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市第一中學,一名50多歲的班主任,因為3名尖子生分數夠用,卻堅決不肯填報清北而在群里發了飆,這位老師情緒激動地點名批評三名學生,稱他們“自私自利”,背叛了學校和老師的培養之恩,隨后直接解散了群聊。
老師提到學校為培養這些學生投入了100多萬,老師們犧牲了所有假期,而這些學生卻無視學校和老師的付出,說什么都不肯報清北,選擇了華五的熱門專業,讓50多歲的他留下遺憾。
這些聊天記錄被曝光后,網友們也是一邊倒的站在了學生那邊,畢竟老師干涉學生的志愿選擇權本身就說不過去,再加上不少學校都有獎金機制,會獎勵培養出清北苗子的老師一筆不菲的獎金,因此不少網友嘲諷老師“見錢眼開”,稱贊學生“人間清醒”,可沒想到事情這么快就迎來了反轉。
尖子生拒報清北事件反轉,原來老師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網友們之前之所以站在學生的角度,也是基于當下的志愿風向,這些學生沒有盲目選擇可能在清北墊底的命運,而是選擇了華五院校更適合自己的專業,可這看似人間清醒的背后,實則也有陰險算計。
先是有細心的網友發出疑問:這個“清北團隊合作群”究竟是個什么群?從人員數量到名稱,怎么看都不能是班級群。實際上這的確是一個特殊的群聊,是學校專門設立的清北培養小組,成員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優秀學生。
而老師提到的100多萬培養費用也并非虛言,這筆費用包含了學校為這些學生免除的學費、書本費,以及參加各類競賽和特訓的費用。
而這種培養模式雖然不是這所學校獨有,但也算不上普及,否則輿論一開始的風向也不會是那樣的。這種培養模式類似于一種非正式的“定向培養”協議。
學校和老師投入大量資源培養學生沖擊頂尖學府,而學生則默認接受了畢業后無論成績如何都要報考清北的約定,一些學校甚至還會跟學生簽署協議,可就瑞昌市第一中學這起事件就能看出,中學跟未成年的學生簽訂這種協議是完全無效的。
這種協議最多只能選是一種“君子協議”,根本不具備任何嚴格的法律約束力,否則老師也不會因為學生的“違約”而破防了,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
站在老師的角度,這些學生接受了特殊的培養資源,享受了其他學生無法獲得的機會,老師付出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甚至犧牲了所有假期來輔導這些學生,可得到的結果卻是,學生分數足夠,卻還是違背了上清北的約定。
教育不應當是一場交易,錯誤的出發點注定沒有完美結局
而老師難免因為學生的背叛而感到痛苦,更何況是一個50多歲的老教師,在那種悲傷和憤怒之下,說出那些話也就合情合理了。
當這種特殊培養模式下的“君子協議”被知情人揭曉后,大家才明白,原來老師才是那個被辜負的受害者,網友們對這三名學生的評價也變成了“看似清醒,實則陰險”。
但筆者認為,這些學生最多只能說是“清醒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顯然知道,這些過去的約定根本沒有法律約束力,因此當約定與他們個人的長遠利益發生沖突時,他們也就毫不猶疑的選擇了自己的利益。
學生的選擇雖然不違法,但顯然是存在著一定的道德爭議的,享受了集體提供的好處,卻沒有承擔相應的責任。
但當我們跳過個人角度去思考這件事的性質,不難發現,學校選擇了這種培養模式,就注定要被辜負,只是這種辜負來的早或來的晚、人數多或人數少罷了。
學校跟學生簽訂的紙質版協議也好、口頭協議也罷,終歸是不受到法律保護和約束的,然而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學生的志愿填報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任何干涉都可能面臨法律風險。
因此即便這件事情的主人公們口碑反轉了,但結果也不會有任何的改變,依舊是學生拿到了好處卻選擇了最利于自身的志愿,而老師也只能迫于壓力選擇道歉。
歸根結底,教育不應當是一場交易,而應該是一次共同成長的旅程,在這個旅程中,師生關系不應建立在利益交換的基礎上,而應當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發展,否則錯誤的出發點,也必然會走向不如人意的結局。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