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十八):唐玄宗2
(5)奢靡之期
開創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于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并殺害。同年十二月,武惠妃病死。次年,改立三子忠王李玙(后改名李亨)為太子。武惠妃死后,李隆基日夜寢食不安,后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聽人說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琩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艷麗無雙,于是不顧什么禮節,就將她招進宮里,楊玉環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天寶時,唐玄宗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對后宮的賞賜錢不計其數,戶部郎中王鉷為了投其所好,“歲貢額外錢百億萬,貯于內庫,以供宮中宴賜”,并且還告訴玄宗:“此皆不出于租庸調,無預經費。”玄宗不僅不問這些經費的來源,反而對“務為割剝以求媚”的“中外嗟怨”者,“益厚遇之”。并以王鉷為御史丞、京畿采訪使。楊國忠為了討好玄宗,屢次向玄宗報告說倉庫如何豐富,故而玄宗帥群臣參觀左藏(皇宮的倉庫)。因為楊國忠早把各地應輸往京師的租和地稅變成布帛,存于左藏,玄宗看了當然高興。于是,他“視金帛如糞壤,賞賜貴寵之家,無有限極”。
用人方面,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后被罷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劍”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視的人,他都千方百計的將其除掉。他忌妒有學問之人,對于有學問的人他表面與其友好,暗中卻陰謀陷害。他收買玄宗左右的人,致使皇帝的一舉一動都為他所掌握。這樣一來,他就可以隨時采取各種措施,去迎合玄宗的需要。由于玄宗不理政事,李林甫的陽奉陰違手段可以發揮作用,于是,玄宗在天寶六載(747年)把天下所有的貢物都賞賜給李林甫。
天寶四載(745年)八月,唐玄宗冊楊玉環為貴妃。為了討貴妃的歡心,李隆基可謂費盡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李隆基還下令開辟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里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有了楊貴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楊貴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其族兄楊國忠也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后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面對各種社會問題,玄宗毫無改弦更張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華清宮去過冬。安祿山為了討好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得知玄宗要在華清宮新開浴池的時候,立即在范陽以白玉石制成魚龍鳧雁,還有石蓮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悅異常。每到華清宮,楊貴妃姊妹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都陪同前往。她們為了標榜自己的地位,競為車服,車上“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下數十萬貫”。如果騎馬,就競購名馬,“以黃金為銜”,長長的車馬隊伍,引起廣大市民的反感。他們在華清宮都有豪華的住處,生活用費非常驚人。楊國忠說:“某家起于細微,因緣椒房(皇后)之親,以至于是。吾今未知稅駕(歸宿)之所,念終不能致令名(美名),要當取樂于富貴耳。”于是,他更加驕奢淫逸,擅權弄法了。表面的升平,掩蓋不了潛在的危機,各種矛盾的不斷激化,禍亂已經近在眼前。
(6)安史之亂
李隆基對于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欲望。為了挑起戰爭,并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李隆基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系惡化,開戰后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友好關系。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于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沖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征兵和南詔開戰。先后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政治腐敗兵力空虛之際,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
天寶十五載(756年),叛軍占領東都洛陽,防守首都最后防線潼關的唐將哥舒翰,雖擁有近二十萬的軍隊,但因是臨時湊集來的,缺乏戰斗力。而唐玄宗和楊國忠對哥舒翰不放心,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史叛軍打敗,全軍覆沒,哥舒翰也做了俘虜。同年六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到馬嵬坡(陜西興平西),隨行的將士發生嘩變,殺楊國忠,又迫李隆基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李隆基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
(7)凄涼離世
肅宗從河西、安西征調了萬余名精兵,又調回了河北前線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所部五萬軍隊,靈武一時軍威強盛。接著又任命了朝官與將帥,建立了一套新的軍事系統,對抗擊叛軍也作了全面部署。應肅宗之請,回紇也派來精銳騎兵助戰。這時又適遇叛軍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部下不服,戰斗力也隨之削弱,形勢急轉直下。
至德二載(757年),隨著安祿山被殺,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南內),稱太上皇。
居住在興慶宮的玄宗不再過問政事,侍候他的仍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內侍監高力士,另有玄宗的親妹玉真公主與舊時宮女、梨園弟子為他娛樂。玄宗對楊貴妃之死一直是耿耿于懷。他從成都回來后,即派人去祭悼她;后來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輔國反對而停止,卻密令宦官將貴妃遺體移葬他所。宦官獻上了貴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里。又讓畫工畫了貴妃的肖像,張掛于別殿,“朝夕視之而欷歔焉”。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輔國為了立功以固其恩寵,上奏肅宗說:“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謀不利于陛下。今六軍將士盡靈武勛臣,皆反仄不安,臣曉喻不能解,不敢不以聞。”這年七月,李輔國乘肅宗患病之機,矯詔強行把玄宗遷居西內。在途經夾城時,李輔國又率射生將五百騎,劍拔弩張,氣勢洶洶地攔住去路。玄宗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幸虧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遷居甘露殿。事后,肅宗沒責怪李輔國,反倒安慰他幾句。不幾天,玄宗的幾個親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潛通逆黨”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陳玄禮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觀。剩下玄宗只身一人,煢煢獨處,形影相吊,好不凄慘。之后,肅宗另選后宮百余人,到西內以備灑掃。
晚年李隆基憂郁寡歡,寶應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駕崩,終年78歲。謚號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清朝為避康熙帝玄燁諱,改為元宗),葬于唐泰陵。同年久病纏身的李亨亦駕崩。
(8)為政舉措 ①政治 a.人事制度
李隆基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后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纮、杜暹、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并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李隆基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李隆基采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制度。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將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行政經驗。同時間,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將其升為京官。這樣內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了解和信任。而在選拔人材方面,李隆基亦對科舉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以減少冗官的出現,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
b.整飭吏治
開元三年(715年),唐玄宗明確宣布:“官不濫升,才不虛授,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他決心選賢任能,量才授職,整飭吏治。首先是嚴格銓選制度,裁汰冗員。唐中宗以來,銓選制度十分紊亂,王妃、公主與權戚不僅賣官鬻爵,而且不經吏部大搞“斜封官”,請托之風日盛,致使員外、試、檢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濫吏充斥官府。
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敕令罷免所有的員外、試、檢校官,嚴格控制官吏的選舉,規定今后沒有戰功及別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結果“大革其濫,十去其九”。這樣,既克服了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現象,提高了官府辦事效率,又減省了國家開支。
c.考察制度
唐玄宗以前,由于時人重京官而輕外任,地方官都是選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為了革除這一弊端,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特頒下制令,從京官中選用有才識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從都督、刺史中選拔有政績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為恒式”。他特別重視縣令的選任。
開元四年(716年),新選任的縣令被召入大明宮宣政殿,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試,考查縣令是否通曉經國治民之道,結果有二十多人不入第,暫且讓赴任就職,另有四十五人被淘汰,“放歸學問”。同時,還頒布了《整飭吏治詔》,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對刺史、縣令的政績進行考察,分為最、中間、殿三等,依次定為優劣,作為改轉升降的依據。
②軍事 a.兵制改革
李隆基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于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這主要是對于兵制進行了改革。原來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影響了軍隊的兵源。到了李隆基在位時,士兵逃跑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斗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開元十一年(723年),李隆基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雇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雇傭兵制的轉變。此后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李隆基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雇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斗力提供了保證。
b.開疆拓土
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李隆基還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布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仆卿王毛仲為內外閑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斗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李隆基又命令擴充屯田范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準備后,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c.設立節度使
至開元、天寶間,唐玄宗設立十大節度使,北方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始成為固定軍區。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威權之重,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于是外重內輕,到天寶末釀成安史之亂。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