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60歲及以上
戶籍老年人超577萬
許多人看病時都有陪診的需求
當兒女不便陪伴時
這些陪診員
就充當起了“臨時兒女”的角色
“去醫院來回一次大約3個小時,每周兩次。”家住江灣地區的87歲朱老伯,因眼疾視力極弱,他在輪椅上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接受陪診服務近一年來的基本價位:每小時80元。
7月8日,他的陪診師曹洪毓非常熟練地推移折疊輪椅,把老爺子挪上自己的車,開車送他回家。
僅在虹口區,像曹洪毓這樣的受訓陪診師已有200多人。而在上海全市,至6月底,11個區的陪診師培訓順利完成,共計培訓1203人。根據《上海市老年人助醫陪診服務試點方案》,在上海市民政局指導下,在各區民政局、上海市養老服務和老齡產業協會、上海市養老服務發展中心、上海開放大學相關分校協作下,上海開大開展了2025年上海市陪診師培訓,共開設21個班級,推動申城老年人陪診服務規范發展。
上海市戶籍人口達1537.98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37.6%,約577萬人。作為進入深度老齡化的特大型城市,上海著力應對“大城養老”“醫養結合”等時代命題,積極應對并主動服務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尤其眼睛。”患有青光眼的朱老伯,幾乎看不見東西。“兩個兒子太忙,鐘點工又不正規。”于是,他找到了康而壽養老機構,安排了小伙子曹洪毓來當陪診。
在老人眼中,專業陪診師工作態度熱情而又負責;在孩子看來,他們也說“爸爸你這樣去看病,我們就放心了”。朱老伯表示,在他周圍像自己這樣的老人很多,有的甚至子女不在身邊,更需要這樣的陪診服務。
為老健康服務相關培訓教材。徐瑞哲 攝
課程與師資是高質量培訓的核心,上海開大組織專業教師反復研討,制定出10個統一課程模塊,共40課時。同時,遴選了25名高校專業教師、醫療機構臨床專家、社會培訓名師、陪診行業資深人員,組建陪診師培訓師資庫等。在區民政的協調下,開大和15個實訓醫院建立合作,有序完成了28場現場實踐教學任務,既讓學員走進診室,有真實體驗感,又要避免與就診病人發生沖突。
當然,陪診師是“實踐出真知”的工作。朱老伯坦陳,一開始,陪診師盡管有了正規培訓資歷,但實際經驗還不足,在醫院走“冤枉路”難免。但后來,陪診師不斷在實踐工作中學習,服務能力也在提高,令朱老伯感到滿意。他希望,這支陪診隊伍不斷壯大,也讓有剛需的老百姓更加滿意。不過老伯也直言,個人每周都要往來江灣醫院,掛號做針灸,頻次較高、耗時較長,“這樣陪診費用還是偏高一點,期待得到國家和政府更多照顧。”
據了解,目前接受培訓學員納入上海開放大學開發的“養老服務人才管理平臺”,實行動態跟蹤;所有學員的培訓成果也存入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賬戶,獲得非學歷培訓的學分,在一定條件下實現數據互通共享。未來,上海將持續推進“標準引領-資源支撐-人才培育”的培養機制,構建“全方位、全要素、全鏈條”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
老年安寧療護專業培訓。(資料照片)
同在為老服務的大健康領域,上海開放大學聯合上海市老年護理管理質控中心,日前還啟動2025年老年安寧療護專業培訓項目,來自本市護理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首批65位學員投入系統學習,提升生命關懷服務質量,讓生命“最后一程”充滿尊嚴與安寧。
在2024年率先發布《老年安寧療護護理員培訓規范》等養老服務系列團體標準基礎上,此次培訓融合理論授課與實操教學,涵蓋癥狀管理、舒適照護、心理支持、生命教育及哀傷輔導等核心內容,確保學員學以致用。上海市衛健委醫政處專家表示,“當生命進入終末期,如何讓每一位長者體面、有尊嚴地謝幕,如何讓家屬在沉痛中感受到撫慰與支持,是衡量城市文明溫度與健康服務能力的核心標尺。”
據悉,上海開放大學主要面向本市護理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理員和護士等展開培訓,計劃全年分批次培訓500名安寧療護的專業人才,為全市安寧療護服務體系輸送“新鮮血液”。
上觀新聞·解放日報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 者: 徐瑞哲
微信編輯:皮小姐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