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徐志勝在《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2》中自嘲「上著大學被喊回來高考」那段的時候,我差點兒把手中的奶茶噴到屏幕上。
這家伙可太敢了,作為一線綜藝里很紅的人物,竟然坐在選手席上,一邊想著段子,一邊拿自己開玩笑,就好像總裁偷偷跑回城中村,擺地攤練口才一樣。
相比隔壁《浪姐》里有些女明星端著仙女般的架子,笑容明顯有點僵的場面,這種很貼近生活的真誠感,就像夏天猛地灌一口冰鎮可樂,直接澆在滾燙的柏油路上,「滋啦」一聲涼意一下子就到了心底。
明星紅了,還愿意「降級」回老本行,這并非是落魄,而是頂級的清醒與頂級的自信在相互較量。
你們看看,那群一飛沖天之后,就火速告別了「土味出身」的愛豆們,在鏡頭前,連一句方言都不敢開口,簡直是生怕掉了那所謂的「逼格」。
但徐志勝呢,爆款影視男主,輕松愉快地做著熱搜綜藝,冬天那羽絨服廣告在商場里霸屏,不過他居然還能溜達著回到脫口秀開放麥舞臺,臉上帶著嬉皮笑臉,說自己是「被拽回來高考的大學生」。
這反差感,比他任何段子都戳心,他并非是回鍋肉,而是于名利場中,玩了一場極為漂亮的「反殺」。
他在臺上,瘋狂地薅那撮標志性劉海的模樣,比起奢侈品代言照來,生動程度足足有一百倍之多。
羅永浩那一下子變得嚴肅起來的「致敬」片段,差不多讓在場所有懂行的人都感動得要落淚了。
這把綜藝圈殘酷的層級游戲給揭開了,咖位就相當于特權。
徐志勝雖然有著特權,可他卻選擇放棄,主動跳回到「選手池」里跟新人一起去琢磨段子、熬夜修改稿子。
并不是因為他不夠機靈,而是他通過實際行動,在綜藝這個地方硬是開辟出了一條新的道路:與其高高地站在上面被別人說三道四,還不如回到自己熟悉的戰場,做回「自己人」。
中專生小奇,拿自己學歷開涮的段子那可真夠狠的。不過徐志勝的「下沉」卻更為魔幻。
當其他藝人都在忙著將草根經歷裱糊進那玻璃罩之時,他卻主動跳了回來,再次在泥潭中翻滾起來。
但這種清醒,會不會也是新式的劇本呢?
我閨蜜一針見血地說:「他若真的淡泊名利,又為何要接羽絨服廣告呢?」
的確當徐志勝在段子里植入商務梗時,彈幕的爭議瞬間就分成了兩派——「恰飯并不可恥」VS「商業污染了脫口秀」。
更微妙的是,節目組瘋狂地給魯豫拍攝夸贊他「未被名利所改變」的鏡頭特寫,仿佛在強行蓋上某種政治上的正確性。
徐志勝的「反飄」哲學倒暗合了郝蕾那句被翻出來的金句:「做演員要有腕兒的心態,但不能有腕兒的姿態。」
徐志勝可不就是標準答卷?
面對大男主劇本時,有底氣接住,(心態比較沉穩),轉身之際,又能夠蹲在脫口秀后臺,與毛豆、廣智一起薅著頭發,憋出段子,(姿態相當低調)。
這種隨時清零的本事,比走紅本事稀缺多了。
想想內娛有多少天賦型的演員,被那「頂流光環」給架在了半空,既不敢去演小角色,又放不下身段?
有些批評稱,節目憑借徐志勝的「反差回歸」這一方式來生硬炒作話題,害怕會過度消費他所塑造的「人設」。
但換個角度想,徐志勝何嘗不是在借助節目規則反客為主?
當其他人被賽制推著往前走的時候,他借助脫口秀的舞臺,將自己的處世哲學給輸出了出來:一方面配合著游戲,另一方面又玩出了全新的境界。
朋友說徐志勝宛如綜藝圈中的「漢堡包理論」:底層是脫口秀所賦予的草根拼勁;中間層是頂流身份所帶來的光環,恰似一層蛋黃醬;最上面那片生菜,乃是他時常展露出來的自嘲與清醒。
看他在《五十公里桃花塢》中被宋丹丹嗆得蹲在墻角畫圈,而后在《脫口秀》舞臺上主動「尋罵」之模樣,簡直與我們這些職場人白天忍氣吞聲似孫子,夜晚回歸閨蜜群中瘋狂吐槽的精神分裂狀態極為相似。
那些執著于「進階論」的綜藝邏輯該被徐志勝震醒了。
誰規定人生必須單向爬升?
當流量明星焦慮著,如何維持自身的咖位之時,徐志勝通過「反向操作」,驗證了另一種可能性:向下延伸,并非是進行降級而是在拓展領地;敢于返回新手村,并非是逆向推動,而是在夯實根基。
他在《脫口秀》的舞臺上輸出的,不止是段子,更是一套反焦慮的活法——在那充滿著虛假人設的娛樂圈中,真實反而成為了破局的最強武器。
所以別攔他,讓這瘋批繼續在綜藝里來回橫跳吧,畢竟內娛清醒病友所剩無幾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