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美歐貿易談判久拖未決。據央視新聞報道,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奧洛夫·吉爾7日表示,歐盟仍在爭取于7月9日前與美國達成一項原則性的雙邊貿易協議,目前歐盟與美國仍在繼續接觸。歐盟始終致力于達成一項有利于歐盟企業、消費者和全球經濟的協議。此外,歐盟也已準備好應對所有結果的選項,包括反制清單,但暫不打算啟動該程序。
目前,美國對歐盟鋼鋁產品征收50%關稅,對汽車領域征收25%關稅,對幾乎所有其他商品征收10%基準關稅。特朗普還曾威脅稱,如果7月9日前美歐貿易談判沒有取得突破,他將對歐盟商品征收50%關稅。作為回應,歐盟曾決定對總額210億歐元的進口美國產品加征最高50%的關稅。但為給貿易談判留出時間,這一報復措施將推遲至7月14日生效。
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與上海歐洲學會近日聯合舉辦“美歐關系2025年度智庫報告”寫作啟動會暨“特朗普2.0時代美歐關系新態勢”研討會,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忻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美歐難以達成真正的協議,這在情理之中。
他指出,當前美國政治領導層對歐盟和歐洲的戰略認知和定位已經發生深刻變化,而歐洲政治精英還沒來得及轉換觀念,仍然對美國心存幻想,覺得美國會顧念美歐跨大西洋戰略同盟的關系,不會下狠手揮舞關稅大棒砸向歐洲,美歐政治領導層對彼此的認知落差是美歐談判難以推進下去的重要原因。
在“特朗普2.0”時代,美歐關系面臨深刻重構,跨大西洋聯盟的制度信任與價值紐帶持續弱化,懷疑的種子已經埋下,美歐關系還能回到從前嗎?
過去幾年,拜登政府一再強調歐洲等盟友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資產,致力于鞏固美歐同盟關系,構建起多種相互協調的制度架構。
但特朗普再度上任以來,美歐相互戰略認知出現變化。忻華分析稱,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認為,歐盟架構和歐洲一體化機制是導致美國對歐出現巨額貿易逆差的罪魁禍首,必須想辦法打擊歐洲一體化,壓制歐盟;歐洲在戰略安全上離不開美國,卻又讓美國為維護歐洲的安全和防務承擔巨額支出,是在占美國的便宜;亞太最重要,應該將戰略資源從歐洲向印太-亞太地區轉移。
另一方面,歐盟和歐洲政治精英也憂心忡忡。特朗普推行國家重商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是在破壞歐洲經濟與政治的穩定運行,需要對美國“去風險”;對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不能太軟,需要強硬反制,需要聯合世界其他經濟體來反制美國;歐洲的戰略安全和軍事防務不能指望美國,必須依靠歐洲自己的力量,必須加強戰略和軍事領域的歐洲“戰略自主”;盡量維持北約的框架,對特朗普“要錢”的要求,表面答應,不去真正落實。
對于正在進行的美歐貿易談判,忻華分析稱,現在歐盟內部意見不一,分歧很大。德國和意大利覺得可以接受10%的基準稅率,以便穩住局面,至少是部分減少不確定性,從而減少工商界的悲觀預期,其他的稅率可以進一步談。而法國等國家一直覺得10%的基準稅率都不能接受。不過馬克龍可能改變想法,接受10%的基準稅率。美歐不太可能達成充分、完全的協議,可能只達成部分協議。
據新華社報道,美歐貿易談判之所以僵持不下,在于雙方核心訴求存在較大分歧。歐盟有意在購買美國大豆等農產品、武器和液化天然氣方面作出讓步,推動雙方對工業產品互免關稅;而美國不顧與歐盟的服務貿易順差,始終抱著解決貨物貿易逆差的“執念”,敦促歐盟在所謂“非關稅壁壘”方面讓步,包括調整增值稅和數字服務稅等所謂“歧視性稅收安排”、削弱數字監管、降低食品安全標準等。這其中涉及歐盟監管和稅收事務自主權的要求,對歐盟而言幾乎沒有談判余地。
忻華對記者表示,美歐之間出現激烈爭執和對抗后,很難回到過去。美歐關系的互不信任和互生嫌隙估計仍將存在。未來雙方不僅在貿易領域,而且在技術與產業競爭、投資審查、對第三方區域的經濟外交、對待俄羅斯的戰略安全政策、對印太的戰略等方面,都會出現爭執和分歧。
當前歐洲政治精英已形成共識,認為在2010年以來圍繞“新興顛覆性技術”和“第四次產業革命”展開的這一輪國際技術競爭中,歐洲和歐盟已落后于中美,歐洲的地位在不斷下降。
在此形勢下,忻華發現,歐盟決策層和歐洲政治精英形成了三重戰略焦慮:競爭力焦慮,即在技術與產業層面的國際競爭中,對歐洲科技研發和科技企業的競爭力感到焦慮;韌性焦慮,即面對世界經濟屢屢出現的急劇震蕩和危機,希望歐洲產業和經濟的運行保持“韌性”的焦慮;資源焦慮,即在本輪國際技術競爭中,即時產生的數據和支撐技術升級的關鍵原材料成為各方爭奪的資源,歐盟為掌控此類新型資源而焦慮。
忻華分析稱,美歐在經濟和技術領域的互動關系集中在技術與產業、貿易與投資、供應鏈安全三大領域。
在技術與產業上,美歐各自采取“泛安全化”的產業戰略和干預主義的宏觀經濟政策,互相防范,彼此競爭。
美國如今采取“美國優先”的經濟民族主義和國家重商主義,借助貿易保護主義扶持鋼鐵和造船等傳統產業,扶持核能、無人機和超音速飛機制造等尖端產業,高度聚焦和推進關鍵礦產的產業鏈體系。歐洲對標美國,保護和更新鋼鐵、汽車等傳統產業,扶持AI、量子計算、太空產業、清潔能源等新興前沿產業,同時強化對美國巨型數字平臺公司的監管。
在貿易與投資上,美歐各自推行貿易保護、出口管制和投資審查的政策。相互對立,多次交鋒,并各自組建意在排斥和孤立對方的“小集團式”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架構。
美國以畸高關稅為工具實施貿易保護,2025年4月威脅對歐盟征收50%關稅,迄今并未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2025年2-3月多次出臺行政命令,推行“美國優先”的外資政策,進一步推動投資審查“國家安全化”,將包括歐洲資本在內的外資對鋼鐵、造船等傳統產業的并購投資都視為“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行為。
歐洲則綜合采用“兩反一保”的“貿易防御工具”(TDI);醞釀更新出口管制和投資審查的政策架構,將其視為“反經濟脅迫”政策工具和“經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試圖構建排除和孤立美國的新興雙邊或多邊自貿架構,2025年初以來與墨西哥和拉美“南方共同市場”初步建立自貿架構,并考慮加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2025年歐洲議會通過2024年1月歐委會提出的修改投資審查的倡議白皮書,歐盟將進一步強化投資審查,包括設定強制性審查和增強與其成員國之間的通報與審議互動等。
在供應鏈安全上,美歐都在重組供應鏈,增強自身應對外部變化的“經濟韌性”,但各自為政。
美國方面,2025年2月至今,特朗普政府出臺10多份政策文件,致力于構建“安全而有韌性”的關鍵礦產供應鏈。2025年分別與烏克蘭、剛果(金)和澳印日三國就關鍵礦產達成協議或開展協作的共同意向。歐洲則以《歐洲競爭力指南》文件為綱要,將供應鏈安全視作確保歐洲經濟安全的重要領域,將建設“戰略性價值鏈”視為保證供應鏈安全的核心舉措;以“全球門戶”計劃為框架,對非洲的納米比亞、坦桑尼亞和剛果(金)等關鍵礦產支點國家進行經濟外交和發展援助。
面對“美國優先”的沖擊,歐洲如何應對?忻華對記者分析稱,歐洲現在的想法就是加強“戰略自主”。經濟與技術層面,盡力出臺和推行更強有力的產業政策,提升歐洲自身的技術與產業競爭力,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增強自身的供應鏈“韌性”,對美國“去風險”。戰略安全層面,歐洲已經意識到不能再完全指望美國保障歐洲的安全,不能再完全依賴北約,已經在著手通過新的戰略和政策構建歐洲自身的戰略安全的合作架構,因此從今年3月以來,歐盟和法德等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戰略文件,試圖依靠自己的力量整軍經武,增加資源投入以恢復和提升歐洲自身的軍事工業實力,提升軍隊裝備的技術水平和應急反應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