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來自微信群里的怒火,揭開了中國教育評價體系的深層傷疤。
日前,一段江西高三班主任因為學生拒報清北而破防解散班級群的聊天記錄,引發網絡熱議。
根據這份千字長文的截圖,老師在群里痛心疾首:“學校投入百萬資源、老師傾盡全力陪伴,從初升高到高考從未停歇”;甚至揚言“來生不記”。
顯然,這位班主任的“情真意切”并沒有感動學生們,有人還把這段聊天記錄截圖了,曬到網上,結果評論區炸鍋了。
大家為什么那么在意清北?其實很好理解。
地方教育系統,需要清北來證明自己的政績,學校需要清北的學生來吸引更多生源,來拿到更多資源。老師同樣也需要清北的學生來證明自己。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本該平等享受的教育資源,會被分為“三六九等”。
但是孩子需要什么?孩子需要的是適合自己的專業,是能讓自己發光發熱的地方。而這也恰恰是最沒有“考核價值”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代的人對這場風波的反應差異也比較明顯。年輕人普遍更支持學生自主權,而年長者則更傾向于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
其實在我身邊就有畢業于清北的同事,他告訴我,類似的事情20年前,就已經遭遇過,只不過,當時他選擇了“老師的選擇”。
這種代際差異恰恰映射了中國社會教育觀念的變遷軌跡。但真正的愛,不是替孩子做決定,而是陪著他們學會選擇。教育的最高境界,也不是讓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而是幫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希望有一天,學生不再是裝點門面的“獎杯”。只有當成功的標準從“錄取榜”轉向“人生路”,教育才能重歸純粹。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