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高原的治理創新中,一組組機制密碼正將人大代表的“金點子”轉化為民生改善的“金鑰匙”。甘孜州以“1376”代表接待日制度、“5+N”代表建議辦理機制、“22333”工作格局為支點,構建起“民意收集—辦理提質—成效轉化”的全鏈條閉環體系,將代表建議從紙面承諾轉化為落地實效,書寫出民族地區治理現代化的鮮活答卷。
“1376”:織密民意收集的高原網絡
讓民聲直達雪域帳篷。每月第三個周日,在海拔4500米的石渠縣牧場上,藏漢雙語的接訪聲打破高原寂靜——這是甘孜州人大常委會創新的“1376”代表接待日制度:以鄉鎮人大主席團為樞紐,固定于每月第三個星期天,聯動五級代表開展接訪,構建起覆蓋高原農牧區的民意“收集網”。藏語中“1376”諧音為“心想事成”,既承載著對群眾心愿的美好期許,更詮釋著人大代表為民盡責的初心使命。這一制度將民族文化寓意與履職實踐深度融合,讓代表在每月固定日期走進牧村帳篷、田間地頭,以“零距離”接訪實現“民聲直達”。
欠發達縣域的破局之策。在甘孜州海拔最高的石渠縣,該制度催生了“魏燕建議”的實踐樣本。作為四川39個欠發達縣域中基礎最薄弱的地區,石渠縣面臨GDP與省定目標差距顯著、經濟結構單一等難題,2027年實現“摘帽”任務艱巨。州人大代表魏燕通過常態化接訪,提出“構建產業園區差異化政策體系、推行分類扶持與考核機制、適度降低縣級項目資金配套比例”三項針對性舉措,直指發展痛點。這組鐫刻在雪域高原的“破局之道”,既源自人大代表深耕基層的履職擔當,更成為民族地區將代表建議轉化為發展實效的生動注腳,為石渠在2027年實現發展能級躍升注入關鍵動能。
州人大代表魏燕(左一)入戶調研走訪
46條民意轉化為5項民生工程。今年以來,全州代表通過接待日收集意見 46條,轉化為建議10件,其中農牧區安全飲水、鄉村道路硬化等5件建議已納入政府民生工程。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蒲永峰表示,該制度通過與“雙聯系”活動、“直選代表述職月”、民族團結進家庭進寺廟”實踐行動等有機銜接,形成“收集、梳理、交辦、反饋”閉環,讓“帳篷里的訴求”精準轉化為“政策文本的解題思路”。
“5+N”:破解辦理質效的系統密碼
把建議辦理“軟任務”變成“硬指標”。針對“重答復、輕落實,針對性弱、辦成率低”等痛點,甘孜州人大常委會緊扣“內容高質量、辦理高質量”要求,構建“5+N”代表建議辦理全鏈條機制,從“嚴把關、明責任、暢溝通、提質量、明獎懲”5大維度破題,疊加“三維測評”“一把手述職”等創新舉措。今年5月,州人大常委會辦公室與州政府辦公室聯合印發專項通知,首次將“建議辦成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納入量化考核,將建議提出、交辦、督辦、評議各環節納入制度化管理,為建議辦理工作立下硬標尺。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代表建議“A類答復”(已解決或采納)占比達66%,較三年前提升近8個百分點,實現了從“答復過關”到“成效過硬”的質效躍升。
800戶居民見證的“幸福蝶變”。以州人大代表關注的老舊小區改造建議為例,甘孜州創新構建“部門聯動攻堅+專項資金整合”的協同治理模式,凝聚住建、財政、民政等多部門合力,統籌1200萬元專項資金,對12個老舊小區實施管網更新、道路硬化、綠化提質等系統性改造工程,直接惠及800余戶居民。曾經困擾居民多年的下水堵塞、路面坑洼等“頑疾”得到根治,更通過加裝電梯、增設適老化健身設施等“微更新”舉措,讓老舊小區從“設施陳舊”蛻變為“功能齊”全的溫馨家園。如今,煥然一新的居民樓、綠意盎然的休閑廣場,正將代表建議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禮包”,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在雪域高原的生動注腳。
康定市老舊小區改造后照片
78%建議轉化為實景成效。“過去愁下水堵,現在推窗見綠;過去爬樓梯,現在電梯直通家門!”康定居民卓瑪的欣喜之語,恰似一把丈量民生溫度的標尺,折射出甘孜州78%的代表建議轉化率背后的實干成效。從海拔4000米牧區流動醫療站的暖心服務,到折多河清淤工程構筑的生態屏障,全州已將代表建議轉化為37項政策文件、48件民生實事,讓“金點子”落地成“好事實事”。州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甘孜州創新構建“三維測評”立體化考核體系,通過從建議人、主辦單位、協辦單位中各抽取10%開展綜合考評,以督查激勵表彰先進,用扣分約束鞭策后進,推動代表建議辦理從“文來文往”的程序性回應,邁向“人來人往”的實質性解決。同時,配套推行“辦理結果滿意度”雙軌評價機制,既聚焦建議落實的實際成效,又重視群眾口碑反饋,實現辦理質效從“答復過關”到“成果過硬”的全面躍升。
承辦部門負責人上門向州人大代表楊龍明(左一)匯報河道清淤進度情況
“22333”:書寫高原治理的系統答卷
高位推動建議辦理的“甘孜實踐”。“辦好建議提案,是政府的法定職責、應盡義務。”6月25日,州人民政府州長馮發貴在全州政府系統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推進會上強調,“要深刻認識辦理好建議提案的重大意義,嚴謹細致辦好建議提案,確保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為此,州政府將代表建議辦理列為年度重點工作,高位推動、全力落實,創新構建“22333”工作格局,即每年召開兩次常務會專題聽取辦理匯報,壓實主體責任、為民責任“兩大責任”,健全一把手領辦、協作配合、督促問效“三大機制”,落實辦前溝通、辦中協商、辦后回訪“三見面”制度,提升辦理進度、成果轉化、溝通服務“三大質效”,形成“政策制定、項目落地、成效反饋”的完整鏈條,以系統化舉措推動建議從“紙面”落到“地面”。
2.5公里河道治理煥發生態新顏。作為康定城區的“城市動脈”,折多河近年受汛期洪水沖刷影響,河道淤積問題日益嚴峻。2024年監測顯示最大淤積厚度達1.2米,直接威脅沿岸3萬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切實解決這一民生痛點,甘孜州創新推行“局長·代表面對面”督辦機制,并邀請人大代表參與“徒步調研+方案比選”現場辦公,沿河道開展全程勘察論證,精準制定整治方案。目前已完成2.5公里河道清淤疏浚及生態護岸建設,同步配套河岸綠植景觀帶,既消除了汛期行洪隱患,又打造出市民休閑新空間,將代表建議轉化為“水清、岸綠、景美”的民生實景工程。“局長·代表面對面”機制的常態化運行成效顯著,部門“一把手”與人大代表面商率提升至50%,成功破解跨部門協作難題40余件,形成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高效治理模式。
康定市折多河
從機制創新到效能躍升。從石渠牧場的接訪帳篷到人大機關的測評會場,三組數字機制共同構成人大代表建議辦理工作的“鐵三角”,“1376”筑牢民意根基,“5+N”破解辦理瓶頸,“22333”推動效能轉化。如今,代表建議不僅“聲聲有回應”,更實現“件件見實效”,為民族地區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鮮活樣本。
來源:州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編輯:楊雪
校對:馬儷伲
責編:毛莉泓
審核:肖宵
監制:譚榮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