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光平
7月8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落下帷幕,《里約宣言》的發布為全球治理注入新的動力。這份以“加強全球南方合作,推動更加包容和可持續的全球治理”為主題的文件,既沒有劍指任何國家,也沒有煽動陣營對抗,而是聚焦發展中國家的共同訴求:反對保護主義對供應鏈的擾亂,抵制違反國際法的單邊制裁,呼吁改革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全球治理體系,提升新興經濟體的話語權。從始至終,金磚展現的是多邊機制的包容性與建設性——不搞小圈子,不搞排他性,只追求公平的發展權利。
然而,就在《里約宣言》發布后不久,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上的表態卻顯得格外刺耳。他揚言,任何支持金磚國家“反美政策”的國家都將被加征10%的額外費用,且“沒有例外”。這番話的邏輯令人費解:《里約宣言》全文未提“美國”二字,更無“反美”表述,特朗普為何急于將金磚的多邊主張視為對美國的“威脅”?答案或許只有兩個字:焦慮。
這種焦慮并非空穴來風。近年來,全球去美元化浪潮漸起,從金磚國家推動本幣結算,到多國減少美元儲備,美元作為“全球收割機”的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此同時,美式主導的全球秩序越來越難獲得廣泛認同——保護主義、單邊制裁、小圈子政治,這些美國慣用的手段早已引發國際社會的普遍反感。當金磚國家倡導“不需要美國控制的新秩序”,當越來越多國家渴望擺脫霸權束縛,美國感受到的不僅是影響力的流失,更是對自身霸權根基的動搖。特朗普的威脅,本質上是對這種失控趨勢的恐慌性反擊,是試圖用“制裁大棒”延緩霸權崩塌的徒勞之舉。
面對特朗普的挑釁,金磚成員國的反應呈現出明顯分化。南非總統拉馬福薩第一時間強調“金磚并非反美”,試圖淡化摩擦;印度則選擇沉默,以模糊態度騎墻觀望。這種“避事”心態,或許源于對美國經濟脅迫的忌憚,但也暴露了部分國家在全球秩序轉型中的猶豫。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立場:中方明確表示,金磚倡導開放包容,不針對任何國家,同時重申在經濟問題上“不挑事、不怕事”的原則——美國若加征額外費用,中國將對等反制;美國若堅持霸權主義,中國就推動去中心化。這種態度,既展現了對多邊主義的堅定維護,也彰顯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戰略定力。中國早已不是百年前那個任人擺布的經濟體,而是有能力、有意志捍衛自身利益與國際公平正義的獨立力量。
事實上,美國對金磚的激烈反應,更像是“做賊心虛”的自我暴露。長期以來,美國才是搞小圈子、搞排他性機制的真正推手:從G7到北約,從“奧庫斯”到“四國機制”,無不是為了維護美式霸權、遏制新興力量而設。這些機制以意識形態劃線,以經濟脅迫施壓,與金磚“開放包容、自愿加入”的原則形成鮮明對比。金磚不設排他性準入門檻,不要求成員政治一致,只歡迎認同“公平治理”的國家參與——這樣的機制本與“對抗”無關,卻讓美國如坐針氈,究其根本,是因為它戳中了美式秩序的痛點:當霸權不再被需要,當“美國優先”淪為“美國孤立”,美國只能靠威脅與制裁維持體面。
特朗普越是高喊“加稅”,越說明美國的全球信譽已難以為繼。當一個國家需要靠脅迫而非合作贏得朋友,當它只能用“制裁”替代“對話”,其霸權的根基早已松動。金磚的崛起,從來不是為了“挑戰”誰,而是為了取代一種被世界厭倦的舊秩序——這種秩序以霸權為核心,以剝削為手段,早已與“公平”“正義”背道而馳。美國若執意將自己擺在金磚的對立面,實則是在向世界宣告:它才是那個最該被時代拋棄的“舊秩序代表”。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全球治理的話語權重構已是不可逆的趨勢。特朗普的“10%威脅”,不過是霸權落幕前的一聲哀嚎。而金磚國家所推動的,正是一個更包容、更公平、更少霸權的新世界——這不是誰的“勝利”,而是人類共同利益的必然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