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其實是17種稀有金屬的總稱,比如釹、鏑、鐠啥的。別看名字不起眼,這東西在現代工業里可是寶貝疙瘩。
手機屏幕得靠它發光,風力發電機得靠它轉動,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那電機里的永磁體要是沒稀土,車子直接就趴窩了。可以說,稀土是高科技產業的命根子,誰抓住了稀土,誰就抓住了未來。
近年來,巴西跳出來喊話,說要當稀土老大,想從中國手里搶點地盤。巴西底氣不小,畢竟它稀土儲量全球第二,僅次于中國,手里攥著個大金庫。
可現實卻挺尷尬:巴西挖出來的稀土礦石,還得老老實實送去中國加工。這消息一出,美歐的車企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生怕供應鏈斷了,車造不出來。這到底是咋回事?
巴西的稀土資源:底子厚,但產量少得可憐
巴西的稀土儲量真不是蓋的,高達2100萬噸,占全球的23%以上,僅次于中國的3800萬噸,甩開第三名印度(690萬噸)好幾條街,跟美國(140萬噸)比更是天壤之別。這資源量,擱哪兒都算得上是大手筆。
巴西政府和企業也不是傻子,早就盯上了這塊肥肉。近年來,他們加大了稀土開采的力度。比如,米納斯吉拉斯州的塞拉貝爾德礦,就是巴西的明星項目。
這礦年產1.5萬噸稀土氧化物,是巴西最大的稀土礦之一。政府還掏了50億雷亞爾(約1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打算把這礦搞得風生水起。
再比如,巴西礦業公司(CBMM)也在搞稀土開發。這公司本來是鈮礦起家,全球80%的鈮都出自它手,現在想把稀土和鈮一塊兒挖,賺雙份錢。巴西政府還出臺政策,鼓勵外資進來幫忙開采,希望盡快把產量提上去。
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巴西的稀土產量在全球市場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只占總產量的0.02%。啥概念呢?2023年全球稀土產量30萬噸,巴西才貢獻了不到60噸。這點量,連給美歐車企塞牙縫都不夠,更別提當老大了。
為啥產量這么低?不是資源不夠,而是技術跟不上。挖礦容易,加工難。巴西能把礦石挖出來,可后續的分離提純環節,它完全沒轍,只能眼巴巴看著資源流出去。
中國在稀土加工領域:全球老大,技術獨一檔
說到稀土加工,那就得提中國。中國不光是稀土儲量第一,更是加工領域的絕對霸主,全球92%的稀土加工能力在中國手里。
換句話說,你用的稀土產品,十有八九是中國造的。從高性能磁鐵到電池材料,再到拋光粉、催化劑,中國樣樣拿手。為啥中國這么牛?有三點原因。
第一,技術硬核。 中國掌握了全球70%的稀土分離專利和90%的永磁材料專利。這些技術不是一天兩天能練出來的,是幾十年經驗堆出來的。
稀土分離是個精細活兒,17種元素混在一塊兒,要把它們一個個拆開,難度不亞于從一堆沙子里挑出金子。中國在這方面甩其他國家好幾條街。
第二,成本低得嚇人。 中國稀土提煉成本每噸才800美元,而巴西得花2400美元,貴了整整3倍。為啥這么便宜?一是規模效應,中國產量大,攤薄了成本;二是產業鏈完整,從挖礦到加工一條龍,效率高得不行。
第三,產業鏈全。 中國不光會挖,還會煉,更會用。從礦山到工廠,再到終端產品,中國把稀土產業鏈玩得滴水不漏。巴西呢?挖出來的是毛坯礦石,運到中國加工完再運回去,時間成本、物流成本都翻倍,哪還有競爭力?
更厲害的是,中國還制定了20多項稀土相關的國際標準,全球稀土行業基本得按中國的規矩辦事。中國稀土集團等六大國企,控制著全球90%的冶煉產能,形成了從開采到應用的超級閉環。這不光是產能優勢,更是話語權的全面碾壓。
全球稀土產業鏈:中國一手遮天
稀土在汽車產業里有多重要?這么說吧,一輛新能源汽車要是沒稀土,電機效率直接腰斬,跑不遠也提不起速。尤其是永磁同步電機,里面的釹鐵硼磁鐵全靠稀土撐著。除了電機,稀土還用在電池、催化劑、玻璃、LED燈等部件上,堪稱汽車產業的“維生素”。
美歐車企對稀土的依賴有多深?深到離了中國就活不下去了。美國78%的稀土進口來自中國,歐洲的情況也差不多。2024年,中國稍微收緊了一下稀土出口,美歐車企立馬慌了。美國車企喊著庫存快沒了,歐洲工廠開始停產裁員,印度汽車行業直接說稀土耗盡要停擺。
為啥這么慘?因為稀土加工這塊,全球沒第二家能跟中國比。其他國家就算有礦,也沒技術把礦石變成可用材料。巴西就是例子,挖出來的礦石只能送中國加工,美歐車企想繞開中國都繞不開。
全球稀土產業鏈的現狀,簡單一句話:中國說了算。中國占全球稀土開采量的60%,加工量的92%,產品供應的90%以上。其他國家要么沒資源,要么沒技術,要么啥也沒有。
美國有山口礦,儲量140萬噸,算是北美最大的稀土礦。可加工能力弱得可憐,大部分礦石還是得送中國精煉。澳大利亞有林納斯礦,全球第二大稀土生產商,產量占全球10%左右,但加工環節還是得靠中國。
巴西呢?資源多得流油,可加工技術幾乎為零。塞拉貝爾德礦挖出來的礦石,只能以混合稀土濃縮物(MREC)的形式出口,然后送到中國提純成高純度稀土元素。
這種產業鏈格局,導致全球稀土市場高度依賴中國。中國一打噴嚏,全球供應鏈就得感冒。美歐想擺脫這種依賴,可沒那么容易。
巴西稀土送中國加工:技術不行,成本不劃算
巴西為啥挖了稀土還得送中國加工?原因其實挺簡單。
技術短板。 稀土加工是個高精尖活兒,尤其是分離提純,技術門檻高得嚇人。中國干了幾十年,積累了一堆專利和經驗。巴西想自己搞,得從零開始,短時間內哪可能追得上?
成本差距。 中國加工一噸稀土才800美元,巴西得花2400美元。設備、人工、能源,哪樣成本都不低。巴西就算建了廠,產品價格也比中國貴,誰買啊?
政策支持不夠。 中國對稀土產業的扶持力度大,補貼、稅收優惠啥都有。巴西政府雖然有心發展稀土,但政策執行力還差點火候,基礎設施也跟不上。
市場需求。 全球稀土產品的大買家,像日本、韓國、東南亞,都離中國近。巴西離得太遠,運輸成本高,市場反應慢,競爭力自然就弱了。
綜合這些因素,巴西挖出來的稀土,送中國加工是最省事的辦法。雖然有點丟人,但現實擺在這兒,技術決定一切。
美歐車企咋辦:到處找路子
美歐車企眼看稀土供應被中國卡脖子,急得不行,趕緊想轍。
找替代供應商。 美國開始加大國內稀土開發力度,山口礦成了重點扶持對象。澳大利亞的林納斯礦也在擴產,想多搶點市場。巴西的塞拉貝爾德礦,美國也投了錢,希望能從巴西弄點稀土回來。
自己搞加工。 美國政府掏錢支持稀土產業鏈建設,2024年能源部撥了10億美元,要建分離廠。歐洲也在推類似計劃,想把稀土加工能力抓在自己手里。
搬生產線。 有的車企干脆把工廠挪到中國,確保稀土供應不斷。比如特斯拉在上海建了超級工廠,離稀土源頭近,省了不少心。
研發新路子。 有的車企開始研究不用稀土的電機技術,比如感應電機、開關磁阻電機啥的。可這些技術還不成熟,短期內頂不上稀土永磁電機的位置。
這些招數看著挺熱鬧,但效果咋樣還得打個問號。稀土加工不是一天兩天能搞定的,美歐想翻身,路還長著呢。
稀土市場未來:競爭加劇,巴西有戲嗎?
稀土市場的未來,供需、技術、政策是三大看點。
供需變化。 新能源汽車、風電、電子產品需求暴漲,稀土用量肯定水漲船高。預計到2030年,全球稀土需求翻一番。中國雖然產量大,但國內需求也在猛增,出口量可能會慢慢縮水。
技術突破。 稀土加工技術在進步,中國還在領跑,但其他國家也在追。比如,美國和澳大利亞都在砸錢搞研發,試圖打破中國的技術壟斷。
政策調整。 各國都把稀土當成戰略資源,美國、歐盟、日本都出了稀土戰略,想少靠中國。中國也在收緊稀土出口,加強資源管控。
未來,全球稀土市場肯定會更熱鬧,中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可能會松動。巴西要想插一腳,得趕緊補技術短板,把基礎設施搞好,吸引更多外資進來。
巴西想當稀土老大,底子是有的,野心也不小。可現實挺殘酷,挖出來的礦石還得送中國加工,美歐車企急得跳腳,可短時間內也只能干瞪眼。
不過,機會也不是沒有。全球稀土市場在變,各國都在搶地盤。巴西要是能抓住機會,把技術提上去,政策跟得上,說不定真能混出個名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