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tǒng)技藝穿越時空,非遺不再是凝固的歷史標本,而化作流淌不息的文化血脈。在榆林,博物館以匠心訴說歲月厚重,老街巷用煙火傳遞生活溫度,歷史與現(xiàn)實在此交織,正為非遺傳承“繡”出一幅全新圖景。
子洲面花市級非遺傳承人王琴(左)向游客介紹面花的制作流程。 周海月 攝
近日,走進陜北民歌博物館,“非遺綻放光彩——陜北民歌木雕泥塑藝術(shù)展”引人駐足。近200件棗木雕刻與9件泥塑精品靜靜陳列,將黃土高原的雄渾蒼涼與陜北人的豁達堅韌刻畫得入木三分。精心的布展、專業(yè)的解說,讓這些凝聚世代匠心的非遺瑰寶,吸引八方游客沉浸其中,感受非遺魅力。“以前總擔心泥塑這門手藝沒人知道、沒人喜歡,現(xiàn)在心里踏實多了。”米脂泥塑縣級非遺傳承人白治長看著絡(luò)繹不絕的游客,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這顆“定心丸”,緣于近年來政府對非遺傳承的重視與搭建的廣闊平臺。今年4月至今,已在陜北民歌博物館舉辦陜北民歌系列臨展5次,涵蓋陜北民歌歌詞硬筆書法展、陜北婆姨信天游剪紙展、非遺木雕泥塑展、陜北說書書畫展、陜北民歌博物館館藏名家題簽展,累計吸引游客5.2萬人次。“未來,我們將持續(xù)發(fā)揮平臺作用,以匠心守護文脈,讓陜北非遺在新時代的土壤中枝繁葉茂。”榆陽區(qū)紀念館博物館管理服務(wù)中心副主任李保忠說。
距陜北民歌博物館5公里遠的榆林老街,不僅是旅游打卡地,也因持續(xù)舉辦文化交流活動成為非遺生長的沃土。子洲面花市級非遺傳承人王琴的面花小店,便扎根于此。
“家人們,這就是我們陜北的面花,別看它個頭不大,但是既能觀賞也能食用,寓意也非常好。”王琴一邊熟練地為面花點染上色,一邊在直播間里熱情地講述文化故事。案板上,彩色面團經(jīng)她揉、捏、剪、染,轉(zhuǎn)眼間便化作栩栩如生、造型各異的面花。“光會捏不行,還得懂吆喝!”王琴說,像直播、短視頻、人工智能等這些“新技能”,她都在努力學習。“直播間里如何講得生動?短視頻文案怎么寫得吸引人?面對鏡頭如何克服緊張?都得下功夫練。”談笑間,王琴展示著滿滿的學習筆記和用AI制作的創(chuàng)意視頻。這份鉆研精神,讓子洲面花獲得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與喜愛。
“網(wǎng)上看到這家店,我很感興趣,便決定前來體驗。來到店里,覺得很驚喜,為咱們豐富多彩的非遺感到驕傲。”西安游客石宏亮和家人邊體驗邊挑選,最終決定帶幾件生肖掛件回家送親友。在他看來,這份親手制作,承載喜慶、吉祥寓意的禮物,是流水線產(chǎn)品無法替代的。
自去年8月開業(yè)以來,這家面積不大的小店因王琴的手藝、熱情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互動“玩法”而人氣高漲,不僅節(jié)假日人潮涌動,平時的游客也絡(luò)繹不絕。為此,王琴特地推出了體驗課程,希望游客通過親身參與,讓非遺真正扎根生活日常。
從玻璃展柜到街頭案板,從凝固的歷史記憶到鮮活的市井生活,如今,非遺已超越單純的技藝范疇,而是成為可感知、可參與、可消費的現(xiàn)代文化生活方式。當博物館的厚重底蘊與老街的蓬勃活力在經(jīng)緯間交織,當傳承者的執(zhí)著匠心與新時代的創(chuàng)新熱情在針線下融合,古老的非遺不再是櫥窗里的風景,而是真正“活”在游客專注的目光里、直播間滾動的點贊中、孩子沾滿面糊的笑臉上,以及那份帶著手心溫度的煙火祝福里。這份“雙面繡”的華彩,正一針一線勾勒出非遺傳承的嶄新未來。
記者 周海月 王陽
編輯 強小強 校對 秦學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