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展區的創意表達。
非遺展區的泥人張彩塑。
非遺展區的曾氏華服。
非遺展區的楊柳青年畫。
當世界的目光在渤海之濱交匯,一場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正在悄然展開。
昨天上午,在“世界市長對話·上合峰會城市”活動現場,一方非遺展區成為了最動人的“文化客廳”。楊柳青年畫的吉祥畫面、泥人張彩塑的靈動神韻、曾氏華服的華美工藝、中國日報展區的創意表達,吸引著各國嘉賓駐足流連。他們或俯身細賞,或輕聲贊嘆,或舉起手機記錄,仿佛走進了一座微縮的東方藝術殿堂。
西安交通大學中國—中亞教育合作推進工作機制秘書長、法學院教授烏舒洛娃·索菲亞·拉瑪扎諾夫娜對中國文化充滿了興趣。在一幅《連年有余》年畫前,她駐足良久,只見她微微俯身,指尖輕撫,仿佛怕驚擾了那個憨態可掬的胖娃娃。
“這個畫面太有趣了,創意十足,充滿了生命力!”烏舒洛娃·索菲亞·拉瑪扎諾夫娜連連稱贊,當得知楊柳青年畫已有數百年歷史,并且每一幅畫都由匠人手工套印、填色時,顯得十分驚訝。“在數字時代,人們都在追求速度,還有人愿意花時間靜心完成一幅作品,這種堅守令人感動,這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延續。”她說。
在泥人張展區,來自埃及的天津外國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畢業生徐昊陽被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作品吸引。“太不可思議了!”他興奮地說,“這些泥塑既有傳統韻味,又充滿現代氣息。”隨后,他小心翼翼地撫摸著一個孫悟空造型的彩塑,仔細端詳著。“這種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正是文化創新的典范。我要把天津的非遺作品介紹給我家鄉的人們。”
漫步非遺展區,烏茲別克斯坦中亞國際研究所副所長舍爾佐德·法伊濟耶夫流連忘返,他全程舉著手機,專注地一一拍攝。舍爾佐德·法伊濟耶夫深有感觸地說:“這些非遺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天津這座城市的靈魂。今天的展覽不僅讓我們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更讓我們感受到上合組織國家間文化交流的深遠意義。當我們在藝術中找到共鳴,心與心的距離自然就近了。這種文化認同,正是我們深化各領域合作最堅實的基礎。”他的話語中飽含深情,道出了在場所有嘉賓的共同心聲。
小小的文化客廳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門。打開這門,看到天津的不同側面。與會嘉賓們說,非遺,是天津遞給世界的一張名片。不需要翻譯,因為美是全球共通的語言。(記者 張立平 張雯婧 記者 張立 周偉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