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提到文化差異,你能想到啥關鍵詞?是風格迥異的穿搭,五花八門的節日,或者別出心裁的美食……其實,有時候不需要語言和歷史那么宏大,一瓶水就能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羅馬的陽光下,一群興致勃勃的美國游客興奮地打開一瓶礦泉水,隨即發出驚呼:
“天哪,這個瓶蓋不會掉下來!太天才了吧!”
TikTok用戶Mallory Burford把這個瞬間拍成了短視頻上傳社交媒體,視頻迅速走紅。在鏡頭里,她和朋友感嘆塑料水瓶上的“連體瓶蓋”驚為天人,不解為何美國還沒推廣這種“先進設計”。然而,這份喜悅并沒有感染歐洲網友,反而引來一片噓聲。
評論區的歐洲人炸了。
“我們其實很討厭它。”
“沒有一個歐洲人喜歡它。”
“這是歐洲最討厭的設計之一。”
先來看看什么是“連體瓶蓋”,又為何讓歐洲本地人如此嫌棄?
Mallory和朋友們激動的“發現”,其實是歐洲環保政策下的一個日常產物。
根據歐盟于2019年通過的相關指令,從2024年7月3日起,所有容量不超過3升的塑料飲料瓶,都必須配備“不可拆卸”的瓶蓋,也就是瓶蓋永遠連著瓶身,擰開也不能完全取下。
環保理由很明確:減少塑料垃圾,防止瓶蓋被隨手丟棄進海洋、森林,變成污染微粒。畢竟,塑料不分解,只會碎裂成越來越小的顆粒——微塑料,最終進入我們的水源和食物鏈,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
可惜,這項政策的初衷再良善,消費者的體驗感卻一言難盡。
“蓋子老是擋嘴。”
“擰的時候會彈回來戳到臉。”
“很難干凈地喝完一瓶水。”
于是,一個原本旨在減少污染的環保設計,卻成了歐洲人日常生活里最想“撕掉”的存在。而就在這時,美國游客卻帶著“世界終于先進起來了”的熱情在TikTok上大肆夸贊。
這就是文化落差的魔幻瞬間。
我們常說文化差異能碰撞出奇妙火花,比如一個小小瓶蓋,就引發歐美網友截然不同的反應。但現實往往更微妙。
在Mallory的眼里,這個設計“防止瓶蓋丟失”的功能,是對粗心者的完美照顧;在歐洲人看來,它是行政干預下的無奈接受,生活便利性遭到了犧牲。
這就像你帶著對“進步”的欣喜在異國歡呼,而本地人卻覺得你正在為“退步”叫好。
更有趣的是,這種文化沖突并不止步于瓶蓋設計。
另一位美國TikToker在英國旅行時,面對超市里一包“Mr. Brain’s Six Pork Faggots”也同樣震驚:“你們為什么把這個詞寫在食品包裝上?在美國,這絕對是不能說的侮辱性詞匯!”
“faggot”在英國,是傳統肉丸的名字;在美國,卻是對同性戀者極具攻擊性的用語。看似相同的語言系統下,兩個國家對同一個詞匯的理解天差地別。
也有其他美國游客在外旅行時,漸漸意識到身邊原本習以為常的“怪事”。
有人在西班牙驚訝地發現,原來收銀員可以坐著工作。而在美國,他們通常被要求站起來。
有人意識到,他們的食物里含糖量“高得不正常”。當他去非美式餐廳吃飯時,才恍然大悟地意識到這一點。
文化并非靜態的“習慣集合”,而是在不同環境和社會中逐漸演變,形成特色。語言也好,設計也罷,它們背后承載的,是價值觀的分野、政策的背景、社會的敏感神經。
Mallory的視頻最后,她看著鏡頭說:“Come on, America!”那一刻她是真的開心,發自內心地覺得發現了什么“比美國先進”的東西。
而在評論區,歐洲人用一種復雜的情緒回應了她的熱情。
他們都沒錯。只是我們太容易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把“身邊事”當成判斷世界的標尺。就像歐洲人默認這種“連體瓶蓋”是個不得不妥協的“小麻煩”,而美國游客卻視它為“用戶體驗的新高度”。
如果你生活在某個文化體系中太久,很容易把自己的方式當成唯一的“正確”。直到你走出去,看到別人有不同的做法——然后你才發現,原來很多我們理所當然的設計、詞匯、理念,在另一個地方可能恰恰是“不合理”的代名詞。
Mallory在羅馬擰開的瓶蓋,也擰開了她的新視野。
旅游可以有另外一層意義。不是為了拍照,不是為了刷完小紅書打開清單,而是在某個街角、某個便利店,看到一個不同的瓶蓋,一個陌生的詞,然后思考:
“啊,原來還有另一種生活方式。”
這就是文化的魅力——它不是用來統一的,而是用來理解和尊重的。
所以,下次在旅行中看到別人用奇怪的方式喝水,或對某個詞露出困惑,不妨慢一點、多問一句。也許你會有收獲,不只是一個旅行小趣聞,而是一扇打開世界的窗。
瓶蓋雖小,世界不小。
而理解差異的能力,也許才是我們最需要深挖的寶藏。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14882355/american-tourists-genius-invention-europeans-hate.html
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14882355/american-tourists-genius-invention-europeans-hate.html
文|小月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