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xhs的趕海區似乎已經被一種粉嘟嘟的小水母“占領”了。在青島前海及煙臺養馬島一帶,這些小家伙出鏡率極高,甚至用礦泉水瓶在水中隨便舀幾下便可將其捕獲。
當紛至沓來的游客一同目睹這一奇觀的同時,也會有人不禁提出種種疑問:這些小東西到底是啥?它們從哪兒來?為何會在此刻相約山東近?!案銏F建”?有沒有毒?能不能養?
其實,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家伙,便是在互聯網上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永生水母”——燈塔水母。這一物種既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永生”,亦遠沒有營銷號口中的那般神秘。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它們的真實面紗。
小小水母,大大難題
燈塔水母并非某個物種的專稱,而是絲螅水母目-棒螅水母科-燈塔水母屬物種的統稱。傘狀體大小、水螅體觸手數目、性腺顏色等性狀,是區分不同燈塔水母物種的關鍵所在。
北美洲東海岸一帶的帽狀燈塔水母(
Turritopsis nutricula),有關燈塔水母屬內究竟包含多少有效物種的問題仍存在諸多爭議,甚至還有很多尚未被描述的隱存種 ?smithsonian_marinegeo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一些燈塔水母早已借助人類的力量將自己的領域擴展至全球。比如模式產地位于地中海海域的多氏燈塔水母(
Turritopsis dohrnii)如今便已借助船只的壓艙水,順利擴張到了加勒比海、日本海、中東太平洋等海域,這一物種甚至為了適應不同的地理環境而演化出不同的適應性特征。
憑借著壓艙水作為媒介,多氏燈塔水母如今已成為全球性的入侵物種,但其具體的入侵危害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Blue Planet Archive
那么,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燈塔水母究竟是哪一種呢?遺憾的是由于缺乏全面且系統的研究,目前還沒有答案,很難單憑圖片來判斷山東沿海的燈塔水母究竟是哪一種——或者說哪幾種。
采集自青島的燈塔水母 ?洛瀾
永生?做不到,告辭
1988年,德國海洋生物學家克里斯蒂安?索默(Christian Sommer)在地中海沿岸度假時,首度在順手捕捉到的多氏燈塔水母上觀察到了一種奇異的現象:幾天時間內,在缺乏食物的缸中,居然突然出現了諸多燈塔水母的水螅體!很顯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這些水母并不能夠通過常規的有性繁殖手段產生水螅,這種反?,F象引起了索默極大的興趣。
我們之前講過刺胞動物的世代交替現象,即大部分情況下是有性生殖產生的水螅體和無性生殖產生的水母體交替出現,水螅體橫裂產生水母體,水母體精卵結合才能產生水螅體。
后續研究證明,這些水螅體與燈塔水母的一種特殊機制——“逆向發育”息息相關:當燈塔水母感受到外界脅迫時,其體內已分化的細胞便會通過轉分化途徑重新變回干細胞狀態。在這一過程中,燈塔水母的觸手會逐漸消失,鐘狀體也會逐漸溶解。隨后,分化出的干細胞會進一步發育,最后生成全新的水螅體,整個過程僅需2-3天。
最終,新生的水螅體會通過橫裂產生新的小水母,繼續延續其在海洋中的血脈。這原本是水母們都會經歷的世代交替現象,只不過,燈塔水母可以通過自身細胞的轉分化,直接跨過精卵結合這一步,從某種程度上靠自己就實現世代交替現象的“輪回”。
多氏燈塔水母的“逆向發育”全過程:從水母體(圖1)逐漸發育為胞囊(圖4),最終演變為水螅體(圖7) ?MARIA PASCUAL TORNER
所以,燈塔水母的所謂“永生”并非是個體層面的長生不死,其本質是對抗惡劣環境的一種無性生殖策略。在環境適宜時,它們還是會優先會采用更具優勢的有性生殖繁衍后代。只有當受到饑餓、高溫、鹽度異常等外界不利脅迫時,這種“逆向發育”機制才會被啟動,助其絕路逢生。
多氏燈塔水母的發育過程示意圖 ?britannica.com
其實,可能并非所有的燈塔水母都存在“逆向發育”機制,如今生物學家僅在多氏燈塔水母、紅燈塔水母(
Turritopsis rubra)及部分未命名燈塔水母身上觀察到了這一現象,且有關觀測僅局限于實驗室人為誘導條件下進行。目前并未在野生環境下觀察過燈塔水母的“逆向發育”全過程(燈塔水母因為個體小、而且會到處漂,在野外沒法長期觀測),更無法得知其它燈塔水母物種到底是確實不具備此類能力,還是存在尚未被我們所知的、更加復雜的誘導機制。
同樣,“逆向發育”行為也并不僅僅存在于燈塔水母身上,包括波狀感棒水母(
Laodicea undulata)和海月水母
Aurelia aurita)在內的幾種水母也被確認存在類似的能力。但毋庸置疑的是,這一機制的發現對于生物發育學而言是革命性的, 未來可能會在器官培育和移植、生物克隆、細胞衰老和再生研究等領域發揮其重要作用。
海月水母:哎嘿,想不到吧?我也行 ?Dirscherl Reinhard
值得一提的是,燈塔水母憑借著“轉世輪回”的特性、小巧可愛的外觀,成為繼海月水母、海蜇、桃花水母等刺胞動物“明星”后又一大“網紅”。
當然了,像眾多科普文章中有關燈塔水母可以“返老還童”、“長生不死”的傳言,那幾乎是不可實現的。從細胞角度而言,燈塔水母的細胞同樣會經歷正常的細胞周期,最終走向凋亡;而從個體角度來說,即使是經歷過“逆向發育”,從生物學角度上,其后期誕生的水螅體也與最初的水母體不能再算作同一個體。
或許說起來沒那么浪漫,但這些小東西確實會和我們一樣,經歷生老病死。燈塔水母的水母體壽命僅有一個月左右,它們會在這短暫的時光中成群出現在水面附近。
水母也有“大小年”
全球熱帶至寒溫帶的海域都能發現燈塔水母的身影。但通常而言,在表層水溫相對較暖的初夏時節,我們更容易看到在海面成群結隊的它們。在中國沿海,燈塔水母的水母體通常會在6-7月出現在近岸海域,盡管其體型嬌小,但架不住數量多啊,數以萬計個體組成的群體,確實會給人們帶來億點點震撼。
漂的不是垃圾,是水母!@我夢游你的夢E
而在一年中的其它時間里,它們也并沒有消失,只是以水螅體的形式在底層海域“養精蓄銳”罷了。由于水螅體形態微小,且藏在海底的附著物上,看上去更像植物或藻類而非動物,因此這一階段的它們仿佛隱身了。只有當水螅體通過橫裂生成橫裂體,進而發育成水母體時,才變成我們所熟知的模樣。不明所以的人看到此景,還真以為這些小東西是憑空出現的呢。難怪在“化生說”盛行的古代,諸種水母會被漁民臆想為“由水沫凝結而成的生物”。
同時,燈塔水母每年的種群數量還受表層水溫、浮游生物量、洋流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從而呈現出差異顯著的年際變化趨勢,換句話說,就是燈塔水母有“大小年”之分。2025年恰巧是山東沿海的燈塔水母“大年”,因此你刷到的“水母沖浪”、“撈透明小果凍”這些視頻,就統統不奇怪了。
如今,我們對燈塔水母種群的爆發機制仍不明確 ?洛瀾
目前我們尚不得知國內沿海燈塔水母種群爆發的具體機制,對于這一現象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也缺乏深入且系統的研究。一些大型水母(如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等)的大規模爆發往往被視為是生態失衡的標志,也確實在漁業生產、沿海旅游、發電等方面造成了負面影響。
但對于像燈塔水母這樣的小型水母,由于認知缺乏且重視程度不夠,如今很難去客觀評價其爆發對海域生態及人類社會是否會帶來危害,這一切還有待進一步的評估。
水母吃水母?
體型嬌小的燈塔水母有著很強的適應性,甚至在受到油污污染的封閉港灣中也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但這些小家伙的生存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說,大量降雨后表層海域鹽度的驟然降低,和肆虐的風暴潮都會迫使它們前往深水區“避風頭雨頭”。
而有些麻煩可是避都避不開的。下面講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案例:
我有個朋友喜歡野采水母并養在缸里觀察,上個月在碼頭附近撈到了不少燈塔水母。當時他就注意到,其中一種長得格外大,大概是其它燈塔水母的三四倍。但他當時并沒有在意,還是將它們混養在一起。結果剛入缸幾分鐘,就看見這種格外大的“燈塔水母”抱起其它燈塔水母開啃了……一晚上的功夫,缸里面十幾只燈塔水母就被吃個精光。
原來,這個酷似燈塔水母的家伙實際上是廈門隔膜水母(Leuckartiara hoepplii),一種專門以其他水母為食的水母。在野外,它們是燈塔水母的主要天敵。它們會用修長且富有粘性的觸須捕捉燈塔水母,再將其送入口中慢慢享用。除了捕食燈塔水母這樣的小型水母外,它們還會集群攻擊海月水母等大型水母,算得上是水母中的“反差萌殺手”。
大嚼燈塔水母的廈門隔膜水母 ?洛瀾
所幸,作為R對策物種的燈塔水母主打一個多生多育,總有掠食者吃剩的活下來,它們也因此得以在初夏時節山東沿海表層的浮游生物群落中占據一席之地。
燈塔水母的傘緣具有可收縮的觸手,這是它們捕食的“利器”。在捕食時,燈塔水母會充分舒展自己的觸手,用其上的刺細胞麻痹橈足類、枝角類等浮游動物,隨后將它們送入口中,經粉紅色的垂管抵達胃腔進行消化。
“開飯啦開飯啦!” ?ja.Wikipedia
值得一提的是,它們漂在海中的模樣酷似飄逸的小小燈盞,而“燈塔水母”一名正是由此而來。相較于其它因透明度高而可以輕易實現“隱身”的水母而言,紅色的垂管使得燈塔水母即使是在相對渾濁的海水中也清晰可見,這也導致集群的它們極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中間泛紅的部位就是垂管 ?洛瀾
當受到驚擾時,燈塔水母便會收起自己的觸手,此時的它們已與舒展時飄逸的形態大相徑庭,判若兩水母。觸手縮起更容易蓄力和快速“跑路”。不過燈塔水母并不是很會游泳,它們更喜歡借助海流“飄蕩東西”,或是直接懸停在靜水之中小憩。在短暫的時光中,這些小家伙就這樣優哉游哉地飄蕩在海中。
會不會蜇人?能不能養?
那么,燈塔水母會不會蜇人?能養嗎?大量捕撈它們是否會影響這一物種的生存及其所屬的近海生態?
燈塔水母的刺細胞確實存在毒性,但相較于白色霞水母等真正能蜇傷人的物種而言,這些小家伙的毒性還是比較低,難以對人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但如果你本身是過敏體質,那就要多加小心了,燈塔水母的刺細胞雖不會造成嚴重的蜇傷,但部分過敏體質人群接觸后卻可能引發紅腫、瘙癢等癥狀,致命是不致命,但可夠難受一陣的。
因此,遇到不認識的海洋生物,可千萬別隨意上手!當面對毫無“邊界感”的人類時,看似柔弱的水母同樣會展現出它們“剛強”的一面來。
很多人可能以為,身為“永生水母”的燈塔水母一定非常皮實好養,但事實卻恰恰相反:這些小家伙非常難伺候。由于本身較為脆弱,在捕撈燈塔水母的過程中極易對其纖弱的觸須及傘狀體造成損傷,必須采用合適的網具,加以小心才能避免;其飼養環境不僅需要一定的水流和適宜的溫度,還需要投喂豐年蝦卵或其它浮游動物作為飼料。即便如此,圈養環境下的燈塔水母仍極易因環境不適而死亡,或是直接引發“逆向發育”,在缸內產生新的水螅體。
鶴岡市立加茂水族館展示的燈塔水母 ?鶴岡市立加茂水族館
在實驗室環境下,燈塔水母的飼養仍是頗考驗技術的“精細活”,幾種具有轉分化能力的燈塔水母本有著成為模式生物的潛力,卻因為難以在實驗室中規模化飼養并連續誘導其多代“逆向發育”而很難得到推廣。
以研究最為深入、廣泛見于全球海域的多氏燈塔水母為例,截至目前,全球范圍內也僅有日本京都大學實現了其多代“逆向發育”的誘導和培育。再加上不耐運輸,燈塔水母在水族館中的展示也并不常見,只有部分沿海地區的水族館會趁其大量出現于近岸時進行采集和展示。
京都大學培育的多氏燈塔水母水螅體(紅圈內) ?benikurageman.net
但時至今日,我們仍不清楚這些小家伙對于近海生態系統而言,究竟有著何種重要的意義,我們現階段甚至無法斷言,目前在山東沿海大量出現的燈塔水母究竟是世代生活于此的“本地居民”,還是隨壓艙水擴散而來的入侵物種。我們并不能在并未了解其生態位的情況下,就簡單地將它們籠統定義為“有害生物”——畢竟,它們可能同樣在海洋食物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由于種群迭代快且數量龐大,處于爆發期的燈塔水母從某種程度上確實是“難撈完”的。但如果你沒有做好飼養它們的準備,僅僅是將它們隨意放置于瓶中或桶中,被捕獲的它們會慢慢褪去光澤,變得瘦削、干癟起來,最終“香消玉殞”,只留下融入瓶中海水的一攤濃水。所以與其抓上滿滿一瓶垂死掙扎的燈塔水母帶回家中,不如就給它們拍張海中生態照,或者觀察完將它們放歸大海,讓更多人能夠欣賞這些小巧而美麗的海中精靈。
伴隨著表層水溫的持續升高,七月中下旬,原本數量龐大的燈塔水母將會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但不必擔心,廣袤的山東近海并不會因為燈塔水母的退場而沉寂下來。伴隨著盛夏的到來,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越前水母等大型水母開始登場,繼續向世人宣告著,這些延續了5億年的家族傳奇仍會將它們的故事續寫……
來源:博物
編輯:yhc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