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犽犽樂
聲明:本文內容均基于權威資料整理,結合作者獨立觀點創作而成,文中已標注參考資料及截圖,請知悉
特朗普此前接受采訪
從當前形勢分析,馬斯克似乎正陷入自己精心設計的困境之中。
盡管坐擁全球首富頭銜,但要與掌握國家機器的總統特朗普較量,顯然并非易事。
即便他在制造業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并能影響輿論風向,面對真正擁有決策權的總統權力體系,這位科技巨頭仍顯得力不從心。
馬斯克
就在特朗普下達美軍行動令之際,馬斯克只能被動承受來自白宮的巨大壓力。
此時回看特朗普先前揚言要把馬斯克"驅逐出境"、遣返回南非故土的表態,極有可能轉化為實際行動。
那么這次特朗普采取了何種手段進行反制?馬斯克籌建的"美國黨"又是否具備登上政治舞臺的機會?
特朗普
徹底決裂的政商盟友
當初馬斯克與特朗普的合作曾讓外界期待能重現美國輝煌,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對組合在特朗普履職不足半年便因不可調和的分歧分崩離析。
起初兩人因放松監管等政策理念契合而結成同盟,但隨著政府開支規模擴大以及新能源發展路線出現重大分歧,這種脆弱的政治聯盟終究難以為繼。畢竟兩位強勢人物都希望在合作中獲取最大利益。
馬斯克與特朗普
相較于特朗普傳統的執政思維,馬斯克更傾向于將企業管理模式引入政府運作。這種思路轉變在近期采訪中得到印證——當馬斯克就任"政府效率部"主管后,曾建議由其親密伙伴接管美國航天局。
正是這個提議讓特朗普警覺到馬斯克的政治野心遠超預期,意識到對方并不滿足于一個邊緣化部門的管理權限。
馬斯克
然而特朗普也深知,在航天領域馬斯克已建立難以撼動的優勢地位。若再將航天局交予其手,恐怕終將養虎為患。最終他委婉地拒絕了這項人事安排。
從那時起,兩人的關系開始出現明顯裂痕。隨后"大而美"法案涉及的新能源汽車補貼等財政議題更進一步加劇矛盾,使馬斯克逐漸遠離權力核心。
此前美國群眾打砸燒特斯拉被捕
據媒體披露,馬斯克與財政部長貝森特、前總統顧問班農等人存在嚴重沖突。這些矛盾最終波及最高層,導致其失去"政府效率部"的領導職位。
此時就連馬斯克本人也清楚,自己已成為特朗普政府的犧牲品。承擔所有繁重工作卻落得被拋棄的結局,這種處境令他倍感失望。
馬斯克宣布成立“美國黨”
權力博弈中的反擊戰
投入大量心血卻轉瞬化為泡影,這樣的打擊顯然無法讓馬斯克平靜接受。經過深思熟慮,他做出了一個極具震撼性的決定——在美國延續數百年的兩黨體制中開辟第三條道路。
最初這個想法或許只是為了向特朗普示威。有官員公開質疑馬斯克此舉不過是玩笑之舉,認為雙方很快會重修舊好。
馬斯克發布的投票
但出人意料的是,當馬斯克發起相關民意調查時,高達80%的支持率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特別是在"大而美"法案通過帶來的刺激下,這個設想逐漸變為現實。
正如預期所料,面對各方質疑聲浪,馬斯克于7月5日正式宣布組建新政黨。這個游離于傳統兩黨之外的"美國黨"就此誕生。
馬斯克
依照馬斯克的規劃,該黨首要目標是參與明年國會中期選舉,在參眾兩院爭取席位。若這一戰略構想得以實現,必將給特朗普的執政帶來更大挑戰。
考慮到當前美國社會對特朗普的普遍不滿情緒,新添的政治對手無疑會讓其承受更大壓力。這也解釋了為何在"美國黨"成立不到24小時,特朗普就作出明確回應。
特朗普接受采訪
"這不過是個笑話",特朗普在接受采訪時直言不諱地表達看法。他還特別指出馬斯克態度反復的問題,既包括對"大而美"法案立場的突然轉變,也提及之前試圖安插親信掌控航天局的舉動。
但這番言論只是表層警告,真正的殺招隨即到來——最新報道顯示,就在"美國黨"宣告成立當日,特朗普即刻指示空軍終止與馬斯克公司的商業合作。
火箭發射
據悉該項合作涉及馬斯克公司在太平洋某環礁開展的高超音速貨運火箭測試項目。該項目一旦成功,其飛行器可在90分鐘內將百噸級貨物送達全球任何角落,戰略意義非同尋常。
軍方以環保組織反對為由叫停項目,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區域本就是核試驗場址,多次核爆遺留的放射性污染早成事實,這種理由顯然難以服眾。
總結
特朗普此次出手可謂雷霆萬鈞,即便會造成雙方共同損失也在所不惜。
這種做法完美詮釋了"沒有永恒朋友,只有永恒利益"的政治鐵律。
倘若馬斯克早能參透這個道理,不知當年是否會拿出數億美元資助特朗普競選總統。
馬斯克與特朗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