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天津的趙女士近日帶3歲孩子出門時,孩子險些摔傷——蹦跳前行中,孩子突然向前傾倒,幸虧她反應迅速,在孩子額頭觸地前一把抓住。
“我低頭才看到,路上有顆凸起的地釘把孩子絆了一下?!壁w女士說,附近地面有多顆這樣的地釘,不易察覺,對老人、小孩和騎行者尤其危險,一旦絆倒后果嚴重。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趙女士的遭遇并非個例。除天津外,不少城市的主次干道及商場、小區、地鐵、學校附近路面,都存在殘留地釘的問題,由此引發了多起傷人事件。
這些馬路“暗器”從何而來?為何沒有得到及時清理?
地釘何來與隱患何在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殘留地釘主要用于固定施工圍擋、廣告牌、路燈桿、遮陽傘、減速帶等設施。設施遷移或拆除后,部分零件未被清理干凈,便形成路面上的“暗器”。它們分布廣泛,主支干道、商場門口(有些是露天游樂場移除后)、停車場、小區門口(如移除彩虹門后)、學校門口,甚至盲道上都可見其蹤影,極易造成行人絆倒、摔傷等安全事故。
“‘地釘’的存在與地域無關,哪里都可能出現?!倍桃曨l博主“贛州腳墊哥”是一名清理地釘的公益人士,他分析道,“問題根源在于項目遷移或拆除方未做好善后工作。比如拆除圍擋時為省事,簡單錘彎釘子了事,時間一長釘子凸起,隱患就形成了?!?/p>
“贛州腳墊哥”坦言,自己走上這條公益路,正是因為曾被地釘絆倒,才意識到平整路面暗藏的風險。
“地釘通常很小,只凸出地面幾厘米,走路很容易忽略,稍不留神就會扎胎、絆人。”“贛州腳墊哥”說,曾有粉絲私信他,家中老母親因摔倒頭部撞到地釘,重傷不治。
一些受訪者反映,殘留地釘存在時間可能長達一兩年甚至更久,卻鮮見相關部門主動清理。即使向相關部門反映,有時得到回復稱“非職責范圍”;有時超過一周甚至更久無人處理;有時雖有人來清理,但方式簡單——僅用鐵錘將露出部分砸進地里,不久后釘子又會凸起。
公益行動與遭遇困難
安裝好角磨機和砂輪片,啟動機器,切割路面凸起的地釘;再用角磨機和錘子將剩余部分打磨平整、夯實……快則一兩分鐘,多則十幾分鐘,一顆地釘便被清除。
近日,記者在山東滕州一家超市門口,見到了正在清理地釘的公益人士夏天。
夏天人如其名,留著寸頭,膚色呈小麥色。利用節假日和工作日下班時間,他騎上電動車,帶著裝滿工具的軍綠色帆布包上街清理地釘,這一堅持就是兩年多。
為何執著于此?夏天回憶,一個雨天,他目睹一名外賣騎手因積水掩蓋的地釘扎爆車胎,連人帶車摔倒在地,外賣撒了一地。“當時我就想,應該有人去清理這些隱患?!?/p>
“最初是自己找,現在很多線索來自粉絲私信?!毕奶爝叢僮鬟厡τ浾哒f。短短15分鐘,5顆地釘被清理完畢。
在夏天的辦公室,他向記者展示了裝備:兩臺角磨機、幾盒砂輪切割片、充電器、護目鏡、錘子、扳手、卷尺、工具箱、反光安全背心和帆布包。“不少設備是本地一位五金店老板捐贈的,他說也想為清理地釘出份力?!?/p>
令夏天印象最深的是清理一所中學門口的地釘。他回憶,那里曾放置球形石墩防違停,每個石墩用一圈螺絲釘固定。石墩移走后,螺絲釘和圓形樁釘卻殘留下來。為消除隱患,夏天特意買了新角磨機,帶著兩臺機器和六塊電池,從早上干到下午4點才清理完畢?!昂芾?,但很有成就感。”
然而,公益之路并非坦途。夏天的短視頻賬號名為“滕州拔地釘小分隊(公益)”。他告訴記者,最初小隊有三人,兩人清理一人拍攝。后來,那兩人因他人閑言碎語而退出:“有人說我們割釘子賣錢;視頻評論區還出現‘盜竊公共資源’‘偷鋼筋’‘違法操作’等陰陽怪氣的言論?!?/p>
來自內蒙古包頭的“拔釘小哥”也有類似經歷?!扒謇沓跗诔1徽`解,有人質疑我多管閑事、破壞公物;也有人擔心操作會損壞路面。后來我通過短視頻詳細展示操作流程,科普地釘危害,才逐漸獲得理解?!?/p>
多位清理地釘的公益人士表示,不少地釘存在已久,責任單位難尋。清理前他們會仔細判斷周邊情況,拿不準就向相關部門核實?!耙灿胁块T主動找我合作。粉絲提供的線索若太遠,我會轉給相關部門處理?!?/p>
清理困境與責任歸屬
清理地釘的責任究竟在誰?北京策略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孫宜前指出,應根據“誰設置、誰負責”“誰管理、誰兜底”原則分層界定——
施工遺留型:若地釘為某項目施工方未清理所致,根據民法典及《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施工方負有“完工后清理現場”的法定義務。即使施工方撤離,建設單位(如政府平臺公司、項目業主)仍需承擔監管責任,督促其限期清理;施工方失聯時,建設單位應墊付清理費用再追償。
公共設施廢棄型:若地釘用于固定已廢棄的公交站牌、路燈桿等市政設施,根據《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門作為管理主體,需及時拆除廢棄設施并清理殘留物;因管理疏忽導致遺留的,可申請行政問責。
無主遺留型:若地釘年代久遠、責任主體無法追溯,根據《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此類“無主隱患”應由屬地政府(街道辦、鄉鎮政府)兜底,納入日常巡查,組織環衛或第三方清理,費用由財政保障。
“無論責任是否明確,道路上遺留的地釘最終都應由‘管理主體’負責清理——施工遺留找建設單位,公共設施找市政部門,無主隱患找屬地政府。”孫宜前說。
既然有責任主體,為何一些市民仍傾向求助公益人士?記者調查發現,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不清楚可以找相關部門;二是找過相關部門,但處理速度慢甚至長期無果。
維權之難與安全提示
那么,因地釘造成的傷害或損失,賠償責任如何認定?
北京瀛和(廣州)律師事務所律師郭海煒說,受害人應首先向交管或路政部門報案,確認道路管理維護單位、公路經營企業。同時需調查了解地釘遺留單位(如涉及施工企業)、道路占用施工許可機關或市政部門(有監督施工單位完工清場、恢復原狀的義務,未清理地釘的可責令其清理或處罰),確定侵權責任人后,依據民法典進行索賠。
“但實踐中維權成功很難?!惫樚寡?,主要難點在于確定侵權人過程復雜,且責任主體可能涉及施工單位、管理維護單位、行政機關等多方,甚至涉及受害人自身原因。普通市民難以找到明確侵權人,需要向交通、路政、前置許可機關等多方調查。若無法確定具體清理義務人,公路管理維護單位、經營企業、管理機構、交通主管行政部門等可能需按比例承擔賠償責任,特別是在市民已多次向相關單位反饋地釘隱患亟須清理的情況下。
對于市民自發清理的行為,孫宜前提醒,市民義務清除地釘屬于“自愿協助公共事務”,但需遵守安全規范與公共秩序——
工具安全:使用角磨機等電動工具需注意用電安全。在公共區域(如人行道、非機動車道)作業,可能涉及臨時用電許可。根據電力法及消防法,個人在公共區域使用大功率工具建議向屬地街道或消防部門報備,防范火災或觸電。
設施保護:清除時若破壞路面(如瀝青、地磚),可能違反《城市道路管理條例》第27條(禁止擅自占用或挖掘)。應盡量減少損傷,若造成破壞,可能需承擔修復賠償責任(費用由市政部門核定)。
區域許可:小區、商場等封閉區域的地釘清理需物業公司或業委會同意;市政道路上的,建議先聯系街道城管或市政養護單位,由其指導或協助清理,避免糾紛。
“義務清除無需專門證書,但必須確保安全、不破壞公共設施,并盡量提前與管理部門溝通?!睂O宜前說。(法治日報 記者 張守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