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盛夏時節,靖邊蘆河縣城段河面波光粼粼,水草隨波搖曳,成群水鳥或俯沖掠水,或靜立淺灘啄食,為陜北高原勾勒出一幅靈動的生態畫卷。
在這片生機盎然的濕地旁,靖邊公安森林派出所的民輔警身著藏藍制服,以腳步丈量河岸,用法律筑牢屏障,成為蘆河岸邊最堅實的“守護者”。
重拳出擊下的“拉網式”守護
“護鳥先護棲息地,清網必清全鏈條。”馮家峁森林派出所的民輔警深諳保護之道。在今年的專項清查行動中,他們對楊米澗鎮的濕地、水庫展開“拉網式”巡查。徒步穿行蘆葦蕩,仔細排查是否有鋼絲套、粘網等獵捕工具;在1家電商服務站,逐筆核對活體動物訂單記錄,杜絕“線上售鳥”的暗箱操作;走進餐館后廚時,翻開凍庫臺賬、比對食材溯源單,讓野生鳥類食材無處遁形。單日徒步巡查超10公里,這樣的“笨功夫”卻在蘆河沿岸織就了密不透風的保護網。
沙石峁森林派出所則將防線延伸至群眾意識深處。6月27日的“愛鳥護鳥”宣傳活動中,民輔警帶著精心制作的護鳥宣傳冊走進林區集市,在橫幅下支起展板,用本地常見的白鷺、蒼鷺標本講解鳥類習性,以“燕隼翅膀受傷如何救助”“發現捕鳥網該打哪個電話”等實用知識展開互動。“去年有人用彈弓打鳥被拘留,大家可別學!”民警結合近年辦理的涉鳥案件,用方言將法律后果說得直白透徹,讓“捕鳥違法”的觀念滲入村民心底。
“如今的蘆河已變成一道水清河綠的生態濕地。目前,已有黑鸛、蒼鷺等10多種鳥類在此繁衍生息,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群眾保護鳥類的意識有了顯著提高。”森林警察大隊相關負責人介紹。
羽翼接力中,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奔赴
“喂,警察同志!田埂上有只鳥撲棱不起來了!”這樣的求助電話,對森林派出所民警而言已是日常。
5月27日黃昏,楊橋畔鎮村民發現的那只燕隼,左側翅膀被獵網刮出深口。民警用毛巾裹住它的頭部防啄,連夜驅車20公里送到縣林業局救助站。“這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翅膀愈合后就能放歸森林了。”獸醫的話讓守在救助站的民警長舒一口氣。
去年深秋時節,在海則灘鎮一居民家中,受傷的貓頭鷹更讓民警揪心。它蜷縮在柴堆下,右翅骨折處滲出血絲,見人靠近便發出嘶啞的叫聲。民警戴上手套,輕輕托住它的胸腔,“貓頭鷹喙尖爪利,得順著羽毛方向固定翅膀。”他邊操作邊給圍觀村民講解,移交救助站時還特意附上半袋新鮮牛肉。
去年以來,這樣的細致守護,讓20余只受傷野生鳥類在康復后,從蘆河岸邊振翅翱翔,飛向天際。
法律之刃斬斷貪婪之手
護鳥之路并非坦途。2020年,青陽岔鎮的案件至今仍是警示——村民高某為牟私利,用斧子砍開柳樹洞,將3只貓頭鷹幼鳥從巢穴中掏出販賣。“他說每只賣500元,卻不知道這是在砍斷生態的鏈條。”辦案民警回憶,查獲的兩只幼鳥蜷縮在紙箱里,羽毛尚未豐滿,而另1只已因饑餓夭折。
“貓頭鷹每年能吃掉上千只田鼠,破壞它們的巢穴,就是在毀我們的莊稼。”辦案民警痛心疾首地說道。最終,高某因非法獵捕珍貴野生動物罪被判刑,而那兩只幼鳥在救助站長大,被放歸蘆河濕地。
如今,蘆河岸邊的護鳥人仍在奔波。清晨的巡邏車里,民警會用望遠鏡觀察水鳥集群是否有異常;傍晚的微信工作群里,各派出所實時共享著候鳥遷徙動態;學校的課堂上,民警舉著護鳥宣傳冊,教孩子們辨認“哪些鳥不能碰”。
當夕陽為河面鍍上金邊,歸巢的鳥群掠過藏藍身影,“鳥倦歸山林”的和諧圖景正在蘆河兩岸徐徐展開——這是“藏藍”護鳥人用無數個日夜證明的真理:當法律的利劍斬斷貪婪,當善意的雙手托起羽翼,自然終將回以更蓬勃的生機。(李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