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豪門爭產只存在于影視作品?現實遠比劇情更跌宕起伏!
中國五百強企業創始人剛離世,34歲的親生兒子與43歲的繼母便展開了長達兩年的激烈爭奪。
當所有人以為這場豪門紛爭會無限期拖延下去時,最新進展卻令外界震驚不已。
杉杉集團股東突然發布聲明,副董事長鄭駒所持股份被法院裁定強制執行清零!
兩年內斗導致百億市值蒸發尚不滿足,連繼承人的股權也遭到徹底清算?
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白手起家
2025年6月24日,寧波中院正式裁定杉杉控股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昔日被視為接班人的鄭駒,眼睜睜看著自己持有的181萬股股票被司法拍賣。
從最高600億市值滑落至217億,市值縮水高達383億元。
這個橫跨服裝和新能源兩大領域的商業帝國,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內轟然倒塌。
而如此龐大的杉杉集團,是鄭駒的父親鄭永剛一手打造起來的。
1989年,31歲的鄭永剛退伍歸來,接手瀕臨破產的寧波甬港服裝廠時,該廠負債已高達800萬元。
當時國內服裝行業仍以代工為主,多數企業依賴外貿訂單生存。
但鄭永剛展現出卓越的商業嗅覺,果斷選擇品牌化路線,并斥資3萬元在央視投放廣告。
“杉杉西裝,不要太瀟灑”的廣告語迅速傳遍全國,使“杉杉”成為最早建立品牌的國產服裝之一。
到了1996年,杉杉股份成功登陸上交所,成為中國服裝行業的首家上市公司。
然而鄭永剛始終具有前瞻性眼光,不斷尋求新的發展方向。
1999年,他將目光投向當時鮮有人問津的鋰電池材料領域。
那個年代,人們還在使用諾基亞功能機,電動汽車更是遙不可及的概念。
但鄭永剛堅定判斷:“我們要抓住這個行業!”
對于公司而言,這項新業務前期投入巨大。
據內部員工透露,研發與建廠初期就耗資超過2億元,且連續虧損十多年。
盡管如此,鄭永剛始終堅持鼓勵團隊:“我們必須沉住氣,這是個需要耐心的事業。”
為維持運營,他四處招攬人才,甚至抵押自家房產發放員工工資。
直到2013年智能手機普及,鋰電池需求激增,終于迎來轉機。
僅三年時間,杉杉的負極材料出貨量躍居全球第一。
隨著新能源汽車浪潮席卷而來,杉杉迎來了真正的爆發期。
2022年財報顯示,公司凈利潤達到26.9億元,鄭永剛個人資產估值升至125億元。
常有人質疑他為何總是涉足看似不起眼的行業,他總會笑著回應:
“別人眼中的紅海市場,我們有能力將其轉化為深海藍海。”
可惜好景不長。
2023年2月10日,鄭永剛在日本洽談業務期間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去世,享年65歲。
他的離世極為突然,既未留下遺囑,也未做出任何股權安排。
臨終前仍在思考企業發展問題,反復強調:“杉杉必須做強。”
留給后人的是價值約400億元的產業,以及妻子周婷和六個子女。
其中長子鄭駒34歲,其余五名子女年齡更小。
豪門內斗經營崩潰
鄭永剛去世第41天,杉杉控股董事會召開會議,推選鄭駒出任新任董事長。
按理說,作為長子且畢業于清華大學金融系,自2019年起擔任副總裁,接班似乎順理成章。
但隨即引發爭議。次日上交所發函質詢:如何認定鄭駒為實際控制人?
這一問題直擊要害。
根據繼承法規定,配偶周婷首先獲得夫妻共同財產的一半,剩余部分由她與六名子女均分。
據此計算,鄭駒所能繼承的股份僅為總量的七分之一左右,根本無法掌控企業。
雙方爭奪的核心,是一家名為寧波青剛投資的企業。
該公司持有杉杉控股51%的股份,堪稱整個杉杉系的關鍵命脈。
誰能掌控青剛投資,誰就是杉杉的實際掌權者。
2023年4月,周婷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確認繼承權,隨后相關股權被凍結。
盡管同年5月雙方達成表面和解,周婷亦進入董事會,但明眼人都清楚這只是短暫妥協。
然而公司內部斗爭已嚴重影響正常運營。
管理層人心浮動,關鍵決策難以推進。
當內部混亂不堪之時,外部競爭卻愈發激烈。
比亞迪、寧德時代等頭部企業不斷擴大產能,價格戰愈演愈烈。
本就陷入內耗的杉杉,哪還有精力應對市場競爭?
市場份額持續下滑,甚至被貝特瑞、江西紫宸超越。
財務數據最能反映真實狀況。
2024年前三季度,杉杉股份虧損3.67億元,創下上市27年來首次虧損紀錄。
同時短期債務累積達114億元,賬面現金僅約5億元,資金缺口巨大。
湖南、內蒙古等地工廠相繼減產或停產,供應商紛紛上門討債。
鄭駒堅持了一年多,最終于2024年11月17日辭去董事長職務。
次日,周婷以全票當選新任董事長,并發表公開信宣稱自己是“杉杉系唯一掌門人”。
但此時接任,無異于接過一個燙手山芋。
企業已處于資不抵債狀態,破產只是時間問題。
2025年2月,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三家主要債權人聯合申請對杉杉控股進行破產重整。
三行合計債權金額達122.65億元,而公司實際資產價值遠低于此。
總債權金額122.65億元,遠超公司現有資產估值。
6月股權拍賣會上,知名投資者魏巍以每股8.42元的價格競得1300萬股,總價1.09億元。
此次成交價低于市價,按規定需鎖定六個月后方可出售。
對于專精困境投資的魏巍而言,這是典型的抄底機會,押注的是半年后公司可能復蘇。
早埋下的隱患
回望杉杉衰敗全過程,其實早有征兆。
最顯著的問題在于企業管理混亂。
證監會調查發現,控股股東挪用上市公司資金達17.88億元。
關聯交易信息披露虛假,巨額資金流向至今成謎。
公司內部控制機制形同虛設,財務漏洞百出。
此外,業務擴張過于激進。
鄭永剛不僅涉足鋰電池材料,還嘗試偏光片、儲能、充電樁等多個領域,凡是有利潤空間就想參與。
但這些項目普遍耗資巨大,短期內難見回報。
例如偏光片業務已投入逾百億元,至今仍在虧損。
多個項目同步推進,現金流壓力可想而知。
然而最致命的是,鄭永剛生前并未妥善處理這些問題。
既未引入職業經理人協助管理,也未設立家族信托保障股權穩定。
甚至連接班人都缺乏系統培養。
或許他認為自己才六十多歲,未來仍有充足時間規劃。
沒想到變故來得如此突然,人一走,所有潛在風險瞬間爆發。
杉杉事件給民營企業敲響了警鐘。
企業傳承絕非簡單地將公司交給下一代。
必須建立完整制度體系,明確股權分配規則,規范重大決策流程,配備專業管理團隊。
尤為重要的是,家族資產與企業資金應嚴格區分,二者性質截然不同。
多元化經營雖可分散風險,但也需考量自身管理能力與資金實力。
若貪多嚼不爛,最終可能導致全面潰敗。
尤其在行業下行周期,現金流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關鍵,切勿盲目投入無回報項目。
人生充滿未知,誰都無法預知明天會發生什么。提前做好規劃,既是對企業負責,也是對家人負責。
如今的杉杉正由破產管理人主導重整。
雖然公司仍保留技術與產能基礎,但若能引入實力雄厚的投資方,仍有重獲新生的機會。
但對于那18萬散戶股東來說,損失恐怕難以彌補。
結語
從1989年的服裝小廠,到2022年的新能源巨頭,再到2025年的破產重整,杉杉歷經36年風雨歷程。前33年積累的財富,在創始人去世后的三年內付諸東流。創業艱難,守業更難,缺乏規劃的傳承最難。
參考文獻:1.雷遞-2023-02-12——《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鄭永剛因突發疾病救治無效去世 年65歲》2.百度百科-杉杉集團有限公司——信息詳情頁3.九派新聞-2025-07-01——《杉杉控股及鄭駒等被列為老賴,此前鄭駒全部持股被強執》4.極目新聞-2025-06-29——《杉杉股份創始人長子全部持股被強執,知名牛散魏巍斥資1億元入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