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封閉的地下停車場,一旦發生火災,蔓延迅速,后果嚴重。電動車充電區域,因電池熱失控、充電設備故障等情況,也存在一定火災風險。
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雄安安全應急創新技術應用大賽上,參賽項目“新能源地下停車場AI火災抑制裝置”給出了針對新能源地下停車場不同場景的滅火方案。
AI 2至3秒快速識別火情、移動滅火車庫防止次生災害、穿刺式滅火救援系統精準定位,這套快捷、高效的滅火裝備在大賽中獲得優秀獎,并被應急管理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聯合列入2025年應急管理技術急需裝備需求目錄,與雄安新區應急管理局聯合孵化。
7月1日,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參賽項目展示中心,觀眾對新能源地下停車場AI火災抑制裝置很感興趣。賈磊磊供圖
■ AI助力,火情識別從煙感到智感
“傳統煙霧傳感器從感知到報警用時近一分鐘,AI自動滅火系統只需2至3秒。”7月2日,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參賽項目展示中心,中普智隅(雄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普智隅”)技術總監賈磊磊在自家展臺介紹。
2024年6月,這套裝置的初級產品在北京一家商業地下停車場試運行時,安裝的是傳統煙霧傳感器。“很快我們就發現,煙霧傳感器的響應時間不夠快,這促使我們投入人力研發AI識別系統。”賈磊磊介紹。
AI是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參賽項目的高頻詞。應用于消防場景的新能源地下停車場AI火災抑制裝置,又有什么特點?
“我們同樣也要訓練大模型。不同的是,這套設備引入了熱成像技術。”賈磊磊說,為了讓系統識別火情更精準,他們向大模型投喂了5萬多條火焰圖像、溫度等數據,讓AI學會了從煙霧到溫度到火勢的自動識別。
“簡單說,就是讓這套系統發現火情更精準,預報火情更迅速。”賈磊磊說,尤其對于相對密閉的地下停車場而言,汽車一旦起火,煙霧不易擴散、熱量容易積聚,稍有不慎就會引發“火燒連營”。“我們爭取的這50多秒,對于控制火勢很關鍵。”他說。
之所以對報警時間如此分秒必爭,在于新能源車輛安裝的鋰電池一旦起火,其熱失控反應很難中斷。電池會在短短十幾秒內迅速積聚大量熱能,并不斷產生氧氣、氫氣等氣體,促使這一過程滾雪球式發展。
及時發現火情是為了更快處置火情,這套AI自動滅火系統就自帶解決方案。
“我們將AI識別火情和自動滅火裝置布置在一套系統中。”賈磊磊打開演示視頻,畫面中,熱成像感知到的火情會迅速傳到火災報警主機,由主機驅動安裝在附近的全氟己酮自動滅火裝置即刻投入“戰斗模式”。
裝置內置的滅火材料會順著安裝在車庫頂部的管路精準抵達火情位置,全氟己酮滅火劑從天而降對著起火車輛進行噴淋滅火。
起火發生的必要條件是可燃物、助燃物(氧氣)、引燃物、燃燒過程未受抑制的鏈式反應自由基。“研究表明,針對鋰電池起火,滅火劑濃度達到8.5%就能有效抑制。我們研發的這套裝備,能從稀釋煙霧、抑制燃燒入手,破壞火勢的自由基反應。”賈磊磊介紹。
記者注意到,這套裝置可以覆蓋18個車位的面積,它不僅能通過噴淋滅火劑控制住起火車輛的溫度,還能在AI的指引下,精準啟動對起火點周圍車輛的噴淋保護,避免火勢帶來連鎖反應,造成更大損失。
對不止一輛車開展持續性的噴淋降溫保護,自動滅火裝置的存儲是否夠用呢?
“這套裝置的特點是噴淋一分鐘,等煙霧濃度降低到一定比例后再噴,內置的全氟己酮滅火劑可以支持60分鐘的工作時間,完全能支撐到消防部門到場處置。”賈磊磊說。
7月2日,中普智隅(雄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賈磊磊在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展示中心介紹非貯壓全氟己酮滅火裝置。 河北日報記者 白 云攝
■ “金鐘罩”上陣,讓起火車隔離“冷靜”
“剛和客戶談完,客戶對我們的AI自動滅火系統和新能源車輛移動滅火車庫很感興趣。”7月2日,中普智隅(雄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彪專程從位于安徽合肥的公司總部趕到雄安洽談合作。
在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比賽過程中,中普智隅就接到了多家公司的合作意向。“在新能源汽車滅火領域我們還是新人。”李彪說,不過,中普智隅的母公司安徽鑫思誠科技有限公司,卻在軌道交通鋰電池安全防護,電氣柜、機房安全防護等領域占據一定市場份額。
安徽鑫思誠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針對特定空間或特殊場所火災撲救技術與裝備、公共安全物聯網監測技術與裝備進行研發。其中,他們研發的專利產品非貯壓全氟己酮滅火裝置,已在北京、沈陽等國內多地的地鐵,德國、匈牙利等國外的軌道交通項目中廣泛應用。
在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參賽項目展示中心,賈磊磊拿下展臺上一個手臂粗細的紅色裝置說:“就是它。”
地鐵等軌道交通上安裝的電池,大多在車輛底部,如果每年都維護,拆卸非常麻煩。
普通的壓力滅火裝置,使用年限只有2年—5年。非貯壓全氟己酮滅火裝置,可免維護使用15年。“僅這一項,就可以讓其全生命周期維護成本減少50%。”賈磊磊說。
這項技術是移動滅火車庫的動力源。
記者注意到,中普智隅展示的移動滅火車庫打開時就像一個車罩,自動升起將起火車輛罩在其中,緊接著安裝在移動滅火車庫尾部的滅火裝置自動噴淋滅火劑。
“可以把移動滅火車庫比喻為‘金鐘罩’。”賈磊磊說,“因為電池發生的熱失控反應很難中斷,我們就在如何隔離起火源、抑制熱失控上下功夫。”
承擔著隔離作用的滅火車庫要經受高溫的考驗。中普智隅通過實驗測得,鋰電池芯在起火時的溫度高達1400攝氏度。“所以,我們除了在移動滅火車庫的基礎材質上選用了金屬,防火罩更是選用了可抵抗1600攝氏度高溫的材料。”賈磊磊說。
移動滅火車庫完全打開后,用隔離的手段控制火勢蔓延。內置的噴淋管路也會架設到車輛兩側,噴嘴將滅火裝置內的滅火劑噴淋到車輛上,通過降溫、抑制火勢讓起火部位“冷靜”下來,為消防部門前來救援爭取時間。
小巧的滅火裝置內置0.5升到30升不等的滅火劑,0.5升的滅火劑可高效抑制1.2立方米的電氣機柜著火。移動滅火車庫標配兩個15升的滅火裝置,足夠應對一輛新能源汽車的熱失控。
這一裝置的最大特點是可以移動,既可以手推也可以電驅動。“去年在北京試運行時,我們就請北京消防部門、試用公司給產品挑毛病提意見。”李彪介紹。
目前,移動滅火車庫的自重降到了90公斤,就是研發團隊聽取了試用公司的建議,在對移動滅火車庫減重的同時,又加裝了輪子和助力系統,讓這套裝置通過減速帶、拐彎等場景時,單人也可以操作。
“產品的設計邏輯很清晰,更多的是在應用中要適應不同的場景。”賈磊磊舉例,他們走訪了多家地下停車場,收集了很多在研發過程中沒有關注到的問題。
“比如有的停車場管理方反映,網約車司機會趁充電間隙在車內休息。一旦這個過程中汽車起火,移動滅火車庫就不能完全將車輛封死,否則會有人員安全隱患。”賈磊磊說,改進后的產品即使在防火罩落下后,輕輕一推也可以升起。
針對有的車輛在充電過程中起火,防火罩會因為充電槍手柄卡住不能完全落下,起不到隔離的作用,研發團隊也進行了創新。賈磊磊拿出一張示意圖,防火罩的外側又增設了一圈圍簾,十余厘米寬的圍簾縫隙給充電槍留出了空間。
談到這套裝備的可普及性,賈磊磊很有信心。“移動滅火車庫只占一個車位的空間,而對于大面積的地下停車空間來說,只需配備1—2臺即可滿足。”賈磊磊說。
中普智隅(雄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新能源車輛移動滅火車庫。 中普智隅供圖
■ 精準穿刺,鎖定起火“肇事芯”
“我們這次還收到了國家部委的橄欖枝。”賈磊磊笑著介紹,他們此次亮相場景匯的穿刺式鋰電池火災救援系統,引起了交通運輸部的關注。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長途運輸,尤其是海運,一旦起火,很難控制,嚴重時會造成整船車輛受損。精準找到起火車輛,并及時控制住這輛車的火勢就變得非常迫切。穿刺式鋰電池火災救援系統就是針對這種應用場景設計的。
在設計這款滅火裝置前,中普智隅研發團隊也走訪了相關單位,獲悉此前針對運輸船上的新能源汽車起火,曾用過防火毯等其他滅火措施。“這種方式船上不適用,如果汽車底部的起火點持續有明火,能把船的甲板燒穿,造成更大范圍的損失。”賈磊磊說。
這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大多安裝在車輛底部,傳統的水、干粉、泡沫等滅火劑都只能噴灑到車輛表面,很難對電池所在區域開展針對性抑制。同時,單個電芯起火,導致的高溫會使周圍電芯發生連鎖反應。
賈磊磊拿出了他們此前對電池箱起火的測試數據:以288個電芯的電池箱為例,對滿盤電池不同位置的電芯進行加熱,從燃燒過程和溫度看,起火點周圍有3個電芯時,燃燒時間持續240秒,周邊電池溫度60攝氏度,明火撲滅時間為3秒;起火點周圍8個電芯時,燃燒時間持續360秒,周邊電池溫度90攝氏度,明火撲滅時間為9秒。
“這說明,如果我們能迅速找準起火電芯,對‘肇事芯’進行熱失控管理,就能降低它引發更多電芯起火的可能,抑制火勢。”賈磊磊介紹。
穿刺式救援系統和移動滅火車庫的使用非常類似,也是發現火情后,由人操縱找到起火車輛,通過手動或遙控方式,將穿刺設備推到起火車輛底盤下的電池箱位置。
穿刺設備核心部位采用的是高強度輕質鎢合金材質,堅固鋒利,尤其是設計成錐形后,更有助于迅速從車輛底部刺穿鋰電池箱,方便向其中注射滅火劑。
“整個設備由智能遙控模塊、電動刺破系統和高效滅火噴射系統組成。”賈磊磊說,刺頭通過十余米的管路,可與消防車上的滅火劑噴射卡口對接,也可與非貯壓全氟己酮滅火裝置連接,讓滅火劑直接抵達起火部位。從“隔靴搔癢”到“懟臉”滅火,穿刺式救援系統能更迅速更精準地讓火勢得到抑制。
“我們正在不斷測試升級。”賈磊磊說,他們想通過研發,讓遙控模塊通過熱成像識別技術,進一步提高刺穿的準確度。
與此同時,他們也想推動相應的國家標準出臺,可以在新能源汽車出廠時,在電池箱上預留出基礎線圈。“因為穿刺式救援系統可能會把沒有起火的電芯打穿,這就有可能給起火的電芯提供新的能量源。如果電池箱上有基礎線圈,我們的設備直接與之對接,就能避免這一麻煩。”賈磊磊說。
談及未來,李彪滿懷期待。“全國5月份的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單月銷量已占當月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8.7%。”李彪說,這意味著他們的產品將擁有更大的市場需求。(河北日報記者 白 云)
相 關
“在場景匯,我們擴大了朋友圈”
自從參加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比賽后,中普智隅(雄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普智隅”)總經理李彪和技術總監賈磊磊的行程就很滿。
“這幾天,我們馬不停蹄地對接客戶。僅雄安新區,就有兩家地下空間管理方邀請我們來談合作。”李彪笑著說,這超出了他帶領團隊前來參賽的預期。
李彪介紹,作為一家本部在安徽的企業,遠道來參賽,一方面是充分考慮到雄安新區的“地下一座城”,有著巨大的地下空間應用場景;另一方面是考慮到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這個平臺,讓他們有更多被看到的機會。
從產品需求方到技術研發科研院所,從比賽過程中收名片留電話到比賽結束后去洽談合作,他們通過一場比賽,確確實實擴大了自己的朋友圈。
這也促使李彪在6月初的初賽結束后,馬上在雄安新區注冊了中普智隅。“雄安新區管委會已經和我們對接,對參賽落地企業提供相應的房租補貼。眼下我們正在尋找辦公場所,安排4名員工先過來開展工作。”李彪預計,到年底,和新能源地下停車場AI火災抑制裝置項目有關的研發團隊都會搬遷到雄安新區。
除了更多的應用場景,作為科研人員,賈磊磊說,他還看好雄安新區的科研創新氛圍。
“僅從比賽中,我們就收獲了很多寶貴的信息。”賈磊磊說,在安全應急創新技術應用賽道上,他們關注到了多項行業內的新技術、新創意,對他們下一步的研發設計有很大啟發。
“比如用于森林救援的投彈式滅火設備、用于室內救援的探頭感知設備等,這些創意都非常好。讓我們也思考是否可以借鑒。”賈磊磊舉例,讓他感興趣的還有一家企業帶來的三維快速建模系統,能對整座建筑迅速建模,結合火情規劃出最合理的逃生路線。
“研發公司非常重視研發氛圍,如果更多行業公司齊聚一地,大家開展競爭的同時,也會促進發展。”賈磊磊說,他看到雄安新區其他產業“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相關報道,非常期待在應急救援領域,這一幕也能得到復制。
文/河北日報記者 白 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