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 藍
香港國安法“一法安香江”,推進香港從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但這絕不等于可以放松警惕。一些反中亂港分子仍虎視眈眈搞“軟對抗”,伺機挑戰國安底線。香港《文匯報》7月8日就揭批了一直用偽科學打掩護的反中亂港組織“本土研究社”的真面目。
要求活動內容“不得外傳”
香港《文匯報》8日報道稱,曾被指“假環團、真煽暴”的某組織近日一度擬租用香港中文大學的場地舉辦“山雨欲來:生態旅游民間論壇”,圍繞特區政府以片區開發模式發展南丫島及南大嶼等3個生態旅游項目,散播所謂“破壞生態”的言論,后來因為香港中文大學通知“場地突然需要緊急維修,不能如期提供”,活動改成線上進行。
報道稱,在線上,部分參與者以不實言論,肆意中傷上述3個生態旅游項目的意圖,其中“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稱,有關項目是“過度旅游”,將矛頭指向特區政府,稱“當社會要推動生態旅游時,決策者必須轉念,拋棄傳統的旅游發展模式,創造多元及維持本地獨特價值”。
香港《文匯報》報道稱,陳劍青的言論全部建立在“發展就必然會影響生態”的偽命題上,許多海內外的案例都證明,保育不全然等于原封不動,發展與生態也不是全然對立,生態旅游反而是一種環保教育,有助于加強市民環保意識。特區政府發展局推出這些項目時,也多次重申,生態保育必然是推動生態旅游發展的考慮重點,政府會進行全面的環境影響評估。
用“偽科學”掩飾反中亂港惡行是“本土研究社”的一貫伎倆。隨著多個煽動暴力分子及外國勢力代理人鋃鐺入獄,“本土研究社”靠“軟對抗”茍延殘喘至今,并不時暗中借環保、保育等名義舉行不同的活動,散播反政府言論。日前,該組織位于佐敦的工作室就舉辦有關發泡膠回收政策的討論活動,邀請一名未獲特區政府延續資助的發泡膠回收商過來“吐槽”,該活動歷時4個小時。
隨著香港國安法實施,各種反中亂港組織的資金鏈斷裂,這些組織多方籌集經費。香港《文匯報》記者報名參加了此次活動,報名費100港元。在活動現場,香港《文匯報》記者發現“本土研究社”的工作室相當商業化,它在會場一側放上邀請訂閱的字樣,出售少量商品,包括T恤等,旁邊的桌子上有一些快過期的食物及自制飲品。
在活動開始前,主持人表示“這里有一些規矩要遵守”,要求活動內容“不得外傳”,因此大家可以在這里“暢所欲言”,頗有地下集會的意味。活動約有50人參與,還要求出席人進行自我介紹。這當中有人自稱是某發泡膠回收行動的義工,有人自稱是環保方面的研究員。
有關發泡膠的問題,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曾在今年1月進行闡釋,稱收集和運輸廢棄發泡膠的成本十分高昂,回收需要高溫熔化和化學處理,會釋放有害氣體,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和資源碳足跡也很高,不符合環保原則,因此香港并無大規模商業性的發泡膠回收經營活動。
而“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的項目創辦人及項目總監李家銘卻稱,其經營的回收項目連續9年獲得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的三四百萬港元,今年7月14日結束營運,他“大吐苦水”,聲稱項目令他虧本200萬港元。李家銘的表述有極力夸大之嫌,他說,疫情期間內地回收商拒絕接收香港的廢棄發泡膠,造成發泡膠“圍城”的“恐怖亂象”。他則從中協助處理大量棄置發泡膠,還稱每年回收量都超標完成。李家銘還將香港回收業“做不好”的原因歸咎于特區政府,聲稱政府曾禁止一些團體幫他們收集發泡膠。“吐槽大會”臨近結束前,投射屏幕顯示“政府無限期擱置垃圾征費浪費公帑1.7億元”的字句,大有煽動人們不滿情緒的意圖。
發布虛假研究報告
據了解,“本土研究社”成立于2010年,一直與“土地正義聯盟”(土盟)勾連,后者于2011年成立,由多個深黃團體(“深黃”指對特區政府甚至中央政府多數行為抱有強烈敵意或不認同的立場)組成。有消息稱,“本土研究社”實為“土盟”的“研究及教育部”,“土盟”主導“抗爭和小區運動”,而“本土研究社”則以“學術研究”為名,為其行動提供美化的“理論支持”。
過去,“本土研究社”曾以激進手段反對多項特區政府發展計劃,包括反對拆遷天星碼頭、皇后碼頭,反對興建高鐵等,核心人物陳劍青就負責撰寫所謂的“政策分析”。隨著香港國安法實施,“土盟”樹倒猢猻散,陳劍青就帶著“本土研究社”以偽科學偽保育團體繼續搞“軟對抗”。
2023年2月,“本土研究社”發表報告稱,全球面積1000公頃以上的填海工程,有77%“爛尾”,要求取消香港填海造陸的“明日大嶼計劃”,被香港特區政府揭發報告是“立場先行”。同年4月,該組織斷章取義引用特區政府顧問普華永道的簡報,聲稱“明日大嶼計劃”和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會引發財政危機,普華永道馬上澄清,批評“本土研究社”是在誤導。
2024年,“本土研究社”不斷發文惡意攻擊香港科創集群發展項目新田科技城,鼓動網民提出反對意見,并借假民意稱科技城規劃申述遭九成反對。
近期,“本土研究社”將矛頭指向香港打造旅游和康樂“片區”的“生態康樂走廊項目”,發表所謂《旅見不善:香港生態旅游政策研究報告》,聲稱南大嶼及尖鼻咀、流浮山、白泥一帶共有約22.4公頃具有生態價值的土地被破壞,有關項目規劃“變相為地產商開綠燈”等。然而,熟悉規劃發展的專家發現,該報告選擇性引用零散案例,缺乏科學基礎,更刻意忽略特區政府在規劃過程中多次進行公眾咨詢及環評報告,用“偽科學”包裝其政治煽動實質。
“維護國安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針對“軟對抗”,特區政府多次發出警告。今年4月,香港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軟對抗的迷惑性和對安全和發展的破壞力”主題講座上表示,外部勢力及其本地代理人仍不死心,每日不斷找機會,危害國家和香港特區的安全,包括外部勢力通過抹黑和所謂制裁妄圖危害我們的國家安全,潛逃海外的反中亂港分子繼續宣揚“港獨”“本土恐怖主義”以及“軟對抗”。
其中,“軟對抗”通過一些看似和國家安全無關的議題為切入點,利用假新聞、假消息或者偏頗報道等,通過輿情、網上發酵等手段分化社會,或挑動香港和內地之間的矛盾及其他負面情緒。因此必須聚力凝心,全方位打擊“軟對抗”。鄧炳強提出四點主張,包括加強情報收集及執法的工作、及時反駁抹黑言論、優化法律工具、加強跨部門協作以及深化宣傳教育工作,提升大眾慎思明辨的能力、不受“軟對抗”的影響。香港國安法實施滿五周年之際,鄧炳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5年來香港社會國安意識提升,但絕不能掉以輕心,“維護國安工作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此前香港大公文匯網評論稱,“修例風波”的慘痛教訓并不遙遠,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要清醒地看到,反中亂港分子賊心不死,“軟對抗”取代了“硬對抗”,而且花樣百出,像社交平臺上經常因為熱門話題而冒出一些新粉絲專頁,有些人表面上“就事論事”,漸漸就開始滲入政治,露出欲搞事鬧事的“狐貍尾巴”。文章說,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之下,國際地緣政治日益復雜化,西方國家也從未放棄“以港遏華”的圖謀,因此香港必須繼續筑好維護國家安全的堤壩,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于“一國兩制”實踐的全過程,“才能將香港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維護好、鞏固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