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東大地,通川區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更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我們一同走進通川省級非遺名錄,感受這些文化瑰寶的獨特魅力。
元九登高
千年民俗的現代傳承
往昔登高盛景,定格歲月回響
今朝登高新境,續寫時代風華
每年正月初九,達州百姓都會自發組織并參與“元九”登高活動,人們扶老攜幼、登高望遠、祈福踏春,以此紀念唐代詩人元稹。這一習俗源于對元稹勤政愛民的懷念,已延續千年,成為“四川十大名節”之一,承載著“年年登高,人人進步”的美好寓意。千百年間這一習俗在達州人民的生活中代代延續,成為了達州地域文化的重要標識。
燈影牛肉
薄如蟬翼的國宴珍品
制作燈影牛肉(熊高六 攝)
薄切燈影承風味,一觀便令涎三尺
達縣燈影牛肉傳統加工技藝是流傳于通川區的傳統手工技藝,包含選料、捂肉、切片、和料、鋪肉、烘烤、包裝等7道精細工序。其成品薄如蟬翼,燈照透影,若影戲然,色澤紅潤,具有麻辣鮮香、酥脆化渣的獨特風味。這一技藝堪稱中國食苑一絕,1978年鄧小平出訪時曾將其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友人,二十世紀80年代更被指定為人民大會堂和釣魚臺國賓館國宴用品,展現了通川飲食文化的非凡魅力。
巴渠童謠
口耳相傳的童年記憶
巴渠童謠里的童聲飛揚
巴渠童謠是流傳于四川東部大巴山南麓達州市境內的一種兒童歌謠,它記錄了巴渠兒童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成長軌跡,從搖籃曲到訓練口齒的繞口令,從游戲歌謠到生活常識,內容豐富多彩。在交通閉塞、教育資源匱乏的年代,童謠成為孩子們最重要的精神食糧,陪伴著一代代巴渠兒童成長。它不僅是巴渠風土人情的生動載體,更是研究地方歷史的重要史料,為現代兒童文學藝術提供了豐厚養分。
蛇難爬
傳承兩百年的民間醫藥智慧
采藥、制藥
“蛇難爬”消腫散是一種珍貴的民間中草藥配方,主要用于治療跌打損傷,其臨床應用歷史已超過兩百年。這一傳統醫藥技藝于2016年成功入選達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在2018年晉升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當時非遺名錄中唯一的傳統醫藥項目,彰顯了通川地區民間醫藥的獨特價值和深厚底蘊。
碑廟米豆腐
舌尖上的非遺
一碟米豆腐,盛著通川的非遺記憶
碑廟鎮地處通川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盛產優質綠色大米。當地百姓利用自產新米,結合傳統工藝制作米豆腐——將大米與草灰浸泡后磨漿,再以文火熬煮成型。這道小吃口感細膩爽滑,可涼拌、煮湯或煎炒,是川渝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美食之一,它不僅是通川人餐桌上的美味,更承載著當地人的飲食文化與集體記憶。
這些非遺項目,如同散落在通川大地的珍珠,串聯起過去與現在。它們不僅是技藝與習俗的延續,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脈。讓我們共同珍惜、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更加絢麗的光彩。
稿件原創,轉發請注明出處
融媒體中心記者:肖 姣
編輯:王 月
編審:鄭 濤
總編:僧希林
點個在看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