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門對轄內企業的項目建筑工程設計方案進行批前公示,卻收到大量群眾投訴,于是召開聽證會以期化解矛盾。這是今年3月發生在廣州市南沙區的事,涉事的是安捷利(番禺)電子實業有限公司新增投資30億元的新興產業園項目。
這家專注于設計、制造和銷售柔性電路板(FPC)及其電子產品的企業,近幾年頻繁受到附近群眾投訴,原因在于其排污達到了國家和省層面對印制電路板行業生產的相關排放標準。此類排污“達標擾民”現象在全國范圍內并不少見。
南沙官方將安捷利問題定義為“典型的城市規劃問題”:先企后樓,群眾區與企業距離過近所致。安捷利相關項目的環境報告表顯示,項目衛生防護距離應為85米,而安捷利廠區距離最近的居民區僅60米。也因此,附近群眾強烈反對企業在現狀下進行任何改擴建,希望政府采取停產整頓,甚至搬遷處理。
印制電路板(PCB)被稱為“電子產品之母”,又屬于我國的“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在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下,必須加快向綠色化轉型,推動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6月5日,本因此次群眾投訴按下“暫停鍵”的涉事項目,再度在市、區職能部門官網進行公示,其新建建筑工程設計方案審查工作正在受理中。但問題根源仍未解決,投訴之聲并未消散。矛盾的癥結何在?南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新質生產力大調研”課題組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3個月前的3月18日,在廣州市南沙區,9位經遴選出的居民代表,帶著各自準備的發言材料,走進由區里組織的聽證會現場,討論安捷利封裝載板和類載板新興產業園項目北區、南區建筑工程設計方案調整事宜。
距此一個多月前,該項目方案進行了為期十天的批前公示,收到群眾大量反饋意見。這才有了此次聽證會。
居民代表們目的明確:要代表超400戶涉事社區業主,對安捷利(番禺)電子實業有限公司的改擴建行為提出強烈反對意見,要求其解決惡臭異味常年擾民的生產漏洞,否則請求政府采取停產整頓,甚至搬遷處理。
在相關文件中,南沙區政府將安捷利案件定義為“典型的城市規劃問題”,指出其是“先企后樓,群眾區與企業距離過近,盡管企業不斷提高治理能力,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仍然對附近群眾造成影響”。
聽證會持續了一整天,要撫平的不僅是群眾的強烈反應,更是城市治理中排污“達標擾民”的頑疾之痛。
圖中屋頂鋪設了光伏板的廠房所在區域,為安捷利公司已開發的南區。
用地涉改擴建和新建項目
建新興產業園和國家級平臺
在電子信息產業中,印制電路板(PCB)被稱為“電子產品之母”。柔性電路板(FPC)則是用柔性絕緣基材制成的一種特殊印制電路板,可以任意彎折、撓曲。如今的智能手機想實現屏幕彎曲、折疊,就需要用到這一關鍵技術。
1994年在廣州番禺成立的安捷利(番禺)電子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捷利”),就是專業設計、制造和銷售柔性電路及其電子產品的企業。2006年6月,該公司合法受讓了南沙區環市大道南63號地塊的使用權,地塊面積92852平方米,用途為工業用地,按其2007年4月取得《國有土地使用證》算起,使用期為50年。這就是現今安捷利封裝載板和類載板新興產業園項目所在地。
根據控規圖,地塊被分為南側和北側用地,俗稱南區和北區。用地面積59794平方米的南區,按工業用地建成并投入使用至今,余下33058平方米的北區一直留待開發。2009年,安捷利公司主體南遷11公里至現址進行擴建。
圖中紅框區域為安捷利工廠全貌,其中北部綠地部分為閑置未開發的北區,南部建有廠房部分為搬遷于此便建設投入使用的南區。
空置17年后,北區地塊也將迎來開發。2024年1月30日,安捷利美維公司(即安捷利母公司)與南沙開發區投資促進局簽訂投資協議。這家在國內該領域綜合實力突出的企業將擴大在南沙的投資規模,擬在北區建設新興產業園以及兩個國家級技術及研發平臺,項目總投資30億元、年產值35億元。同時,安捷利也計劃在南區擴建若干建筑工程。
今年2月,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南沙區分局、廣州南沙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先后對安捷利北區、南區擬調整方案進行批前公示,征集到利益相關群眾的大量反饋意見。按照相關要求,兩部門相繼在南沙區政府官網發出聽證會公告,并于3月18日依據程序召開了聽證會。
居民投訴多年未根治
多個科研單位反映受影響
翻看2020年5月編制、經南沙開發區行政審批局確認,用于安捷利南區擴建新型模組組裝智能化車間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表》,一句“現有項目投產至今未接到任何關于環保方面的投訴”的定論,引起附近居民強烈不滿。
居民代表在向政府部門遞交的申訴材料中指出,2015年起,安捷利周邊居住、商業、科研、文旅配套逐漸完善,其廢氣排放對居民的影響隨之顯現,項目改擴建后尤甚。他們告訴南都記者,經摸查,周遭居民們已接連投訴了8年之久,現有短信記錄可追溯至2021年,而得到區生態環境部門的回復卻千篇一律:廢氣排放達標,未發現存在偷排和超標排污行為。
居民們主要來自安捷利周邊的多個大型住宅區,而在上述《環境影響報告表》中,共有18個村社、住宅區、學校被列為主要環境保護敏感點。不少居民表示,工廠每天不定時排放,經常是凌晨開始,氣味不止一種,又難以名狀,有時類似于臭雞蛋味。
去年,有媒體曾曝光過安捷利工廠的廢氣排放問題。
居民在不同時間段拍攝到的安捷利排放氣體情況。
居民在不同時間段拍攝到的安捷利排放氣體情況。
南都記者走訪時注意到,安捷利工廠的西門口設有“環境信息公告欄”,當中貼有安捷利的《環境信息公告說明》《排污許可證》《城鎮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及多份近兩年的廢氣、廢水、噪聲檢測報告。
安捷利工廠西門口旁設有“環境信息公告欄”。
居民所說的惡臭不只影響了住宅區。2023年9月起,南沙區港灣街道海灣社區居委會走訪發現,轄內4個機關事業單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工業技術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廣州先進技術研究所的科研專家和干部職工們也反映,經常聞到上述刺激性臭氣。工業廢氣臭味源指向了安捷利工廠,各方通過多渠道、多頻次投訴,問題仍未根治。據了解,臭味主要集中在6:30-8:00和21:00-次日0:00兩個時段。
2024年1月,海灣社區居委會向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南沙區分局發去請示,希望盡快協調解決社區臭氣污染問題。文件中,上述機關事業單位也蓋章簽了字。這些單位有不少員工住在南沙區首批人才公寓,而公寓就在距離安捷利廠界僅60米、景致優美卻受影響最重的晴海岸小區里。首批人才公寓共計332套,其中高端領軍人才51套、骨干人才與儲備人才281套。
廢氣污染因子眾多
環保部門多次監測均達標
“印制電路板制造”被生態環境部列入了“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名錄。生態環境部2021年發布的《排放源統計調查產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數手冊》指出,若生產1平方米印制電路板,可產生1.5噸含多種重金屬和氰化物的廢水,7萬標方含甲醛、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有害物質的廢氣,以及2.5千克含十余種有毒有害物質的危險廢物。
而安捷利生產的柔性電路板,工藝流程更復雜,會產生并釋放多種廢氣、廢水。除工藝廢氣有異味以外,工藝廢水在處理過程中也會釋放氨氣、硫化氫、VOCs等廢氣。
居民聞到的惡臭異味復雜,是因為廢氣中的污染因子多樣。例如,大多數VOCs氣味不明顯,但醇類、醛類、酮類、芳香烴類、含硫化合物等在濃度較高時,會產生明顯令人厭惡的氣味。
近幾年,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南沙區分局對安捷利開展過多次監測和檢查,從其回復投訴短信可見,監測報告均顯示廢氣排放達標,但現場檢查也多次聞到來自廢水處理站的臭氣。
2021年9月8日的答復寫道,現場檢查發現廢水處理站有一定惡臭氣體外溢,責令安捷利對處理池進行密閉并收集廢氣處理后再排放。2024年11月5日的回復也提到,當年10月22日、23日、27日凌晨多次開展突擊檢查和監測,在公司周邊未聞到明顯異味,但在污水處理站周邊可聞到輕微異味。
安捷利在向區生態環境部門提供的材料中稱,近年來,公司陸續投入400多萬元整改污染物治理硬件,2024年9月決定追加300多萬元。截至今年2月,增設了污水處理站陽光房,優化調試污水處理站生化系統,外運高濃度有機廢水(每天約30噸)等。安捷利環保負責人王凱民表示,工廠前期升級環保裝置,污染物去除率達90%,新升級措施會再降低污染率。
由于所在小區仍受臭氣影響,居民們并不接受“達標”結論。“達標”像一道無法破解的難題,令企業和居民的糾紛陷入死循環。南都記者深挖發現,“達標擾民”背后存在諸多疑問待解。
一問
工廠建設用地規劃
是否侵入衛生防護距離?
在今年3月發給區人大常委會的答復函中,南沙區政府將安捷利案件定義為“典型的城市規劃問題”,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卻擾民的癥結在于“先企后樓,群眾區與企業距離過近”。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翟青也曾公開指出,惡臭污染引起的環境投訴日益增多,首先就是監管難,包括難以有效溯源、空間布局規劃“先企后房”、未設置合理防護距離。
安捷利搬至現址時,周邊約兩公里內的居住區主要為大嶺界村、南橫村等傳統村居,2010年后陸續規劃建起多個現代化住宅區、教學場所,引進多個科研單位。
2006年3月,廣州市環境保護局(現市生態環境局)印發《關于安捷利(番禺)電子實業有限公司搬遷擴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指明,“該項目衛生防護距離為85米,在該衛生防護范圍內不得規劃建設諸如機關、學校、醫院等環境保護敏感點”。
根據安捷利上述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從安捷利廠界算起,南面隔東西向的城市次干路科院路60米為晴海岸住宅區。若從2020年南區擴建的新型模組組裝智能化車間算起,晴海岸相對車間邊界距離為80米,意味著有侵入衛生防護距離的可能。
前期用地規劃若不合理,就會令廢氣擾民隱患防不勝防。從現狀地圖上看,如今的安捷利,更像一座被大型住宅區、科研院所、商服場所包圍的電子設備工廠。
二問
工廠周邊高林立
低矮排氣筒能否控制廢氣影響?
安捷利上述《環境影響報告表》有一句注明:本項目因排氣筒未高出周圍200米半徑范圍的建筑5米以上,排放速率按其高度對應的限值50%執行?。
這對應的是《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旨在確保排放廢氣能迅速擴散,減少周遭影響。該標準也指明,“低矮排氣筒的排放屬有組織排放,但在一定條件下也可造成與無組織排放相同的后果”。需要注意,“無組織排放”即不通過排氣筒或通過15米高度以下排氣筒的有害氣體排放。
因此,在執行“無組織排放監控濃度限值”指標時,由低矮排氣筒造成的監控點污染物濃度增加不予扣除。據了解,這樣的“一定條件”包括排放高度較低、特定氣象條件(如靜風、逆溫等)、排放源密度高等。
報告表寫到,未擴建前,安捷利原有項目主要產生的廢氣均通過15米高排氣筒排放。而新型模組組裝智能化車間項目的焊接工序會產生焊錫廢氣等,經集氣罩收集處理后,通過新建的33米高排氣筒排放。集氣罩的收集效率按90%計算,未被集氣系統收集的廢氣在車間內以無組織形式排放。
然而,以項目周邊的晴海岸社區為例,最高樓棟為26層,按層高2.8米來算,樓棟最高72.8米左右。在這些高層住宅面前,33米的排氣筒就顯得低矮,加之存在一定量的無組織排放,若排放速率未嚴格達標或監控不到位,就有可能給周邊帶來臭味影響。
從航拍圖上可見,安捷利工廠位于圖片中心位置,周邊已建有許多高層住宅。
三問
監測數據為何會“打架”?
居民們指出,在不同的信息公開平臺上,安捷利的自行監測信息出現“數據打架”。
查詢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公開平臺可見,2024年歷史數據顯示,6月20日在安捷利廠界監測點采樣檢測的無組織排放情況,甲醛的實測濃度為0.1mg/m3,但在廣東省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信息公開平臺上,這一數據是0.25mg/m3,并在“是否超標”一欄中顯示“否”。
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公開平臺顯示,2024年6月20日在安捷利廠界監測點采樣檢測的無組織排放情況,甲醛的實測濃度為0.1mg/m3。
廣東省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信息公開平臺查詢過程。
在廣東省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信息公開平臺上,甲醛的實測濃度是0.25mg/m3,“是否超標”一欄中顯示“否”。
有居民告訴南都記者,這項數據原本在上述兩個平臺上一致為“0.25mg/m3”。今年1月8日,居民代表把在全國平臺查到甲醛實測濃度0.25mg/m3的數據截圖,發給了安捷利環保負責人王凱民,指證該數值超過《廣東省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規定的0.2mg/m3,存在超標之嫌。
詢問一番后,王凱民向居民解釋稱,安捷利的自行監測數據是委托第三方服務機構依據檢測報告填報入網,同時上傳檢測報告,甲醛0.25mg/m3的數據屬于人工填報錯誤。隨后,他向居民提供了江門市溯源生態環境有限公司于2024年6月20日采樣、7月2日編制的安捷利環境檢測報告,當中顯示,在4個檢測點,無組織排放廢氣中的甲醛檢測結果為“ND”,即小于檢出限,參考廣東省標準限值0.2mg/m3,意味著這份報告中的甲醛檢測未超標。
居民以截圖記錄向南都記者展示,上述全國平臺上的無組織排放甲醛濃度數據曾被改為0mg/m3,并非如今的0.1mg/m3。
甲醛濃度數據曾顯示為0mg/m3。
南都記者對比發現,目前,江門溯源公司所出具的檢測報告,各項結果數據與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公開平臺上的數據基本一致。除甲醛濃度數據不同以外,2024年安捷利自行監測的無組織排放數據,在上述全國和廣東省信息公開平臺上均一致。
鑒于疑慮,不少居民添置了家用空氣質量檢測儀進行自測,曾多次、多時段顯示室內空氣質量差,甲醛、TVOC等含量超標的情況。從2024年11月起,居民們開始自發建立安捷利臭氣擾民在線記錄表以留下“證據”,主要登記聞到臭味的日期、開始及結束時間、詳細地點、氣味類型及記錄人等信息,數量已達上千條。南都記者翻閱看到,開始時間涉及全天多個時段,不乏凌晨2-4點這些深夜時段,或斷斷續續,或持續數小時。如今年5月11日,晴海岸多位居民在表格中登記,惡臭異味擾民持續了一整天。
四問
污染物質種類復雜
“達標排放”是達到什么標準?
那么,安捷利的“達標排放”,達到的是何標準?從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公開平臺上查詢可見,其執行標準不止一種。
從安捷利的廢氣無組織排放情況,氨(氨氣)執行國家《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非甲烷總烴執行國家《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甲醛、顆粒物、硫酸霧、氯化氫、甲苯、錫及其化合物執行《廣東省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苯、二甲苯、揮發性有機物執行《廣東省家具制造行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標準》。從廢水排放看,又執行《廣東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和《廣東省電鍍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其中,《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4554-93)系于1994年1月15日正式實施至今,是治理惡臭污染的主要國標。不少專家認為,該標準已無法滿足如今更為復雜的防治要求。原因包括,該標準僅規定了氨、三甲胺、硫化氫、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二硫化碳、苯乙烯8種惡臭污染物和1種復合惡臭物質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及臭氣濃度。標準制訂時以我國1982年發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三類功能區的劃分來規定惡臭污染物廠界標準值,但2012年我國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已沒有三類區劃分。
生態環境部惡臭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執行主任王亙曾在公開報道中指出,《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是通用型標準,起兜底作用,無法通過一個國家標準解決所有地區、行業的惡臭污染問題。“惡臭異味物質有5000余種,常見的有上百種,但不可能都列入‘國標’管控,增加太多的受控物質,一些地方的監測力量達不到,對一些行業可能不排放的物質也要進行監測,會給地方管理造成巨大的負擔。”他認為,各地區、各行業應科學合理地制定相應的地方標準、行業標準。
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可補充國家標準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可能嚴于國家標準。我國尚在制定《電子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廣東省也未有電子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或者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應執行最新的《廣東省固定污染源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排放標準》(DB44/2367—2022),企業邊界VOCs無組織排放限制中,甲醛的最高允許濃度為0.1mg/m3。相較之下,2019年9月1日起實施的《北京市電子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更為嚴苛,規定當地企業邊界大氣污染物中甲醛的排放濃度限值為0.05 mg/m3。
可見,若安捷利無組織排放中的甲醛實測濃度高于0.1mg/m3,就存在超標可能。
五問
空地用地性質B9改M9
調規是否合法合理?
“四周是住宅用地,北側地塊為何還從B9改為M9?”居民們對工廠如今的用地合理性也提出質疑。這是因為,北側用地早已被調整為新興產業園用地(M9),南側用地為其他商務用地(B29),均為用于無污染生產、辦公、服務設施等用地類型,并非原本的工業用地。
早在2018年8月,《廣州南沙新區南沙灣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將南沙灣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先行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海上門戶、廣州國際海洋文體休閑中心,片區內原有工業用地規劃也相應調整為商業、居住、其他服務設施等非工業用地。其中,安捷利北側用地規劃為其他服務設施用地(B9),南側為其他商務用地(B29)。
因發展需要,安捷利于2022年申請北側地塊仍按工業用地建設。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南沙區分局(下稱“南沙規自局”)在今年4月給群眾的答復函中指出,結合該宗地四周均為住宅用地的實際情況,也為支持企業發展,該局于2022年依法將北側地塊調整為新興產業園用地。
南沙灣環市大道南側地塊(DN0506規劃管理單元)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批后通告圖。
代碼M9的新興產業園用地,還是南沙區當年的全國首創之舉。M9用地歸屬工業用地大類,但與傳統工業用地不同,它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主,融合研發、創意、設計、中試、無污染生產、品牌、營銷、結算等新型產業功能及相關配套服務設施。
南都記者查詢發現,2017年以來,南沙區先后發布的舊版和新版《廣州南沙新區(自貿片區)支持新興產業園發展的用地管理意見》均明確,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不涉及閑置土地或存在違反土地供應合同約定行為的前提下,鼓勵權屬清晰、用地手續完善的存量國有建設用地調整為新興產業園用地。
“項目地塊控規從B9調整為M9是允許的,但過程必須依法開展。”一位深耕廣州城市規劃和產業發展的業內人士告訴南都記者,廣州自2022年起實行“制造業立市”的政策導向,區規劃部門若根據區域發展需求,企業有做實業的意向,有總體規劃導向支撐,充分考慮周邊居民區實際情況,將地塊性質調整為M9具有合理性。各地也有較多實例。
南沙規自局答復道,該局在環市大道南地塊的調規工作中,按規定編制了環境影響篇章,經市生態環境局南沙區分局審查無意見。調規方案經過批前公示、征求意見、專家論證等程序,于2023年2月28日經南沙區政府批復,并作批后通告。該局明確表示,整個過程符合法定程序,不存在違規調整規劃用途的情形。下一步安捷利北側地塊的各項審批均應嚴格按新興產業園政策規定執行。
專家建言:
構建協同聯動治理機制
讓企業與群眾“權益平衡”
“先期規劃導致樓企距離過近,沒有形成合理防護距離,企業因此即便達標排放也出現惡臭擾民,這類現實問題可以說屢見不鮮。”談及廣州南沙的安捷利公司排污擾民事件,深耕環保領域數十年的廣東省環境保護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陳文韜如是告訴南都記者,“回到事件本身,最重要是平衡企業的生存發展權益和居民的環境權益,破解現實存在的擾民根源。”
在陳文韜看來,盡管國家《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從1993年實施至今未變,但相關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在不斷收嚴,環保技術也隨之提升。“企業環保設施在升級,卻仍持續受到居民投訴,這需要充分調查研究,做好污染物的溯源、分析并實施有效治理。”他接著指出,生活在“先企后樓”的區域中,居民對環境應有一定的認知與接受度,支持企業生產與日益增強的環境改善需求相協調。這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01 有效溯源與分析
企業廢氣要“應收盡收”
任何問題都須對癥下藥,有效溯源對于解決惡臭異味污染尤為關鍵。形成惡臭異味的污染物質種類豐富、成因復雜,“作為一家合法經營企業,必須清楚并向社會公開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種類,有何有毒、有害物質,哪些會引起惡臭異味”,陳文韜指出,有些不一定被企業列為主要污染物,但其嗅閾值很低,很容易被人感知,同樣需要進行治理、控制排放。
為此,企業應當做好全面排查診斷工作,不能忽視任何可能產生異味的生產環節或治理環節。陳文韜舉例稱,隨著我國對印制電路板生產污水處理排放要求不斷收嚴,企業在原有酸堿中和、去磷后排放的基礎上要進行生化處理,過程中就有廢水處理產生的廢氣,惡臭特別明顯。此時,污水處理池要做好加蓋防護,有效抽取廢氣并處理。
又如,精密加工車間的密閉性很高,內部環境處于正壓狀態,新鮮空氣經嚴格處理后向內輸送,廢氣也應嚴格抽排。但有的車間廢氣未完全處理好,就會通過無組織排放泄漏出去。“我們強調企業產生的所有廢氣要做到應收盡收,但很多企業往往做不好,造成一些無組織排放。而周邊能聞到的惡臭,大部分都是無組織排放的廢氣”,陳文韜稱。
02 有效治理與維護
“無異味”不等于高昂投入
厘清惡臭異味物質后,才能精準匹配治理的技術路線與設備,開展有效治理。廢氣處理工藝流程主要分為源頭替代、過程收集、末端治理和監控監測四個方面,有效治理又包括對廢氣的前處理,如除油、除濕和控塵,為保證揮發性有機物或惡臭有效治理提供基礎,有效治理必須“對癥下藥”,治理技術路線合理,其過程并不簡單。
以安捷利2020年擴建的新型模組組裝智能化車間項目為例,總投資達1.3億元,其中環保投資62萬元、占0.48%。這樣的環保投入比能否支撐項目“無異味”排放?陳文韜告訴南都記者,這不能單純以比例下定義。他一直建議向業界推廣實用型高新技術,無論生產原料還是治理設備,實用管用才能對癥下藥,高昂投入不是唯一的治理出路。
針對不同的污染物處理環節,就要匹配適當的技術與產品。“我們從十幾年前就發現,許多企業開展惡臭異味治理,都是單純使用活性炭,這是不可取的。”陳文韜表示,當前惡臭異味問題更為復雜,二次污染鏈更長,就需要更高效的吸附濃縮、脫附和高溫氧化處理等過程。
有效治理還離不開有效維護。通過長期的企業調研,陳文韜發現,“達標”背后仍暴露了各種現場治理設備維護運行的問題。一個突出原因在于,不少企業環保管理人員專業性不高,制約了企業的環保治理水平。即便投入高端的生產設備,不做好日常管護,也無法充分發揮其功效。
03 協同聯動治理
符合“民標”才是真正達標
國務院于2023年印發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惡臭異味擾民問題加強排查整治,投訴集中的工業園區、重點企業要安裝運行在線監測系統。5月22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南沙區分局給居民的書面回復中指出,目前,安捷利已完成非甲烷總烴(VOC)在線監控設備的安裝,數據已與該局聯網。
今年,南沙區也將“強化廢氣防治,守護碧水藍天”列入十件民生實事清單,明確要督促重點企業加強廢氣治理設施維護管理,推動廢氣重點排放企業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改造全覆蓋。
陳文韜提到,企業的惡臭異味污染防治鏈條長、環環相扣,做好前端的生產工藝優化、環保材料應用,對后端的污染治理十分重要,“企業環保必須考慮綜合治理,既要降低環境風險,又要確保穩定高效生產,還要做到減污降碳、節能降本。”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國家生態環境治理是系統、動態的,企業治污也相應動態調整和升級。“要成為一家環保友好型企業,需要及時向老百姓傾聽治理意見、公開治理成果,形成良性互動”,陳文韜認為,“國標無論如何修改,一定是符合‘民標’,滿足老百姓的整體利益和美好生活需求。當企業發展真正能與居民生活協調平衡,才是真正的達標。”
更值得一提的是,惡臭異味污染防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單打獨斗無法有效解決問題,需要建立政產學研用等協同聯動的治理機制。陳文韜指出,廣州作為一座特大城市,正大力推進“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更需持續加強治理工作,完善標準體系和法律法規。“政府部門切忌因經濟效益而偏向企業,要實實在在地引導和幫助企業找到根源、解決問題,不僅對標國標,還要對標行標、地標甚至‘民標’,才可能盡量做到最低排放。”
廣州有咩事(nandugz)、N視頻報道
出品:南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