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戰結束后幾十年時間里,英國都將削減國防開支所節省的資金用在其他事項上,但今天,英國破天荒開始增加國防開支。
從收縮國防開支到增加國防開支,今天的英國毫無疑問,正在轉向戰備。
戰備,就是要加強戰爭準備,而英國加強戰爭準備背后的因素,則是北約所預計的俄可能在兩三年內襲擊北約。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天方夜譚,但在幾年前的烏克蘭問題上,很多人也認為那是天方夜譚。
在過去很多年時間里,尤其是冷戰結束后的幾十年時間里,歐美都傾向于縮減國防開支,轉而把更多資金用在減稅、提高社會福利上。
更多的,這些國家依賴美國這樣一個超級大國提供武力兜底,但今天,這樣的情況已經發生了改變。
這次英國國防開支審查,由喬治·羅伯遜勛爵所主導評估,他正著手彌補一些更貼近本土的重大缺口,這位勛爵曾擔任英國國防大臣,以及北約秘書長。
而這次評估的重點,就是將英國轉向戰備,同時也強調支持英國這套戰斗體系背后的工業產能。
由于英國國防資金時斷時續,以及采購方式偏向分批購買,而非持續資助私人企業生產武器系統,因此目前英國缺乏維持前線作戰能力的產業基礎。
而這次國防開支審查,就意味著英國即將填補這些缺口。
這是烏克蘭帶來的兩大教訓之一。
一場戰爭前線帶來的曠日持久的戰斗,并非是20世紀獨有,在21世紀,這仍然有可能發生。
另一個重要教訓則是,新舊戰爭并存,而新戰爭的一大特色毫無疑問就是無人機。
對英國來說,這次國防轉變僅僅是采購無人機還是不夠的,英國目前還準備技術上的對抗,包括干擾無人機以及突破這些干擾的能力。
英國目前正在積極相應這些經驗教訓,英國目前正準備建立一套“隨時啟動”的工業產能,以支援彈藥與包括推進劑和炸藥在內材料的持續供應。
這些,都是整個西方目前汲取到的經驗和教訓。
除此之外,英國還準備更新海軍裝備。
這次英國國防評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承諾采購更多核動力但配備常規武器的攻擊型潛艇,以取代英國目前的七艘“機敏級”潛艇。
按照正常的流程,英國原本是從2030年代末才開始采購,但隨著全球局勢的變化,英國乃至整個歐美,都在大幅提高國防預算。
除了海軍裝備升級之外,英國還將部署更多常規遠程導彈,提供一種遠低于核打擊門檻的威懾手段,并且還將支撐800個就業機會。
“戰備經濟”,在當下的英國已經要發生了。
英國首相、英國國防大臣都強調這些可能對就業、經濟和增長產生影響,并承諾要創造數萬個就業崗位和學徒機會。
目前英國的計劃是將國防支出提高至GDP產出的2.5%,并在2034年前達到3%,這一計劃,和整個北約的計劃已經高度一致。
在剛剛結束的北約峰會上,北約32國承諾到2035年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其中3.5%用于核心國防支出,1.5%用于安全相關投資(如網絡安全、關鍵基礎設施防護)。
該決議被視為特朗普的核心外交成果。其以“美國優先”為原則,長期施壓盟國分擔防務成本,甚至以退出北約或削減駐軍為威脅。北約秘書長呂特通過妥協性談判促成共識。
而特朗普早在第一任期就曾批評過北約軍費開支過低,過度依賴美國等等;而這一次,北約之所以能夠通過這一法案,俄烏是決定性助推因素。
而英國作為北約擁核國家,提高國防開支也顯得非常必要。
更重要的還是來自特朗普的不確定性。特朗普曾揚言不再對歐洲提供核防御保護,如果不能的話,那么英國和法國就必然需要站出來。
而目前,英國已經有一些資源和預算正在加強英國的彈頭制造能力。
留給大俄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過去很多人都認為,大俄能夠在烏克蘭問題上快速拿下,從而獲取先機,以此來“要挾”整個西方。
但隨著這場戰斗陷入焦灼狀態,也迫使歐美再度空前團結起來,并不斷加強國防預算。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威脅多次沒有辦到的事情,被俄輕松促成。
這顯然是大俄也沒有想到的。
而西方不斷提高戰備,顯然也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名義上,它沒那么好。
這意味著這個世界變得再度不確定性,戰爭的陰霾和風險可以籠罩在每個人頭上,這是遏制戰爭的一種方式,還是會提高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沒人知道。
只有時間,時間能夠給我們答案。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