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生于999年,死于1062年,北宋人,字希仁。他不是那種天生含著金鑰匙的,而是一步步從基層干到中央,硬是靠自己的本事和清廉出了名。尤其是在開封府當府尹那會兒,辦了不少大案子,比如“鍘美案”“貍貓換太子”,這些案子讓他名聲大噪,也讓他成了民間傳說里的“包青天”。
包拯干什么都有一股倔勁,不怕得罪人。他當官的時候,權貴貪官最怕他,因為他不講情面,手里那把鍘刀可不是擺設。他還搞過司法改革,提倡“明鏡高懸”,意思是法律得公平公正,不能有貓膩。可以說,他活著的時候誰也拿他沒辦法。可惜1062年他因病去世,63歲,這對當時的北宋來說,真是個不小的損失。
再說展昭,他是包拯的貼身護衛,也是他最信任的人之一。包拯辦案子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危險,比如得罪了某個大人物,人家派人來搞亂子,展昭就得站出來保駕護航。他不光是保鏢,有時候還幫著查案子,跑腿兒取證,腦子也挺靈光。
展昭這人吧,擱現在就是個“全能型選手”,既能打又能干,關鍵還對包拯忠心耿耿。包拯走到哪兒,他跟到哪兒,倆人配合得那叫一個默契。可以說,沒有展昭,包拯的日子可能沒那么好過,畢竟得罪的人太多,總得有個靠得住的兄弟看著點兒。
1062年,包拯病重,知道自己撐不了多久了,就把展昭叫到跟前交代后事。包拯跟展昭說:“我死后,你趕緊離開開封,別讓人知道你去哪兒了。我活著的時候得罪了不少人,那些家伙肯定會找機會報復。你歲數也不小了,別再跟他們硬碰硬了,聽我的,走吧。”
這話什么意思呢?包拯心里清楚,他活著的時候靠著官職和名聲,能罩著展昭,誰也不敢動他。可他一死,展昭就沒了這層保護傘,那些被他收拾過的權貴,十有八九會拿展昭開刀。
包拯不是那種只顧自己的人,他臨死前還惦記著展昭的安全,勸他趕緊跑路,別留在開封當靶子。這話里透著真情,也透著無奈,畢竟他知道自己走了,北宋的官場會變成什么樣。
包拯死后,展昭果然聽話,收拾東西就跑了,悄無聲息地離開了開封。這事在當時挺轟動的,大家都納悶兒:這么一個大活人,咋說沒就沒了呢?有人猜他隱居山里了,有人說他改了名字繼續混江湖,但都沒證據,成了個歷史謎團。
為什么展昭跑得這么快?這得從他自己的處境說起。包拯活著的時候,他是“包青天”的護衛,地位挺穩。可包拯一死,他就是個沒靠山的孤家寡人,那些權貴要報復他,太容易了。展昭不是傻子,他知道留下來沒好果子吃,再加上包拯臨終前那番話,他肯定覺得跑路是最明智的選擇。不是他怕死,而是他得為自己和家人想想,硬扛下去沒意義。
還有一點,當時北宋的官場風氣本來就復雜,包拯一走,那些他壓下去的貪官污吏又開始抬頭。展昭留下來,不光是個人安全問題,可能還會連累包拯的家人或者其他跟他關系近的人。所以他一夜之間消失,既是保命,也是對包拯囑托的尊重。
包拯和展昭的故事,不光是講忠誠和正義那么簡單,還透著點人性的味道。包拯臨終前那番話,是真心為展昭好,展昭跑路,也是對自己負責。這倆人,一個是清官,一個是忠衛,搭檔了一輩子,到最后卻落得這么個結局,挺讓人唏噓的。
再說深點,這事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問題。包拯活著的時候,能靠一己之力撐起一片天,可他走了,就沒人能接他的班了。展昭消失,不光是他個人的事,也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司法公正也好,個人命運也好,都得看大環境,一個人再牛,也斗不過整個亂糟糟的局勢。
后人對展昭消失這事兒猜了不少,有人覺得他是英雄,隱退是迫不得已;也有人說他跑得太慫,不夠義氣。但咱得客觀點兒看,展昭不是小說里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俠客,他是個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考慮。包拯讓他走,他走了,這里面有忠,也有現實。
包拯死后,展昭一夜之間消失,說白了就是包拯臨終前那番話起了作用。包拯讓他跑,他跑了,既是聽話,也是保命。這事兒沒啥玄乎的,就是一個老實人面對現實的選擇。包拯擔心他被報復,展昭也知道自己扛不住,所以干脆撤了。
包拯和展昭,一個清官一個忠衛,搭檔了一輩子,最后卻只能這么散場。不是他們不夠牛,而是那時候的北宋官場太爛,一個人再厲害,也扭不過大勢。這事告訴咱們,正義有時候挺脆弱,得看時機,看環境,想干大事兒,光靠熱血可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