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朋友們!今天咱們來聊聊初中孩子抑郁該咋進行心理輔導這事兒。咱把專業問題用大白話拆開,讓大家都能看懂、能用得上哈!
一、先別急著“拯救”,先學會“看見”
當孩子突然變得特別安靜,作業本上全是橡皮擦的痕跡,笑容也沒以前那么燦爛了,你可能第一反應就是趕緊帶他去心理咨詢。但先停一停哈!
別老拿“青春期叛逆”當借口,孩子翻白眼、摔門、懟人,說不定心里想著“我好累,但不知道咋說”呢。
跟孩子交流時,別像審問犯人似的,試試問問“今天心情是陰天還是暴雨天呀”,而不是直接問“為啥又不開心”。
還要留意孩子那些微小的“求救信號”,突然沉迷游戲、反復擦桌子,這些可能是他們情緒太多時自我安慰的方式。
二、信任是暗室里的手電筒
抑郁就像一場沒完沒了的停電,孩子得有人幫他找到開關。
別著急糾正孩子,先蹲下來和他平視,有時候不說話比說一堆話還管用。
跟孩子說話時,把“你應該”換成“我注意到”,比如“我注意到你最近老盯著窗外發呆,要不要我陪你聊聊呀”。
要允許孩子有不完美的情緒,跟他說“難過很正常,就像下雨天不用馬上放晴”。
三、用“認知拼圖”重建安全感
抑郁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啥都不行,咱得幫他們重新拼好信心這塊拼圖。
讓孩子把“我做不到”換成“我試試看”,要是數學考砸了,就問問“這次哪道題把你難住了,下次咱從這兒開始”。
每天讓孩子記錄一件“小確幸”,哪怕只是按時起床了,這都算微小的勝利。
還可以讓孩子用身體打敗情緒,深呼吸的時候想象把煩惱吹進氣球里飄走,或者一起跳繩100下,運動可是天然的抗抑郁藥呢!
四、家庭是孩子的情緒避風港
家長們有時候容易走極端,要么過度保護孩子,要么完全不管。咱試試找個中間地帶。
別當“情緒偵探”,一直追問孩子“是不是同學欺負你了”,這可能會讓孩子更不愿意說話。
用“家庭會議”代替說教,每個人輪流說說“今天最糟和最好的事”,讓傾訴成為習慣。
家長也可以適當地示弱,跟孩子說“媽媽最近也老失眠,咱一起想想辦法唄”,說不定這樣還能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呢。
五、專業幫助不是“失敗標志”
當抑郁像藤蔓一樣纏住孩子時,心理咨詢師就是專業的“園丁”。
別擔心給孩子“貼標簽”,就像感冒要找醫生一樣,心理問題也得科學干預。
家長參與孩子的咨詢不等于越界,可以讓咨詢師單獨和孩子聊,但定期了解進展。
家庭治療可不是互相指責,咨詢師會幫全家找到大家都滿意的辦法,而不是非要分出誰對誰錯。
抑郁可不是孩子能選的,這是全家都得一起解決的難題。記住哈,咱不用做完美的父母,但可以做孩子黑暗中的臺燈,不刺眼,但夠溫暖!大家有沒有信心幫孩子度過難關呀?
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主要咨詢領域為兒童與青少年、工作職業、心理成長等,特別擅長兒童青少年學習與心理問題、職業發展與人際關系問題、性格分析與應用等,解決了大量的疑難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為社會提供了專業的服務。解決從幼兒、小學、中學、大學、職場青年大量疑難心理個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