是《中國藥典》收載的常用中藥材。鹿樓鎮地處大沙河畔,70% 以上的土地為沙性土壤,土體疏松,漏水漏肥,難以種植高收益的農作物,“在沙土地種糧食不劃算,投入大、產量小、效益差,但是種樹特別是種果樹、種柳樹、種榆樹,就不一樣啦!”鹿樓鎮常務副鎮長梁振介紹道,柔軟的沙土適合樹木扎根,龐大的根系營養豐富;沙土不僅方便蟬卵“流”入地下,還方便幼蟬破土而出,這是鹿樓金蟬得天獨厚的稟賦。
鹿樓鎮金蟬的發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2018 年,賈保磊的父親承包了何莊村灘面 360 畝林地,嘗試養殖金蟬,探索林下經濟的新路子。這一偶然之舉,開啟了沛縣金蟬產業的大門。賈保磊回憶道:“最初選擇金蟬養殖,也是看中其低投入、高回報的特點,且沛縣本就有食用金蟬的傳統,市場不愁。” 事實證明,這一決策十分正確。蟬苗入土后,只需等待兩年便可出土,期間無需過多照料,成活率可達 10% 左右。一棵樹下養殖 300 多只幼蟬,按如今一只一元左右的市場價,一棵樹就能帶來 300 多元的收益。
看得見的收益讓村民們動了心,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金蟬養殖的隊伍中。年近六旬的程全,4 年前看到周邊村民因養殖金蟬發家致富,毅然承包了鄰居家的十幾畝土地,栽上蘋果樹并養殖金蟬。他笑著說:“6、7 月是收獲旺季,現在每天能收 4000 只左右,林下金蟬個頭大、口感好,城里人常常慕名而來,供不應求。一個多月的采收季,扣除成本,純收入能有 10 多萬元。”
目前,鹿樓鎮林下養殖金蟬面積已達 5 萬畝,形成了涵蓋種苗孵化、技術服務、金蟬收購及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全鎮每年金蟬銷售收益達 4 億多元。“樹上摘金果、樹下生金蟬”,曾經的風沙走廊,如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 “蟬鳴經濟帶”。
村民收獲蟬蛻 圖片來源/沛縣發布
科學養殖,不再“靠天吃飯”
靠著金蟬打造出4個多億的產業,鹿樓鎮的“遠大理想”不止于此。“林地面積有限,耕地紅線決不能碰,這讓鎮里的金蟬產業發展一度陷入瓶頸期。”鹿樓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楊蘊說,他們探索向科技要效益、向創新要空間,突破產業發展的天花板。
在“金蟬哥”金蟬種苗孵化基地,賈保磊除了規模化的養殖成果,更得意的是與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聯手建起的金蟬生態養殖研究實驗室。“傳統的卵枝孵化靠天吃飯,溫濕度的控制全憑經驗,孵化率不穩定。”賈保磊說,在結合傳統經驗和專家團隊研究基礎上,實現對蟬苗“產房”溫度、濕度和光照周期的精確調控,他科學調整了樹木間距,既保證充足的光照和地溫,又提升了土壤透氣性,為金蟬生長營造了理想環境。卵枝孵化率從過去的40%左右提升到98%以上,大大提高了種苗質量和供應穩定性。
6月25日,在鹿樓鎮鴛樓社區一處掛著“蘆筍—金蟬養殖基地”招牌的大棚內,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中藥質量和代謝組研究室主任李松林,正帶著研究團隊“挖”蘆筍。鴛樓社區去年集中流轉150畝土地種下12個品種的蘆筍,探索“蘆筍+金蟬”養殖模式。“按現在的長勢,明年就能收獲,林下養殖金蟬每畝產量預計 300 斤左右,再加上蘆筍的收益,一畝地產值能達到 3 萬元。” 楊蘊算起了收益賬,試驗若能成功,鎮里有2萬畝以上的土地能進行蘆筍金蟬養殖推廣,真正讓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
淘洗金蟬 圖片來源/沛縣發布
從“餐桌美味”到“藥用寶藏”
在養殖環節持續突破的同時,沛縣并未止步,而是將目光投向金蟬更深層的價值 —— 藥用領域。金蟬蛻下的外殼 —— 蟬蛻,作為《中國藥典》收載的常用中藥材,具有疏散風熱、利咽開音等多重功效,在中醫藥領域應用廣泛,市場價格最高時可達每公斤 1200 元左右,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力。蟬蛻的基原動物是黑蚱,其成熟未蛻皮的若蟲被稱為金蟬。
為了將這份潛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益,在省委駐沛縣鄉村振興工作隊的牽線搭橋下,當地與南京中山制藥有限公司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成立蟬蛻中藥資源公司,同步推進蟬蛻交易中心建設,并積極籌劃引入中藥飲片加工企業。這一系列舉措,旨在將蟬蛻納入規范化、標準化的中藥產業鏈條,從而釋放出更大的經濟效益。
“長期以來,品種混亂和質量標準低下的問題,一直影響著蟬蛻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效果。而且農民憑經驗的養殖模式以及傳統采收方法,不僅重復性差、效率低,也難以滿足中醫藥傳承發展的需求。” 研究基地基礎研究負責人毛茜解釋道。基于這樣的現狀,團隊歷經 5 年多的不懈努力,成功突破了種苗庫建立、野生撫育 / 采收關鍵技術優化和全產業鏈質控策略創建等多項關鍵技術,并于 2023 年制定發布了中國中藥協會團體標準 ——《黑蚱野生撫育和蟬蛻采收技術規程》。這一標準,成為國內首個關于黑蚱養殖及蟬蛻采收的團體標準,為行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我們的愿景是構建起‘養殖 — 收集 — 加工 — 制藥’的完整閉環。” 省委駐沛縣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趙蓉說,由工作隊幫促建設的 “蘆筍金蟬 / 蟬蛻立體種養示范基地”,目前正在為當地所產蟬蛻向中國中醫藥協會申報中國品牌藥材。未來,除了繼續供應餐飲市場,當地將把蟬蛻作為優質中藥材原料重點開發,用于生產中藥飲片、中成藥等高附加值產品,讓這小小的蟬蛻綻放出更大的價值。
從林下到田間,從餐桌到藥房,鹿樓鎮用近10年時間完成兩次產業躍遷。不僅解決了產業單一依賴活體銷售的風險,更能成倍提升產業價值,“沙土窩”里飛出的“金蟬”,全身是寶,點“蛻”成金。
文/李詩睿
來源:江蘇新聞網、沛縣發布、金蟬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