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放話說是“是給大陸賞飯吃”的郭臺銘,如今怕是連哭都找不到門。
300名富士康核心精英連夜逃離印度,印度當地的生產線停擺、訂單告吹,留下的全是爛攤子。
而是當年拍著胸脯要在南亞復制“中國制造神話”的郭臺銘,如今卻要回頭看大陸的臉色,這巴掌打得可真是夠響的。
當“賞飯者”變成“求飯人”,郭臺銘親手種下的苦果,終究得自己嚼碎了咽下去。
2025年,富士康印度欽奈工廠的車間里,半數生產線處于半停工狀態(tài)。
當地工人圍著未組裝完成的iPhone部件手足無措,而三個月前,這里還有300多名中國工程師在現場指導。
這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富士康海外擴張受挫的集中體現,2024年,這批工程師開始分批撤離印度。
撤離行動持續(xù)兩個月,覆蓋生產管理、技術指導、質量監(jiān)控等關鍵崗位,那時,富士康在印度南部的新iPhone工廠正處于設備調試的關鍵階段。
工程師的離開直接導致新廠投產計劃延后,既有生產線的良品率下降近三成,這一局面的根源,可是因為2019年郭臺銘提出的"去中化"戰(zhàn)略。
當時富士康計劃將30%的產能轉移至印度、越南等地,以響應蘋果的供應鏈分散要求。
印度成為核心目的地,富士康累計投入超50億美元,征地建廠,招募員工,但現實與計劃出現偏差。
印度工廠的運營難題從建設期就已經有預兆,2022年,下大雨,欽奈工廠因周邊道路排水系統不完善,連續(xù)兩周被淹,設備損壞造成直接損失超2億美元。
當地電力供應不穩(wěn)定,工廠需自備發(fā)電機維持運轉,僅柴油成本就比大陸廠區(qū)高40%。
生產環(huán)節(jié),印度工人的技能熟練度不足,對精密部件的裝配精度把控不到位。
2023年第三方檢測顯示,印度產iPhone的攝像頭模組故障率是鄭州工廠的好幾倍。
中國工程師團隊曾設計出12套標準化培訓方案,但當地員工的流失率常年保持在30%以上,培訓效果難以持續(xù)。
越南工廠的情況稍好,但效率差距非常明顯,同一條AirPods生產線,越南工人的日產量僅為深圳工廠的60%。
2024年蘋果要求提升無線充電模塊的良品率高至99.5%,越南工廠比而鄭州工廠耗費的時間久,良品率低。
富士康的撤離行動,暴露了其對中國工程師和供應鏈的依賴。
在印度工廠,屏幕貼合、面容識別模塊校準等核心工序,必須由中國技術人員操作。
這些工序涉及蘋果的核心工藝標準,富士康在大陸積累的經驗難以快速復制到海外。
2025年,富士康大陸廠區(qū)仍承擔著全球70%的iPhone整機生產,長三角、珠三角的供應鏈體系,能實現2小時內配齊500種零部件。
這種效率在印度無法實現——從韓國進口的顯示屏運到欽奈港,清關流程平均耗時5天,而運到上海港僅需12小時。
中國制造業(yè)的升級也在擠壓富士康的空間,立訊精密在2024年拿下蘋果Watch的全部代工訂單,其研發(fā)的自動化組裝線,人力成本比富士康低。
這種競爭倒逼富士康2024年鄭州廠區(qū)部分iPhone組裝線采用自動化設備。
2024年7月,富士康與河南簽署協議,投資10億元建設電動車電池Pack工廠。
這是繼2023年鄭州研發(fā)中心擴容后的又一動作,這說明富士康的戰(zhàn)略重心在向大陸回調。
但資本市場反應平淡,其港股股價在協議簽署后一周內下跌5%,投資者的謹慎源于富士康轉型的不確定性。
2023年其新能源業(yè)務營收僅占總營收的3%,而比亞迪同期的電池業(yè)務營收已突破1000億元。
蘋果訂單的波動更是壓力倍增,2024年富士康獲得的iPhone16代工份額比上一代減少8個百分點,部分訂單流向立訊精密和和碩。
2025年一季度,富士康大陸廠區(qū)的產能利用率回升至60%,比印度廠區(qū)高出很多。
管理層在內部會議上承認,海外工廠短期內無法替代大陸的核心地位,計劃將印度產能占比控制在15%以內。
郭臺銘曾多次公開表示"大陸需要富士康",但現實正在改寫這一判斷,2024年,鄭州航空港區(qū)圍繞富士康形成的產業(yè)集群,集聚了200多家配套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40萬個就業(yè)崗位。
但這些配套企業(yè)中,已有30%開始為立訊精密、歌爾股份供貨,市場對于富士康供應鏈的依賴性正在減弱。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占全球45%,工業(yè)機器人產量占全球52%,這種產業(yè)躍遷使得單純依賴代工模式的企業(yè)發(fā)展艱難。
印度工廠的困境還在持續(xù),富士康不得不暫停欽奈新廠的二期工程,將部分設備轉運至越南。
而那些撤離印度的中國工程師,多數已回到鄭州、深圳的廠區(qū),重新投入到蘋果新品的量產準備中。
當前,富士康的全球布局是"大陸為主、海外補充",大陸40多個廠區(qū)承擔著高端機型、核心部件的生產,印度、越南工廠主要負責基礎款機型和低附加值配件。
這種調整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也是對"去中化"戰(zhàn)略的修正。
郭臺銘在2025年初的內部信中首次提到"珍惜大陸市場的發(fā)展機遇",這與多年前的"賞飯論"形成對比。
這種轉變,是中國制造從規(guī)模優(yōu)勢向技術優(yōu)勢的跨越,也是全球產業(yè)鏈對中國供應鏈韌性的重新認知。
未來,富士康的挑戰(zhàn)在于平衡代工業(yè)務與自主創(chuàng)新。
2025年其規(guī)劃中的6G通信設備代工項目,需要與華為、中興的供應鏈深度協同。
這種合作模式的轉變,或許能為其在新一輪產業(yè)變革中找到新的定位,但前提是真正理解中國制造業(yè)的發(fā)展邏輯——不是誰給誰"賞飯",而是相互成就的共生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