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上一篇《討賊王云鶴檄文》,把華為盤古大模型攪成了一鍋渾水。
2500字長文字字帶刀:王云鶴靠剽竊同事成果上位,用英偉達芯片冒充國產訓練,套殼阿里千問假裝自研——這哪是AI圈的瓜,分明是《甄嬛傳》職場版,只不過后宮換成了實驗室,爭寵變成了搶模型。
網友看著 “7年從研究員變主任” 的晉升速度,突然懂了:原來搞AI不如搞關系,寫代碼不如搶功勞。
王云鶴的職場路,比盤古大模型的宣傳還魔幻。2018年博士畢業進華為,2025年就坐上諾亞方舟實驗室主任位置,7年時間完成別人20年的爬升。這一位置的前任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楊強、李航等,王云鶴可謂德不配位)。
《討賊檄文》里說他是 “諾亞方舟的祁同偉”,靠 “給人家捻發票捻得好” 上位,這話損歸損,卻戳中了科技圈的痛點——有人熬夜寫代碼,有人靠 PPT 邀功,顯然王主任屬于后者。
更諷刺的是他的“政績”。上任前華為大模型沒啥水花,上任后突然成了媒體常客,機器之心、新智元天天頭條報道。
網友翻出這些文章,發現全是“盤古大模型突破XX”的空話,連個具體技術參數都沒有。“合著他不是搞AI的,是搞公關的?”
有程序員吐槽:“我們實驗室要是有這宣傳力度,哪怕模型只能算1+1,也能吹成‘量子計算突破’。”
檄文里最勁爆的指控,是王云鶴團隊“套殼外部模型”。
簡單說就是把阿里千問、DeepSeek的模型換層皮,就說成是盤古自研的,測試指標“跟 DeepSeek 一模一樣”。
這操作讓網友笑掉大牙:“抄作業都不會改改答案?生怕別人不知道你是抄的?”
更打臉的是“國產化”口號。華為規定大模型必須用自家昇騰芯片訓練,王云鶴卻偷偷用英偉達芯片——就像規定必須用國產面粉做饅頭,他偏要用進口面粉,蒸出來還喊“純國產饅頭”。
真正的盤古團隊熬了兩年,把昇騰芯片的坑全踩平了,結果他坐享其成,用英偉達跑出來的結果邀功。有AI工程師爆料:“昇騰訓練要調一堆參數,英偉達現成的框架能用,他這是躺贏還搶功。”
學術圈的瓜,更惡心。王云鶴團隊發論文,52個作者里大半是領導,真正寫代碼的技術員,只能當 “contributor”。
網友戲稱這是 “幸運52”—— 跟抽獎似的,領導們隨機上榜。更絕的是,論文里的核心技術抄自同事,測試數據是 “訓練測試集后” 的假結果,卻敢堂而皇之地發出去。
這操作把學術界的底褲都扒下來了。正常論文是“誰干活誰署名”,他們是 “誰官大誰署名”。
有教授吐槽:“我們學生寫篇核心期刊論文,署名都要爭半天,華為倒好,領導們集體‘蹭論文’,比蹭 WiFi 還熟練。”
難怪檄文里說 “跟 DeepSeek 團隊比,簡直是學術道德的反面教材”。
最讓人心疼的,是那些離開的人。40多個核心人才,包括“天才少年”和高管,被王云鶴逼得跑路。他們熬了兩年搞國產化,看著別人用英偉達抄模型還升官,換誰都得心寒。
網友算過賬:“培養一個AI大牛至少5年,40個人跑了,華為等于白扔了 200年的人才儲備。”
這事兒戳中了科技圈的痛處:踏踏實實搞研發的,不如會搞關系的;堅持國產化的,不如套殼抄襲的。
有程序員在評論區說:“我們公司也這樣,技術牛的被排擠,會拍馬的當領導,難怪中國芯片總跟不上。”
現在國企都在買昇騰芯片,如果背后是王云鶴這樣的人在搞研發,網友真慌了:“這不是花錢買廢品嗎?”
王云鶴的瓜,不是華為一家的事,是整個AI圈的膿瘡。當抄襲能升官,套殼能獲獎,誰還愿意沉下心搞研發?當堅持國產化的人被排擠,用英偉達的人被表揚,“國產替代” 怕是要變成笑話。
現在盤古大模型團隊還沒回應,可網友心里跟明鏡似的:不管檄文真假,科技圈的 “祁同偉們” 該管管了。
畢竟,AI發展靠的是代碼和芯片,不是PPT和關系;中國科技的未來,不能毀在“套殼者”手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