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丁寧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還有印象。2013年,她以668分的高考成績拿下遼寧省文科狀元,香港大學直接拋出72萬全額獎學金的橄欖枝,這對普通家庭來說可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可她呢,在港大只待了一個月就退學了,獎學金也不要,跑回老家本溪復讀,鐵了心要考北大。2014年,她又以666分再次當上文科狀元,進了北大中文系。如今十年過去,她過得咋樣了?值不值得當年那么折騰?
劉丁寧出生在遼寧本溪,家里不算大富大貴,但也不差。爸媽都是大學畢業(yè)的,父親在政府部門當公務員,母親干保險這行,家里氛圍挺有文化味兒。聽她爸劉兵后來說,小時候家里吃飯聊天,不是聊《論語》里的道理,就是念叨幾句唐詩宋詞。劉丁寧打小就聽她爸講《桃花源記》,那時候她就覺得,中華文化這東西有種特別的魅力,長大后想好好鉆研。
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劉丁寧就挺出挑。她作文寫得特好,老師經常把她的文章當范文念給大家聽,里面老透著對古詩詞和傳統(tǒng)文化的喜歡。到了本溪市高級中學,那可是當?shù)赜忻闹攸c高中,學生個個都鉚足了勁兒學。劉丁寧硬是在這群人里殺出重圍,2013年高考考了658分,加上10分加分,總分668,直接成了遼寧文科狀元。那會兒,各大高校都盯著她,招生電話一個接一個。
高考完,擺在劉丁寧面前的路不少。北大、清華這些頂尖學校都想要她,但香港大學直接開了個72萬全額獎學金的條件,這可不是小數(shù)目。普通家庭,誰看了不心動?她爸媽也勸她,港大是國際化的大學,出去見見世面,家里還能省下一大筆錢。劉丁寧琢磨了半天,最后點了頭,2013年9月就去了香港。
可到了港大,她發(fā)現(xiàn)事情跟想象的差太遠。港大的中文系課程,很多是用粵語講的,偶爾還夾點英語講講西方文學理論。劉丁寧東北人,普通話說得溜,粵語壓根兒聽不懂,上課經常懵圈,關鍵內容都抓不住。教學方式也偏西式,跟她之前的高中完全不是一回事。她還跟同學不太合得來,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都不一樣,她總覺得自己融入不了,一個人孤零零的。
就這么過了一個月,劉丁寧坐不住了。她覺得自己來港大是為了學中文,可這環(huán)境讓她離夢想越來越遠。她跟爸媽打了電話,說想退學回本溪復讀,目標是北大中文系。她爸媽一開始勸她再堅持堅持,可看她態(tài)度堅決,也就同意了。72萬獎學金就這么不要了,她收拾行李回了老家。
劉丁寧退學的消息傳出去,網上一下子炸了鍋。有人夸她有種,說她敢為夢想放棄幾十萬,夠硬氣;也有人罵她,覺得她占著港大的名額又不要,太浪費,還擠了別人的機會。那段時間,外界的說法啥樣兒的都有,劉丁寧壓力山大。她爸劉兵后來回憶,說那會兒他每天接送她上下學,就怕她被輿論整崩潰了。
復讀這一年,劉丁寧真是拼了命。每天早上六點起,晚上十一二點睡,書桌上全是復習資料。她目標很清楚,就是北大中文系,別的都不看在眼里。2014年高考成績出來,她考了666分,又一次拿下遼寧文科狀元,總算如愿進了北大。這成績雖然比前一年低了兩分,但能復讀一年還當狀元,這實力沒得說。
進了北大,劉丁寧總算能好好學她喜歡的國學了。中文系的氛圍跟她想的一樣,到處都是書香味兒,課上講的全是她感興趣的古文、詩詞。可大學也不是天天都順心。她加入了學校的戲曲社團,想把小時候的愛好撿起來,結果卻碰了釘子。有一次排練,幾個同學對她冷嘲熱諷,甚至還威脅說要報警。她心里挺不是滋味,但也沒多聲張,自己默默調整狀態(tài)。
學業(yè)上,劉丁寧倒是沒讓人失望。本科四年她學得很扎實,畢業(yè)時還拿到了免試研究生的資格。讀研的時候,她跟著導師做古典文學研究,寫了好幾篇論文,圈里人都說她有潛力。2020年碩士畢業(yè),她沒選擇繼續(xù)讀博,而是決定出去工作。
碩士畢業(yè)后,劉丁寧去了杭州,進了教育行業(yè)。她覺得自己喜歡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這行能讓她把這份熱愛傳下去。現(xiàn)在她在杭州一家機構教書,平時生活挺低調,除了工作,還喜歡搞點音樂、畫畫、戲曲這些興趣。她在2023年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過一句挺實在的話:“我想去掉所有標簽,找到真正的自己。”聽起來,她對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挺滿意。
這十年過去,劉丁寧覺得自己沒選錯路。當年放棄港大,很多人覺得她瘋了,可她硬是靠自己的堅持走到了今天。她現(xiàn)在不追名逐利,就想踏踏實實做點有意義的事,把傳統(tǒng)文化教給更多人。
劉丁寧的故事當年炒得挺熱,社會上反響兩極分化。支持她的人覺得,這姑娘有骨氣,為了夢想啥都能放下,不隨大流;反對的人說,她復讀占了別人上大學的機會,72萬獎學金說不要就不要,太任性。吵來吵去,其實反映了個大問題:教育這東西,到底是為啥?
有專家,比如教育學者熊丙奇,就拿劉丁寧這事舉例子,說現(xiàn)在的高考和大學錄取制度太死板了。一考定終身,學生沒啥選擇余地。他建議以后可以搞自由申請或者轉學制度,讓學生能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調整方向,別像劉丁寧這樣只能退學復讀那么極端。
再說大點,劉丁寧的選擇還讓人想到教育公平的事兒。現(xiàn)在好學校、好資源都集中在少數(shù)地方,很多人擠破頭都進不去。劉丁寧能復讀再考北大,靠的是她自己的實力和家庭支持,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條件。她的故事讓人覺得,教育不光是考試分數(shù),還得看能不能幫人找到自己的路。
劉丁寧這十年,算是個挺真實的勵志故事。她從本溪到香港,又從香港回本溪,最后到北京、杭州,一步步走來,全憑一股子對自己夢想的堅持。她選的路不一定每個人都理解,但她證明了,只要認準了方向,肯下功夫,人生還真沒啥標準答案。
現(xiàn)在她在杭州過得平靜又充實,用教育這行延續(xù)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愛。她的經歷告訴咱們,教育不只是為了考高分、拿文憑,更得讓人活得明白,找到自己想干的事兒。她這故事,也讓咱想想,社會上的教育資源咋分才公平,咋樣才能讓更多人有機會追自己的夢。
劉丁寧這人,沒啥光環(huán),也沒啥傳奇,就是個普通女孩,靠著自己的選擇和努力,活出了點不一樣。她如今的樣子,挺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