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格力集團一則高層人事調整公告如同一枚深水炸彈,瞬間引爆了整個商界和資本市場,43歲的鄒暉接替康洪成為格力集團新任黨委書記、董事長。
這一消息在社交媒體上迅速發酵,“董明珠失去實權”、“鐵腕女強人退場”的猜測甚囂塵上。
格力電器股價應聲下跌2.3%,市場對這家中國家電巨頭的未來充滿疑慮,然而戲劇性的轉折在不到24小時內上演,71歲的董明珠僅用一句話,不僅平息了輿論風暴,更巧妙揭露了格力當前的真實處境和未來走向。
2025年7月3日,珠海格力集團官網的一紙公告讓整個家電行業為之一震,43歲的鄒暉正式接棒康洪,出任格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刷新了格力集團最年輕掌門人的紀錄。
與鄒暉一同亮相的還有全新管理團隊:王軼出任黨委副書記、總裁,吳旸就任紀委書記,黃劍勇與程敏分別擔綱副總裁職務。
這一人事變動來得突然卻又不意外,說它突然是因為格力集團作為珠海國資委控股的投資平臺,其董事長更迭往往意味著地方國企改革的重要信號。
說它不意外,則是因為格力集團與董明珠執掌的格力電器早已分家,前者主營金融和文旅產業,后者專注空調制造,盡管如此,市場反應依然劇烈,董明珠退休的謠言迅速蔓延,格力電器股價應聲下跌。
這種過度反應恰恰印證了一個事實:在公眾認知中,“董明珠即格力”的品牌形象已經根深蒂固。
格力緊急辟謠的公告很快發布,明確指出董明珠在格力電器的董事長職位穩如泰,但這場風波已經將格力推向了輿論中心,也暴露了外界對這家企業未來走向的普遍擔憂。
畢竟格力集團雖僅持有格力電器3.46%的股份,為其第四大股東,但兩者在歷史上的緊密關聯仍讓市場對任何變動都保持高度敏感。
就在格力集團換帥風波余波未平之際,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的發言迅速成為輿論焦點,與數月前絕不用海歸派的強硬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董明珠的一句話之所以能引發如此強烈的市場反響,正是因為它精準擊中了格力當前發展中的核心矛盾,在空調主業的輝煌成就與多元化困境之間的艱難平衡,透過這場人事風波,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格力現狀的多維圖景。
從財務數據來看,格力呈現“利潤亮眼但增長乏力”的特征,2024年財報顯示,格力實現營收1900.38億元,同比下滑7.31%,這是近四年來首次營收出現下滑。
橫向對比“御三家”,美的營收超過4000億元,是格力的兩倍以上,海爾也比格力高出近千億元,而二者都保持著正增長,資本市場態度更為殘酷,截至2025年4月,格力市盈率7.8倍,遠低于海爾的12.5倍和美的的14.6倍,市值上美的5612億元是格力2607億元的兩倍多。
格力賴以崛起的經銷商體系,如今卻成為轉型桎梏,2020年依靠線上渠道,美的集團的空調業務收入為1212億元,反超格力,為發力線上渠道,董明珠親自下場直播帶貨,并著力培養網紅孟羽童。
但線上銷售的部分機型比門店拿貨價便宜,這勢必影響到經銷商們的利益,如何平衡好經銷商的利益和線上渠道的發展,成為格力一段時間以來的重中之重。
近期格力線下門店格力專賣店更名為董明珠健康家,意味著利益協同的新嘗試,按照計劃,到2025年底這一數字將擴張至3000家。
董明珠健康家以董明珠個人IP為核心,將格力的空調、冰箱、智能家居等各類產品整合為全屋健康解決方案,旨在打破消費者心中“格力=空調”的固有認知。
這一策略在短期內取得了顯著成效,格力冰洗、凈水系列的業務在短短三個月內分別提升了24%和40%,五一黃金周期間,部分門店銷量猛增,人流量爆滿,旗艦店甚至要營業到晚上10點。
然而這種深度綁定個人IP的策略也引發爭議,越來越多的人覺得格力現在過度依賴董明珠個人形象,可能導致企業形象過度人格化。
一旦個人形象出現負面事件,將對企業產生巨大沖擊,董明珠嘴上喊著格力兩個字很重要,行為上卻在用自己的IP取代格力品牌。
2025年4月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拋出“絕不用海歸派,這里可能有間諜”的言論,迅速引發軒然大波。
官媒《青年報》批評其“污名化海歸群體”,胡錫進等公眾人物更直言“越線言論需道歉”,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董明珠用人觀念的爭議性,更折射出企業家個人言論與企業品牌深度綁定的風險。
數據顯示格力研發團隊的1.3萬名工程師中,海歸占比不足0.5%,這種人才結構的單一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可能成為格力發展的桎梏。
華為在歐洲建了16個研究所,通過吸納海歸人才,整合全球的技術資源,美的和海爾均實現了“技術派+國際化”背景的接班人更替,相比之下,格力海外營收占比僅12%,遠低于美的、海爾,過于單一的人才結構被指加劇出海難。
這場關于人才戰略的爭論,本質上是中國制造在技術封鎖與全球化夾縫中的生存探索,要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或許需要借鑒華為的鴻蒙班模式,對涉密崗位實施背景審查與技術隔離,非核心部門則大膽啟用海歸人才。
回顧格力的“接班人”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17年格力曾增設執行總裁職位,由被視為董明珠左膀右臂的黃輝擔任,當時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交接班的前兆。
然而四年后黃輝的突然離職,讓這場接班計劃戛然而止,此后格力電器未再設執行總裁一職,直到2025年張偉接任總裁。
與同行對比,美的方洪波、海爾周云杰均以“技術派+國際化”背景接班,格力能否培養出兼具技術底蘊與管理智慧的接班人,將直接影響其未來十年的發展軌跡。
多元化突破是格力面臨的第二大挑戰,董明珠力推的芯片業務已取得階段性成果,2024年芯片相關業務收入達150億元,凈利潤35億元,占集團總利潤近11%。
格力鈦新能源經歷裁員重組后,專注發展鈦酸鋰儲能核心技術,工業機器人領域,格力自研減速器、伺服系統,這些新業務雖小,但呈現積極態勢。
格力在多元化道路上屢屢受挫也是不爭的事實,從手機、芯片到新能源車,投入巨大卻收效甚微,2024年財報顯示,空調業務仍占營收78.54%,而工業制品、綠色能源等新業務合計不足10%。
與美的通過收購庫卡機器人實現智能制造突破,小米以生態鏈模式快速搶占智能家居市場相比,格力仍困于空調依賴癥。
品牌年輕化是格力需要攻克的第三道難關,年輕消費者對“霸道總裁”人設的審美疲勞,與智能家電的年輕化趨勢形成矛盾。
董明珠的網紅策略曾為格力帶來巨大關注度:直播帶貨創下單日8.5萬臺裝機紀錄,個人IP助力董明珠健康家登上熱搜20余次,但這種流量紅利正逐漸轉化為風險。
華為、比亞迪等企業通過“國際化人才+嚴格風控”實現技術突破,而格力若因保守用人策略錯失全球化機遇,或將陷入閉門造車困境。
參考資料
金融界 - 2025 - 07-02:格力集團“換帥”背后!格力集團新掌門鄒暉上任,與董明珠掌舵的格力電器有何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