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心理學家鄭紅接觸過一個叫小卡的男生,從小到大,都被父母寄予厚望。
上小學的時候,只要他單科成績在95分以下,就會受到媽媽嚴厲的責罰。
備戰小升初期間,他的周末時間幾乎都是在輔導班度過的。
有一次,他實在撐不下去了。他告訴母親,自己壓力太大了。
母親不以為然,反駁他說:“大家都很累,為什么別人都能學得動就你不行?”
那次求助無果后,他便再也沒開過口。
為了提高成績,他拼了命熬夜、刷題,結果成績沒提高多少,身體先垮了。
有時,他正在寫作業,突然身體一緊,好似有股電流從喉嚨流到下肢,整個人僵在原地。
這種現象在醫學上叫“軀體化癥狀”,是一個人在面臨壓力時,身體表現出的生理反應。
在這位媽媽眼里,孩子不是活生生的人,只是一個考試的機器。
她也愛孩子,但或許她更愛一個成績優異的孩子。
這位母親的做法令人窒息,那個在壓抑中成長的孩子讓人心疼。
相比之下,新華社最近分享的這位父親,他的做法讓人感到心頭一暖。
一位高中女生打電話給父親,說她歷史學得很差,只考了30分,想轉到物理班去。
因為學習壓力太大,情緒崩潰的她,哭了一個上午。
她小心翼翼地問父親:如果我不想學了,你會不會怪我呀?
父親回答說:不怪你,怪你干嘛,能學多少就學多少。親愛的,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能考上什么學校就考什么學校。
孩子成績下滑,甚至萌生厭學情緒時,許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疾言厲色的訓斥。
但這位父親沒有責備,更無逼迫,只是溫柔地安撫女兒。
對比上面那位母親的教育方式,高下立判。
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說過這樣一段話:
“孩子生來都是普通的。如果你把孩子當成普通孩子來培養,孩子會不斷給你驚喜; 相反,你不把孩子當成一個普通人來培養,孩子將來變得‘不正常’的概率會非常高。”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
可如果功利心太強,最后往往培養出的不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而是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02
央視新聞拍攝過一部紀錄片。
北京安定醫院牽頭對73000多名6-16歲少年兒童做了一項長達9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達到17.5%。
也就是說,每6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患有抑郁等精神類疾病。
為此,記者莊勝春特意蹲點安定醫院,走進十幾個被困住的家庭,探尋孩子們抑郁的真相。
18歲的浩然,四年前被確診為重度抑郁,休學至今。
他上了初中后,父母每天在他耳邊念叨最多的是:
“一定要考一個好的高中,好的大學,然后讀研、讀博,找一個好的工作…”
如果他沒考出好成績,會被爸爸暴打一頓,還會被關在家門外。
在浩然確診抑郁癥的那天,父親還在對他說:你不上學,待在家里,你這輩子就完了。
莊勝春在深入了解了十幾個家庭之后發現,所有抑郁的孩子,病因都指向了家庭。
焦慮的父母不斷給孩子施壓,可壓力并沒有轉化成動力,反而變成了病歷。
孩子從小活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不瘋、不病、不成魔才怪。
這樣的父母,他們不愛孩子嗎?
愛肯定是愛的,但他們始終認為:是“病”導致了孩子抑郁,而不是他們讓孩子生了病。
湖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內科醫生胡文靜接待過一個10歲女孩。
胡文靜對女孩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木訥,自言自語,喜歡傻笑。
經過專業判定,女孩焦慮癥達到了中度水平,而抑郁癥已經到了重度的水平。
同樣地,女孩生病的根源,依然指向了家庭。
據女孩媽媽說,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女孩每天的時間都在學習上。
除了學校規定的學習任務,女孩還要參加各種補課班,幾乎沒有休息娛樂的時間。
看過一句話:當內卷成為家庭生活的底色,孩子是這場無聲戰爭中最早倒下的“傷員”。
我們這一代人對教育有一種無法掩飾的焦慮,捂住嘴巴也會從眼睛里跑出來。
這焦慮藏在我們陪寫作業的怒氣中,藏在我們拿到試卷的失望中,藏在我們看待孩子時挑剔的眼神中,最終變成無形的壓力,壓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
最終,這種壓力壓垮了孩子。
明明生病的是父母,吃藥的卻是孩子,這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劇。
03
看到這里,或許很多家長會問:普通父母不雞娃,孩子未來該怎么辦?
想起羅振宇曾提出一個觀點:不要親手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單向度的人”。
如果父母用成績作為單一的衡量標準,那孩子就失去了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實際上,有些孩子生而優學,有些孩子就不是讀書的料,逼他打他罵他都沒有用。
如果讀書這條路走不通,那就換條路試試,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
《人民日報》有篇報道,講述了00后鄭紅旭的故事。
鄭紅旭2007年出生在河南駐馬店的一個鄉村,父母對他的人生規劃是上高中、讀大學,找一份安穩的工作。
然而,上學期間,鄭紅旭成績并不理想,中考只考了360分,無緣高中。
鄭紅旭從小就對機械、電器感興趣,家里的玩具他都拆過。
看到如今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他說自己也想去學習。
因為喜歡,在學校時他永遠是最努力的那個。
他每天早上6、7點就來車間了,經常弄到深夜12點。
只用了兩年時間,鄭紅旭就拿到了全國職業技能競賽河南選拔賽學生組第一,全國決賽第三的好成績。
他參加了全國第三屆關鍵技術新能源比賽,并獲得了全國第三名的好成績,隨后他還獲得了國家頒發的二級技師證書。
還沒畢業,就有7家企業對他拋來橄欖枝。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說道:
“孩子成績不好,也不是沒路可走。認知能力強,就讓他在學習上努力往前沖;特殊能力突出,就引導他在擅長的領域彎道超車;
技藝能力不錯,就一遍遍重復實踐,在某個領域練到極致;性格能力有優勢,那就多做一些和人互動的工作。”
人各有其長,老天不會關上所有的窗,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要走的路。
不要用單一的成績來衡量孩子,幫助孩子發掘他的潛質,給他提供成長的土壤、養分,讓他成長為他自己。
看過這樣一個說法:
“每個少年都像是一艘小船,來自外界的每一場動蕩,都像是在孩子的小船上鑿洞。
洞越鑿越多,冷水就不停地往孩子的小船上灌,終有一天孩子的生命之舟會徹底沉沒。”
父母傳遞一次壓力,就像在小船上鑿下一個洞,小洞越積越多,就會成為孩子無法承受之重。
父母與其過度期待,讓雙方飽受煎熬,不如因材施教,把自由還給孩子,將從容留給自己。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