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江蘇地下挖出了億噸級石油,還有個4000平方公里的“大坑”藏著千億噸鹽?這事兒是天方夜譚,還是確有其事?
石油與鹽的奇幻共生
江蘇的石油主要集中在東臺坳陷,這里的油田如同埋在50米淺海下的巨大寶藏。已探明儲量達1.2億噸,這是什么概念呢?相當于全國2個月的原油進口量。這些石油的形成和一場遠古“海侵”息息相關。大約幾千萬年前,海水倒灌進江蘇盆地,帶來海量有機質,歷經漫長的地質演化,才變成如今寶貴的石油資源。如今,中石化運用AI三維地震勘探技術,精準定位油藏,把開采成本控制在每桶40美元以下,比國際油價還實惠,大大提升了開采效益。
隔壁的鹽阜坳陷地下1100米厚的巖鹽層蘊藏著千億噸鹽。其形成過程猶如一場地質版的“蒸發游戲”。古代這里是大湖泊,每逢干旱,湖水蒸發,留下一層鹽,隨后被泥沙覆蓋,接著又被新的湖水淹沒,如此循環往復,歷經幾百萬年,最終形成了像“千層餅”一樣厚的鹽礦。尤其是淮陰凹陷的鹽盆,面積達4000平方公里,差不多有大半個上海那么大,鹽層總厚度更是超過300層樓的高度,儲量之豐富,令人咋舌。
從“大海撈針”到精準開采
在溱潼油田,工程師們采用“旋轉導向鉆井”技術,讓鉆頭如同靈活的“貪吃蛇”,在地下3000米深處蜿蜒前行,精準命中頁巖油藏。2024年,這里新增頁巖油儲量1.8億噸,27口井累計產油40萬噸,平均下來每天能裝滿200輛油罐車。更值得一提的是,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廢熱還被巧妙循環利用,用來蒸發鹽礦鹵水,實現了“油鹽聯產”的綠色高效模式,既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又降低了能耗。
鹽礦開采完留下的“大坑”也沒被浪費,而是搖身一變,成為國家戰略資源庫。蘇鹽集團在淮安打造的張興儲氣庫,利用鹽穴儲存天然氣,總容量高達100億立方米,這可是江蘇省全年用氣量的1/3。這里配備了先進的機器人巡檢系統,能24小時不間斷監測鹽穴安全,讓原本廢棄的鹽礦,變成了可靠的“地下能源銀行”,在能源存儲和調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能源升級與產業蝶變
石油開發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直接帶動了裝備制造業的蓬勃發展。在鹽城的“石油小鎮”,一家企業成功研發出水下采油樹,打破了國外長期以來的技術壟斷,單臺設備售價超千萬元。不僅如此,頁巖油開采催生了完整的“油服湘軍”產業鏈,從鉆井平臺到環保設備,各個環節緊密相連。2024年,相關產業產值突破500億元,為當地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大動力。
鹽礦開發讓江蘇實現了從“產鹽大省”到“鹽化強省”的華麗升級。蘇鹽集團將巖鹽加工成醫用級氯化鈉,純度高達99.99%,專供高端制藥行業。此外,還開發出益生菌漱口水、香薰鹽燈等27種“鹽生活”產品,年出口額超5000萬美元,將小小的鹽產品推向了更廣闊的市場。同時,鹽穴儲能項目不僅能有效調峰保供,保障能源穩定供應,還吸引了眾多新能源企業扎堆落戶,淮安正全力打造“中國鹽穴儲能之都”,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
能源自主的“江蘇密碼”
江蘇的億噸石油和千億鹽礦,對國家能源安全而言,無疑是兩顆重要的“定心丸”。頁巖油年產量計劃在2025年達到200萬噸,這意味著我國原油進口量有望減少10%。鹽穴儲氣庫投入使用后,可保障長三角地區30天的應急用氣需求。更為關鍵的是,江蘇的頁巖油開發技術已成功復制到勝利油田、江漢油田等,形成了“東部突圍”的能源新格局,極大增強了我國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自主性。
江蘇的“油鹽經濟”正悄然改寫傳統資源開發模式。在東臺,“光伏+采油”項目讓油田搖身一變,成為“藍色能源島”,將傳統能源與清潔能源有機結合。在淮安,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年發電量達6億度,足夠3萬戶家庭使用一整年。這些創新舉措不僅大幅降低了能耗,使江蘇單位GDP能耗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5%,還為全國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從“資源紅利”到“創新紅利”
目前,江蘇石油開采深度已達4500米,但深部頁巖油資源量還有30億噸等待開發,潛力巨大。中石化制定了宏偉計劃,在“十五五”期間,年均新增儲量超1億噸,立志把江蘇打造成“東部頁巖油硅谷”。鹽礦開發也不甘落后,正朝著地下2500米進軍,借助超臨界萃取技術提取鋰、硼等稀有元素,一旦成功,鹽礦單噸價值將提升10倍,進一步挖掘鹽礦資源的潛在價值。
江蘇在“油鹽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將環保置于首位。所有油田均采用“零排放”鉆井技術,廢水回用率超過95%,最大程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鹽礦開采同步開展生態修復,在鹽城濕地打造“石油生態公園”,實現工業發展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這種“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模式,正逐漸在全國資源型城市推廣,成為綠色發展的典范。
江蘇的“地下寶藏”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更是我國能源自主的堅實底氣。在這里,科技讓億噸石油“破土而出”,創新讓千億噸鹽“點石成金”,生態理念讓資源開發“綠動未來”。隨著“十五五”規劃的穩步推進,江蘇正從“資源大省”向“能源強省”大步邁進,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書寫精彩篇章。下次當你打開水龍頭或拿起鹽罐時,或許可以想想:這背后,是江蘇地下那場跨越千萬年的地質傳奇,更是中國能源自主的鏗鏘步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