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青海頻道
人民網“行進中國”青海調研采訪團
潤筆、試色、落筆……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桑杰唐卡畫院,唐卡畫師們屏氣凝神、思量運筆,筆尖輕觸畫布,無聲無息間,花瓣、牧草、祥云初具模樣。畫師們皆沉浸于自己的天地,手腕的每一次提按,指尖的每一次微旋,都是歲月與心血的沉淀。
遠處雪山巍峨綿延,近處溪流蜿蜒、水草豐茂,大國非遺工匠、國家一級美術師桑杰加正在為一幅山水唐卡描繪松柏元素,細如針尖的畫筆反復描繪之后,一棵松樹躍然布上,盡管松樹很小,不是整幅畫作的核心元素,但桑杰加依舊反復描繪,精雕細琢,力求把松樹的細枝末節全都完美呈現,一筆一畫,都蘊藏著他對生活的感悟,對家鄉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
桑杰加正在繪唐卡。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生在同仁,長在同仁,學在同仁,這片熱貢藝術熱土是桑杰加不斷前行、持續創作的力量源泉,對家鄉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自小就厚植于桑杰加的心間。
早年間,桑杰加一直在北京打拼,推廣唐卡、泥塑等,宣傳熱貢藝術。“在北京打拼了10余年,積累了人脈,開拓了市場后,我選擇回到家鄉創業,一心只想帶動更多家鄉人增收致富。”彼時,桑杰加人在北京,心在家鄉。
桑杰加正在繪唐卡。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2017年,桑杰加回鄉創業,投資創建了桑杰唐卡畫院,同時承接了政府的技能培訓班,開始為當地群眾傳授技能,三年后,培訓的第一批百余名學員掌握了唐卡、堆繡等熱貢藝術的技能,可以獨立完成作品,學員們或是留在畫院繼續深造技藝,幫帶新人;或是自立門戶,以此謀生……“看著不少從桑杰唐卡畫院走出的學員們繼續師帶徒,深耕熱貢藝術領域,很是欣慰。”桑杰加表示。
漸漸地,桑杰唐卡畫院發展成為當地小有規模、小有名氣的畫院,有人慕名前來,也有人學成遠走。“目前,畫院有60余名成熟的熱貢藝人,大家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一直在傳幫帶學徒。”桑杰加介紹,如今,畫院藝人也是在多思考、廣交流的基礎之上,面向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不斷推陳出新,熱貢藝術作品更小巧了,表現內容更豐富了,價格更親民了,產品遠銷海內外。
桑杰加調試顏料。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畫師們習得了技藝,改善了生活,過程中,熱貢藝術也得到了保護和傳承。”桑杰加表示,如今,畫院的發展已然是對自己返鄉創業初心的最好回饋,“未來,還要繼續鉆研技藝,修身修心。”近年來,畫院還累計投入上百萬元,幫助當地的老弱病殘群體改善生活等,扎根鄉土、回饋鄉土,桑杰加始于心,踐于行。
同仁市,藏語稱為“熱貢”,意為“夢想成真的金色谷地”,在這片沃土之上,以保護傳承熱貢藝術為己任的熱貢藝人大有人在。龍樹畫苑勇于打破“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統桎梏,免費招收全國各地的熱愛唐卡繪畫的年輕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唐卡藝人;仁俊畫院成立青海省首家民間熱貢藝術博物館,旨在促進熱貢藝術的傳承,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教育科普水平……
仁俊畫院畫師正在創作援青主題唐卡作品。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目前,正在創新嘗試集熱貢藝術體驗、特色餐飲、觀光休閑等為一體的多業態融合發展模式,一方面是滿足游客對熱貢藝術的好奇之心,另一方面,以熱貢藝術保護傳承為牽引,帶動文、旅、農、商等多點開花,融合發展。”仁俊畫院負責人桑德加介紹。
桑德加早年創作的唐卡作品。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跳出畫院看同仁,在桑杰畫院、仁俊畫院、龍樹畫苑所處的隆務鎮吾屯下莊村一帶,有著近百個唐卡畫院,可謂家家有畫室、人人是畫師。在各個畫院的引領之下,近年來,熱貢唐卡在內容方面不斷突破和創新,不僅僅局限在宗教領域,山水、人物、花鳥、風俗等內容均成為唐卡新題材。
熱貢藝術之堆繡作品。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為確保吾屯特色小鎮建設實現熱貢文化與旅游發展的有機結合,近年來,當地將吾屯上莊村、吾屯下莊村打造成為一個集藝術創作、傳習教育、收藏展覽、文化體驗、展示銷售、住宿接待、藝術休閑、民俗休閑于一體的旅游小鎮——同仁·唐卡特色小鎮。
在唐卡特色小鎮,各個畫院以“畫院+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廣納生源,培訓學徒;同時,以旅游業為依托,融合發展文旅經濟,自然而然就促進了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文旅產業欣欣向榮。
“十四五”以來,同仁市緊緊依托產業“四地”建設,堅持以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為抓手,以熱貢藝術為龍頭,積極整合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做大做強特色文旅產業,全市以熱貢藝術為核心的文化旅游產業格局基本形成,發展熱貢藝術文化產業的氛圍越來越濃。
繪制唐卡,需要多種筆和顏料。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目前,同仁市規范化運營的畫院已達25家,每家畫院穩定培育唐卡藝人100名,直接或間接帶動2.4萬余人投身熱貢藝術,文化產業磁吸效應持續釋放。設立111處非遺傳習中心與110處非遺展示點。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設立200余處熱貢藝術展銷窗口拓展市場。
同仁市堅持以產業發展為著力點,以打造品牌為落腳點,以健全機制為關鍵點,以培育優秀人才為根本點,不斷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目前,培育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10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54名,是西北乃至整個涉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最聚集的“非遺大市”。近兩年,共培養各類熱貢藝術人才3876人,戶均增收13578元,文化收入年均增長18.4%。(孫海峰、白波、張力洋、王紹紹、甘海瓊、楊啟紅)
點擊進入專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