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好好的孩子,到了初二就變了一個人?
作者:芒來小姐
本文來源:公眾號“藍橡樹”(ID: blue_oak)
紀錄片《18歲的流水線》記錄了這樣一個群體——
一群初二輟學的的少年少女,早早進了社會。沒學歷也沒技術,他們只能進工廠,在流水線上工作。
楊鵬,1995年出生,初二輟學。紀錄片拍攝時僅20歲出頭,卻已經是東莞一家電子廠的“老員工”。他每天早上7點半上崗,工作到晚上10點身心俱疲地回宿舍。
流水線工作非常枯燥,受傷是家常便飯。鋒利的撬刀扎進手指,血直往外涌,經過簡單包扎,立刻又回到流水線上。
就這樣累死累活一個月只有4000多,雖然工作強度大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但離開這里,他還能去哪里呢?未來又在哪里呢?
鏡頭下的楊鵬,眼里已經沒有光了:“當初覺得學習苦,現在才知道這世上有的是比學習更苦的事。”
廠里很多像他這樣“初二輟學”的孩子,情況也很相似:成績下滑后一蹶不振,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主動選擇輟學,他們稚嫩的雙手早已滿是疤痕、傷痕累累……14歲遠離課堂進入社會,14歲失去目標渾渾噩噩。
“初二厭學”,已經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
知名作家麥家講述兒子“斷崖式厭學”時也提到了“初二”這個時間點:
“初二開始,突然有一天,兒子就把房門關上了,而且你無法想象,這個房門一關就是三年。”
孩子到了初二,身心變化巨大,所有人都措不及防。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10個省市1.2萬名初中生連續追蹤研究3年,發現——
初二孩子的學業倦怠程度猛增,情緒耗竭和學業疏離程度比初一高37%,輟學意向高達17.5%。他們留給父母一扇緊閉的房門,但內心翻涌著陣陣尖叫和咆哮。
初二厭學特點:
自我關注,外界干擾
為什么是初二?是什么讓孩子變了個人?他們到底為什么會失去學習動力?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就自暴自棄了?
我們先從心理學角度分析——
自我:強烈關注自己、排斥外界侵入
14歲的孩子處于“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中,開始發展“自我同一性”的階段,他們強烈關注“我是誰”,把師教、學習當成外界強加的負擔。
中學教師@彪形麗人孫大圣,在微博上講述自己剛當上教師,就被安排去管一群“問題重重”的初二學生:早戀、抑郁焦慮、自暴自棄、叛逆、不服管……
有一次,彪老師進入教室后關了16度的空調,開空調的男生明知是老師關的,卻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罵罵咧咧:“誰TM把空調關了,有病。”
她為了教育學生付出很多心血,但似乎所有規章制度對初二學生完全行不通。第一個月班級紀律倒數第一,她委屈地哭了:“他們的世界太難撬動了。”
初二孩子的心理障礙和人格問題已經根深蒂固,加上強烈關注自我、排斥外界的傾向,外人想要進入他們的生活、做出改變,難上加難。
再加上,青春期大腦邊緣系統(情緒中心)發育快于前額葉(控制中心)。導致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情緒易波動、易沖動、易受挫。稍微哪次沒考好、被批評,都會引發強烈的負面情緒。
這些孩子缺乏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只能把厭學、輟學當成情緒宣泄出口。
“讀書無用論”的雜音影響
如今,“網紅”等快速成名暴富的路徑越來越深入人心,熒幕上強烈的感官刺激,和埋頭苦讀的枯燥形成鮮明對比,這讓很多孩子在學習上越來越沉不住氣,一門心思想要“走捷徑”。
《南方都市報》發起的南都民調數據顯示:近四成受訪者曾在網絡上看到未成年人發布擦邊內容。她們穿著吊帶、露臍裝、短裙短褲,做出各種挑逗動作。
一名為“悅****”的未成年網紅,擦邊跳舞的作品點贊量高達2.5萬,而同平臺上,“悅****”的媽媽去年9月曾發布視頻,慶祝女兒剛剛升上小學六年級。
流量經濟下的“未成年網紅”現象,強烈沖擊著孩子的價值觀。美國市場調查機構First Choise舉辦的一次網絡測試中,34%的7-17歲受測試者表示:我愿意成為一名社交網絡Up主。
當一個班上1/3的孩子都想出名,剩下的孩子即使沒有這個想法,也會受網紅經濟、學歷貶值等聲音影響,懷疑自己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上不上學還重要嗎?
當“初二厭學”成為趨勢,
青少年的身心根基正在崩塌
“初二厭學”成為一種趨勢,如果不盡早展開行動,孩子的身心都會偏離正軌。
學業停擺,過早進入社會
為什么初二是輟學的轉折點?跟初二學科難度陡增也有關系。
學科難度的提升,要求學生具備更強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一部分學生認知發展滯后或學習方法不當,幾次沒考好、跟不上進度,就會感受到巨大挫折感。
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理論,初二孩子的認知發展剛進入形式運算階段,還不能周全考慮現實,容易對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錯誤的歸納。
當幾次考試失利后,他們就會產生“我這輩子都學不好數學了”、“我根本不是讀書的料”、“天天做作業也只是浪費時間”……等等“錯誤歸納”。
再加上父母未能及時引導孩子調適壓力,學校忽視培養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就會把“休學”當成解脫,當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就讀北京市海淀區北大附中的“企鵝”,14歲那年休學了。她的朋友成績都比自己好,導致她敏感自卑,整天胡思亂想“她們會不會不跟我一起玩了”,有時放學回家做一道題做不出來,突然就崩潰大哭。
企鵝的媽媽覺得“女兒繼續呆在學校會瘋的”,同意女兒休學,并把她送去了一家學社,那里有很多初二休學的孩子。
學社沒有應試教育,只有自由交流,老師會帶學校去看胡同里金黃的銀杏樹。企鵝找回了對英語的興趣、學習的信心。她是幸運的,休學后能夠有“重來一次”的機會。
一名初二輟學的男孩,發視頻到網上哭訴:“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選擇好好讀書,而不是在這里送外賣。每天累得跟狗一樣,還不敢偷懶一秒鐘,我一旦偷懶,生活就會罰我吃不上飯。”
《18歲的流水線》里初中輟學的工人,都后悔當初沒能繼續讀書,可此時已經沒有回頭路。
以前覺得成績不好一切都完了,幾年后才知道那只是人生一道小坎,真正的坎是生活本身。可選擇已經做下,人生沒法重來,只能在不體面的生活中一直焦慮煎熬。
人生失去目標,輕易被外界蠱惑
一位媽媽哭訴:14歲的女兒早戀,偷自己的金項鏈給男友“撐面子”,被發現后尖叫著摔碎了全家福、翻窗逃跑。而女兒變化這么大,竟然只是因為男友的一句“你穿黑絲很好看”。
很多孩子都強烈渴望的“懂我”,其實就是被認可、被肯定、被贊美。
香港大學研究發現: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化的關鍵期在初中,轉化失敗的人,初二會出現明顯動機塌陷:沒有支持自己實現目標的內驅力,需要強烈的外部支持。
女孩如果在現實世界找不到自信,就容易沉迷陌生人的甜言蜜語、小恩小惠,拿身體換認可,為了得到一句夸獎不惜偷東西;男孩找不到自信,則更多沉迷于虛擬世界,打游戲、刷短視頻、打賞女主播。
找不到真正的目標,和同齡人格格不入,人生也看不到希望,這些孩子并不知道除了談戀愛和打游戲,生活還有什么盼頭。
更讓他們絕望的是:離開學校一切也沒有好起來,反而在哪里都找不到像樣的容身之處。
自己還能做什么?未來會去往何方?答案就像黑洞一樣深不見底。
如何解救孩子
遠離“斷崖式厭學”?
初二孩子身心的巨大變化,考驗著父母能否盡早做出應對。應對越早,干預效果越好,問題越不可能發生。這是一條需要長期努力的路,需要父母從3個方面做出行動:
放平心態,盡量維持平穩溫暖的家庭氛圍
越來越多家長意識到:保持良好的心態,就是孩子強有力的后盾,良好的家庭氛圍本身就是孩子的“避風港”、“減壓艙”。
紀錄片《是壞情緒啊,沒關系》中,一位初中女孩得了厭食癥,只能靠靜脈注射吸收營養。
父母沒有把女兒的病歸結為“矯情”“挑事”“不好好吃飯”,而是想盡辦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比如求助心理咨詢師;再盡力保持好溫暖的家庭氛圍,給女兒一個安全的療愈環境。
父母的努力沒有白費,女孩在幾個月內,從抵觸進食到可以慢慢進食、和父母一起做飯、一起上餐桌吃飯。
被父母用心愛護的孩子,哪怕在身心最虛弱的時候,恢復力都比其他孩子更強一些。
引導孩子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美國心理學家威蘭特做過一項長期跟蹤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后的就業率,比不做家務的孩子高15倍,工資也高約20%,而且婚姻更幸福、身心更健康。
孩子厭學很大一個原因,是缺乏生活目標、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做家務就是培養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能力。
哪怕只是收拾玩具、洗襪子、洗碗等簡單的家務,也能讓孩子親身體驗到“我能照顧好自己”“我知道生活怎么一點點變好”,面對厭學更有抗壓力。
尋求多方對孩子的支持
后來@彪形麗人孫大圣 面對初二學生摸索出一套妙招:找到每一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抓住機會放大夸獎。
“夸獎是沒有任何成本的,但是如果你能夸到點上,他自己甚至都沒有發現他這一下做好了,他肯定會覺得自己被關注到了。”
此外,學校氛圍是否“以人為本”,而不是一昧追求功績主義,也關系到孩子怎么看待自己的挫敗。
學校允許孩子有起伏、有試錯,孩子待在這樣的環境里,也會比在其他地方更放松自洽,覺得“考差幾次沒什么,大不了從頭再來”。
14歲孩子的天空陰霾密布,全靠大量的“愛”撐起一片藍天。
哪怕只是一句“累了就休息一下”,都能讓孩子感到學習仍有動力和希望。畢竟,孩子的生命很長,可以把無數次失敗都容納其中。
只要孩子順利度過這道坎,“厭學”也可以是生命旅程的一種風景,從中得到的經驗、成長和教訓,足以讓孩子銘記一生。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