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竟然出現垃圾不夠用的情況,甚至要把以前填埋的垃圾挖出來重新利用。還有焚燒廠為了搶垃圾,爭著給物業支付介紹費。曾經困擾我們的垃圾圍城問題,怎么就搖身一變,垃圾成了爭搶的對象呢?
曾經,垃圾圍城是困擾全國的難題。2012年,住建部的調查顯示,中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圍,僅北京每年產生的垃圾就能形成一座占地36公頃、高40米的“垃圾山”。當時,填埋是最常見的垃圾處理方式。根據中國綠發會的數據,中國填埋垃圾累計占用5億平方米的土地,相當于6個香港島那么大。可垃圾似乎源源不斷,很多人都擔心未來垃圾該如何處理。
然而如今,情況卻大不相同,垃圾竟然不夠用了。2024年,全國垃圾焚燒廠平均負荷率僅60%。許多焚燒廠因為垃圾不夠,每開工3個月就得停1個月來攢垃圾,甚至為了彌補缺口,還得從別的地方調運垃圾。澎湃新聞報道,河南鶴壁的垃圾焚燒負荷只有50%。為此,當地不僅把管轄的鄉鎮縣區的生活垃圾全部收集起來,還從隔壁安陽市協調了9萬噸生活垃圾。浙江金華也為了獲取垃圾,計劃用3到4年時間開挖曾經填埋的26萬噸陳腐垃圾。垃圾怎么就突然變成香餑餑了呢?
這得從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說起。2017年,杜院士提出“無廢城市”試點方案。他認為,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在此之前,杜院士曾到瑞典考察,發現瑞典僅用幾座垃圾焚燒廠就完成了99%的垃圾資源化利用,這讓他深受啟發。為什么不能用垃圾焚燒發電呢?這樣既可以解決垃圾圍城的難題,又能緩解發電緊張。要知道,一噸垃圾可發電350度,足夠一個家庭單月的用電需求。
2018年,國務院批準了該方案,并且為鼓勵建廠給予資金補貼。一時間,各地大量涌現垃圾焚燒廠。從2017年的278家猛增到2024年的1066家。目前,焚燒已經超越填埋,成為我國主流的垃圾處理方式。并且以每日111萬噸的焚燒能力,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計劃中到2025年底每日80萬噸的目標。此外,海南成為我國首個實現全省垃圾焚燒發電的省份。
垃圾焚燒越來越普及,但隨之而來也有一個問題:垃圾焚燒不會造成空氣污染嗎?或許和你想象中黑煙滾滾的場景不同,垃圾焚燒有一套完整規范的流程。為避免垃圾燃燒不充分產生有毒氣體,垃圾要先經過分揀、脫水、發酵,才能進入燃燒爐。
在850攝氏度以上的持續高溫作用下,再添加尿素進行中和,幾乎從源頭杜絕了有毒氣體的產生。而且在氣體排放之前,還會經過含有石灰、活性炭的多層過濾系統,達到排放標準后才會排出,基本不會造成環境污染。這在中國臺灣早有先例,臺灣新北市的八里垃圾焚燒廠附近環境優美、風景如畫,甚至成為有名的婚紗拍攝點,足以證明垃圾焚燒的安全性。
如今,我國的焚燒技術還走向了國外,印尼、烏茲別克斯坦等國都與我們簽署了垃圾發電項目,垃圾治理成了中國的一張新名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