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常講“船到碼頭車到站,大車進城要住店”,所謂的大車要住店,是指馬車要住的店,馬車是一種畜力交通工具,不像是汽車有個車位就行了,還得有專門照看馬的。
大車店在清末民初的東北是風靡一時,一直到改革開放才逐漸消失,即使是現在的東北也有很多大車店的影子,比如很多地名都是根據大車店命名的,小村小鎮就不說了,大連市轄的縣級市瓦房店市就是從大車店發展而來。
東北曾經赫赫有名的“東北王”張作霖早年為了生計就曾混跡于大車店,因為大車店中經常有馬生病,張作霖一來二去學會了獸醫,也正是因為這項技能,為張作霖后來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為什么清末民初時期的東北會流行大車店呢?不住大車店,你可能活著走不出東北
東北是清朝統治者的發祥地,按理說應該比較發達才是,但是因為當時的統治者禁止關內人到東北去開發,時間長了就導致東北封閉且落后,最后不得不開啟鼓勵移民到東北的人口政策。
一直到清末民初時期,由于河北、山東等地發生饑荒,最后形成了一股“闖關東”的移民浪潮,大量人口的流動極大了促進了交通運輸的方式,盡管當時火車和航運已經相繼開通,但是更多的路程還是依靠馬車來完成。
而馬又是很值錢的東西,必須到專門的店,喂草料照看才行。
很多就說到了,當時全國都有馬車,為何東北流行大車店,這就和東北的氣候和地理有關系了,關里的氣候一般都不太寒冷,即使是冬天,車老板找一個稻草垛也能貓一宿,但是東北可不行,東北的冬天晚上沒有熱乎氣,真能把人凍死。
尤其是當時的東北地廣人稀,往往走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到城鎮,沿路的大車店實際就相當于古代的驛站,在大車店中,往往都是一鋪很長很長的大炕,可以睡幾十人到上百人,這種取暖方式,也較為經濟實惠。
更為主要的是,當時的東北由于開發較晚,治安特別差,民風彪悍是其次,漫山遍野的土匪是真不慣毛病,一般大車店的老板也是有點實力的人物,在這里住,住的安全放心,不然被人搶了都沒處說理去。
提供運輸服務的近代東北物流公司——貨運“大車店”
其實我們所理解的大車店,主要還是小規模的大車店,是“人畜共住”的店,實際上在東北不止這一種大車店,還有一種類似于物流公司的大車店。
這種大車店由于主要拉貨,因此大家在各種文學作品中看到的也不多,當時的東北是由于地廣人稀,土地生產力很高,是當時重要的農產品流出區。
當時東北由于水路發達,借助遼河、黑龍江、鴨綠江等水路,可以將農產品運輸到港口,然后再由港口經過渤海或者黃海流轉到國內其他沿海港口。
然而內河水路到了冬天就會結冰,晚清到民國時期,東北氣候更加寒冷,每年12月到次年三月都為封凍期,這段時間必須依靠貨運的大車來完成貨物運輸。
這種大車并非我們現在看到的農村的馬車,而是那種好幾匹騾子或者馬拉的車,黑龍江和吉林的大車車體較大,一般由5頭騾馬以上牽扯,載重可達1750公斤往上。
而遼寧境內由于距離港口較近,車體較小,一般在5頭以內,最多載重1500公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