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歐盟最近“真來勁”,不光拒絕中歐峰會,差點讓這個重要會議淪為“雞肋”,還直接對中國醫療企業出手。
中國這次可不慣著歐洲了,商務部當即出手:對等反制即日生效。就這歐洲難道還看不清形勢嗎?
歐盟一方面希望借由國際貿易度過自身“經濟危機”,另一方面卻又為了避免特朗普的“針對”而開始不斷對中國“搞小動作”。
近日歐盟推遲了本該在這個月份和我們簽署的氣候行動聯合聲明,還美其名曰這是因為中國沒有承諾加大力度削減溫室氣體排放。
對此,咱外交部甚至都懶得再多說,只是回答記者:中國一直都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從未落下。
為什么中國會是這個態度?實則因為歐盟搞事不是第一次了。
6月中旬,歐盟委員會直接發布了一則聲明:北京的邀請我們不去了!
當然,這個邀請實際上是指原定于7月舉行的中歐高層經濟對話。原本該是一個給中歐建交50周年“添油加彩”的好事情。
但歐盟卻以“貿易爭端無進展”作為推脫的理由。咱就是說從一開始就是歐盟緊隨美國腳步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隨后又搞起多項限制。
要說無進展也該是我們說,怎么歐盟還能拿這個當說辭呢?
歸根結底,還是特朗普的關稅施壓太過“兇狠”讓歐盟“怕了”。
日前,隨著“關稅大限”臨近,特朗普還“威脅”談不攏就等著收關稅信,最高稅率可能高達70%。
對此歐盟卻只能表示:談成框架細節太難了!所以,他們只能希望通過自身的“對華態度”,來讓特朗普看看他們到底站在“哪一隊”。
在G7峰會上,馮德萊恩攜帶稀土磁鐵參會,公開強調“供應鏈韌性”,雖然沒有明說但話里話外對中國稀土政策“施壓”。
而且歐盟還針對醫療行業下手,日前英媒爆料,歐盟委員會已經決定要對中企醫療器材限制進口了,還拿出一個什么《國際采購工具》(IPI)當理由。
要知道這個IPI號稱會懲罰那些“不提供對等的政府采購市場準入的公司”。而且從去年開始采用后,就一直被認為是“針對中國”的工具之一。
時下果然印證了這一猜想,該措施直接限制了中企5年內的招標機會,有數據機構測算或將“損失”差不多500萬歐元。
對此中國只是“苦口婆心”表示:敦促歐方多考慮考慮必要性和長遠性,單方面構筑貿易壁壘可是“不對的”。
為什么要說“苦口婆心”?實際上當下中國甚至可以說是歐盟面對美國關稅施壓下的唯一“良藥”。
若是跟隨特朗普“遏華”,歐盟或許會得到一時緩解,卻可能直接失去未來發展希望。
去年中歐在貿易摩擦的情況下,仍然沖到了高達8200億歐元的貿易額,甚至還保持了快20年的最大貿易伙伴記錄。
原本中國電動汽車在歐市場份額一度直逼35%,要不是因為所謂反傾銷調查,單這一項就將涉及數十億歐元。
可歐盟看不到其中的好,只看到了所謂“盲目保護主義”的風險,
從加征35.3%的關稅到技術轉讓施壓,再到今年啟動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外國補貼調查”,步步推走中國這個合作伙伴。
即便這樣,歐盟也沒能挽救“內部危機”反而愈演愈烈了。
去年大眾寶馬等企業在華利潤幾乎占據總利潤近半,當開始有了貿易摩擦后,卻沒有提升,反而導致了供應鏈成本上升。
這時候特朗普還開始對歐盟鋼鋁加征了25%關稅,更是雪上加霜。偏偏這時候歐盟的“血性”沒了,反而選擇對美推遲威士忌加稅。
咱就是說,這套“雙標”歐盟玩的是真6啊。但作為中國來說也不太可能繼續慣著歐盟的“臭毛病”了。
針對歐盟“拒絕北京邀請一事”,尤其是王毅外長的歐洲行遇冷之后,已經開始有媒體預測:所謂中歐峰會將會徹底淪為“雞肋”。
這種情況就連歐洲商界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公開對所謂的“委員會”予以警告,告訴他們這種“謎之操作”只會讓中歐經濟關系更加復雜。
果不其然,就在歐盟對華出手后,我國商務部也在同一行業做出了“對等回應”:表示會對歐盟醫療器械“禁入”,時間將從本月6日開始。
但中方并沒有一刀切,而是有理有據,該措施決定采購預算超4500 萬元人民幣以上時,才將排出歐企。
而且央視新聞也對此做出解釋,長久以來咱們提醒也給了,善意也釋放了。但歐方卻仍舊一意孤行。
既然如此,中方只能無奈應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維護中企利益和市場環境公平。
咱說白了,這時候如果歐盟還不知道“悔改”那可真是“蠢之又蠢”了,從一開始美國對歐要的就是實際收益,從來都不是所謂的“表忠心”。
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等一系列法案與政策,直接讓歐洲的制造業“大搬家”到了美國,本就吃得“盆滿缽滿”。
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測算,僅今年第一季度,就有165億歐元歐洲制造業投資轉向美國。
但就這美國仍然不滿足,所謂的關稅,只不過是希望歐洲被“吃干抹凈”。就這歐洲還想要為自己的屈從尋找理由?
歸根結底,歐盟這段時間的選擇只會讓自己“賠了夫人又折兵”。
而真正能夠解套的方式,除了歐盟委員會的“反悔”,也需要一些歐洲獨立國家的努力。
譬如近來法國就開始重新維護對華關系,和中國的貿易爭端自然也就有了一定進展,
日前針對白蘭地反傾銷調查一事,已經有34家企業通過設定最低價格“涉險過關”。
為此馬克龍直接公開宣稱:這就是解決爭端的積極一步!當然這一步究竟能走多遠,咱們接下來還要看歐洲國家如何表現 。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歐盟推遲與中國簽署氣候行動聯合聲明,外交部回應》
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歐盟限制中國醫療器材進口,商務部:堅決反對,望歐方糾正錯誤做法》
外交部《中歐舉行第十三輪高級別戰略對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