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產業強,鄉村旺。靖邊縣紅墩界鎮,漫山遍野的杏樹正經歷著從“生態守護者”到“富民金扁擔”的華麗轉身。近年來,該鎮以“千萬工程”為指引,通過“技術破局+模式創新”雙輪驅動,推動白杏產業從“散種雜植”邁向“鏈式集聚”,從“單打獨斗”走向“三產融合”,走出一條生態美與百姓富同頻共振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技術賦能:從“零星散種”到“產業集聚”的蝶變之路
曾經,紅墩界鎮的白杏種植以農戶零星分散的山杏為主,品種混雜、產量低下,難以形成規模效應。2024年春,鎮黨委政府在王家坬村的黃土坡上辟出20畝“試驗田”,開啟了白杏產業的“技術革命”。通過引入“密植矮化+水肥一體化”技術,實施高枝嫁接、密植移栽,首批15萬株小白杏幼苗成活率達98%,為規模化種植奠定了技術基礎。
鎮黨委負責人曹琳露說:“我們選擇引進的是新疆輪臺縣的小白杏,這種小白杏不僅因其耐旱抗寒的特性契合當地氣候,更因果實含糖量達27%,是鮮食與加工的優質原料。”
鎮黨委負責人的話語道出了產業定位的科學性。這場“試驗”的成功迅速轉化為全鎮行動——2025年開春,7個行政村的退耕還林山杏基地同步啟動改良工程,專業技術隊帶著修枝剪、嫁接刀穿梭溝壑,將老化山杏樹高位截干,嫁接優質白杏品種。全鎮白杏種植面積3年內將突破2.3萬畝,形成“一溝一產業、一坡一景觀”的集聚效應,昔日荒山正變身“花果山”。
二、模式創新:從“單打獨斗”到“三產融合”的振興密碼
產業要興,機制必活。紅墩界鎮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破題,將分散的資源擰成“一股繩”。聯合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從13戶農戶手中流轉310畝荒廢林地,整合全村杏樹資源與現有櫻桃產業,形成“春日賞杏花、夏日摘櫻桃、秋日品白杏”的農旅體驗鏈,讓游客“來了能玩一整天”,昔日“空殼村”變身“網紅村”。
在利益聯結機制上,村級合作社優先吸納本地農戶參與種植、管護、分揀等工作,提供季節性就業崗位50余人次,人均年增收超1.2萬元。同時,聯合縣農業農村局開辦“杏農學堂”,培育技術骨干10人,輻射帶動50余戶農戶掌握科學種植技術,實現“技術入戶、效益到戶”。據測算,五年后白杏盛果期,村集體年收益可達170萬元,群眾每戶年增收近6萬元,聯農帶農效應顯著。
眼下,紅墩界鎮正謀劃產業升級新路徑:推動白杏產業向智慧農業、農旅融合延伸,建設集采摘體驗、杏產品加工、電商展銷于一體的產業園區,開發杏干、杏仁油等深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條。從生態修復到產業富民,從單一種植到三產融合,白杏已成為打開鄉村振興之門的“金鑰匙”,真正實現“綠了山坡、富了口袋”,繪就出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新畫卷。
如今的紅墩界鎮,漫山杏林既是守護黃土高原的“生態屏障”,更是鼓起百姓腰包的“綠色銀行”。隨著規模化種植、產業化運營、品牌化發展的深入推進,靖邊縣紅墩界鎮的“白杏”書寫著生態與經濟互促雙贏的鄉村振興新篇章。(來源:群眾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