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諸暨,一家原本只做外貿訂單的襪子小工廠,如今也開始在1688上架商品,甚至嘗試起了直播帶貨。鏡頭前,老板娘操著一口略帶口音的普通話,熟練地展示著不同材質、款式的襪子。
不同于抖音直播間高清的畫質和精細的打光,1688的直播往往就在工廠現場。老板娘背后是掛滿各種花色襪子的展示板,地上則堆著成袋的襪子,各色成品隨意擺放,沒有布景、沒有濾鏡,這些畫面無一不在告訴客戶:這里就是工廠,這就是出廠價。
評論區也不時跳出“一件也發嗎?”“可以定制嗎?”的提問。——在這片原本屬于批發商的B2B陣地上,越來越多像這樣深居產業鏈上游的中國工廠,正在越來越近距離地接觸普通消費者。
這背后,是渠道結構正在被互聯網重新定義。工廠不再只是生產端的幕后角色,經銷商的地位被削弱,消費者與工廠之間的距離被不斷壓縮。工廠、市場、渠道之間曾經清晰的邊界,正隨著互聯網滲透被打薄、被重構。
工廠貨走向臺前
十年前,大部分工廠的名字都不會出現在消費者視線里。哪怕大家都知道,大多數所謂的歐美大牌,實際都是Made in China。消費者認品牌買單,而工廠則被層層渠道隔在市場之外。
在那個時代,工廠和消費者之間隔著長長的渠道鏈條:品牌商、總代理、區域分銷、終端門店……每一個環節都是信息的折疊層。
品牌負責和消費者對話,渠道掌握市場路徑,而工廠的角色只是生產。很少有人會在意一雙鞋、一件衣服究竟是哪家工廠生產的。
如今,這一幕正在被互聯網重寫。
作為“中國電商的源頭貨盤”,這兩年圍繞在1688身上的代名詞早就從“大宗批發”,變成“源頭工廠”、“大牌平替”,這個本該服務批發商和工廠主的平臺,如今成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繞開零售溢價、直接面對工廠的渠道。
在小紅書上,關于“1688源頭工廠”的筆記數量已將近100萬。無印良品、宜家的家居、蘇泊爾、小熊的小家電等,甚至泡泡瑪特,都能在1688上找到代工廠。
在1688上按產地找貨也一度成為小紅書爆款話題。除了溫州的鞋子、廣州的女裝,陶瓷要買潮州的、襪子要買諸暨,河南安陽是中國重要的嬰幼童裝生產基地;化妝刷千千萬,滄州青縣占一半……這些曾經只在渠道體系深處流轉的源頭,如今開始直接走進C端視野。
1688正悄然成為“平替經濟”的最大供應池。
這個原本服務批發商、經銷商的B2B平臺,開始因為消費者流量的沖擊,生生開辟出了一條toC的路徑。
一件起批、小單定制、工廠直播……這些原本只屬于 C 端電商的玩法,如今在1688成了標配。特別是2023年底被納入淘天集團,與淘寶、天貓共享流量、支付、履約能力后,1688的零售化屬性更加明顯。
如今,你甚至可以在1688上看到一些提供“一件包郵”、“退貨包運費”服務的商品。
不少工廠也開始主動轉型,不再只是賣貨,更嘗試自建品牌。
工廠貨在C端走紅并非偶然。
首先,消費者變了。“不是大牌買不起,而是1688更有性價比”,和比價類似,平替經濟興起的背后,你可以說它是反消費主義,是年輕人對品牌溢價和過度包裝的反感,也可以說它是另一種精致計算下的理性消費。
1688發布的《平替消費報告》顯示,年輕人的“平替”消費呈現四大趨勢:產地消費、參數消費、成分/材質消費和功能消費。這些趨勢反映了年輕消費者對產品功能性和實效性的重視,而不是單純追求低價。
這是需求的變化。
其次是流通體系的變化,過去品牌和渠道共同構建了工廠與消費者之間的屏障,工廠只能在幕后。現在,社媒平臺正在消弭這種信息差,小紅書、抖音……把幕后工廠拉到臺前,流量從品牌側遷移至終端側,渠道的邊界被互聯網打穿了。
而更重要的是,1688自身流量和工具的變化。平臺不再只是撮合批發商,而是在流量運營、零售體驗、支付交付等環節加速向C端靠攏。
一個顯著例子是,早在2023年,1688嚴選就上線了“山姆平替”頻道——以山姆1/10的價格,享受跟山姆同品質的貨源。
在消費端理性化、平臺工具零售化、以及企業邊界開始融合的三重驅動下,工廠貨第一次真正走到了臺前。
廠二代崛起:從“生產思維”到“用戶思維”
“95后江浙滬女兒繼承上億家產”、“00后粵圈太子爺繼承家業的一天”、“回國后在自家工廠上班的日常”……最近兩年,企二代、廠二代早已成為社交平臺上的流量密碼。
沒人比抖音、小紅書更懂“二代”。在小紅書上,“廠二代”話題的瀏覽總量超過2.8億次。故事的開頭不外乎常青藤名校、留學歸來、3000塊工資、開著賓利去車間“打螺絲”;故事的走向也總是直播帶貨,為多年老廠尋找出路。
渠道的邊界被打破后,廠二代們做自媒體、拍Vlog不是興趣愛好,而是互聯網重塑產業鏈后,工廠必須主動尋找和市場對話的新方式。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他們不再依賴父母輩過去那一套經銷商體系去打開市場,而是用直播、短視頻等更“互聯網化”的方式去構建自己的流量入口。
他們不卷低價,卷的是故事。
因為炫富有風險,所以才有“為父母打工”“3000塊工資”的牛馬人設;因為“高富帥”難以共情,所以“社恐老板”“負二代”“大小姐變‘廠妹’”成了更好賣的標簽。
沖浪、泡吧、打高爾夫的富二代在生日當天收到了老爸送的公司,卻因為社恐不敢說話,第一天開會就把“和員工在一起尷尬怎么辦”的搜索頁面投屏到會議室電腦上。——作為最早一批涉足“網紅圈”的企二代,好利來二公子羅成靠著“社恐人設”圈粉近400萬。
羅成如今已成為好利來的“品牌符號”
而潔麗雅的“毛巾少爺”石展承則自稱自己是“家族現眼包”,用自己的“無能”,來襯托父親和二叔的“霸總”,靠自導自演的短劇《毛巾帝國》成功打造出“忙碌的爺、領獎的爸、反派的叔、閑置的我”等一系列反轉故事,抖音播放量超1億。
一方面,二代們本身就代表著產業鏈上游,源頭工廠里最“boss直聘”的那一環,他們實拍的車間視頻,比任何精心打造的直播間更有說服力;另一方面,廠二代這類人設天生帶有故事性。
他們本身就處在沖突和反差的交匯點上——用搞笑、反差、裝社恐,給故事套上戲劇感和自嘲濾鏡的方式,既滿足了普通人對“富二代人生”的窺探欲,又讓自己顯得更接地氣。這種微妙的人設,讓廠二代的故事在流量場上比單純炫富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破圈。
在價格早已卷到盡頭、工廠貨信息赤 裸呈現的今天,情緒價值成了唯一還能做溢價的地方。廠二代用故事換流量,用流量換品牌知名度,這是當下工廠突圍產業轉型、從幕后走到臺前的現實選擇。
早年的工廠,更在意訂單、產能、交期,很少去花心思做品牌故事。而如今的工廠如果不主動創造自己的品牌錨點,就只能被卷進白熱化的價格戰,連個被記住的機會都沒有。
經銷商時代落幕?
過去幾十年,中國制造業流通鏈條的鐵律是:誰掌握渠道,誰就擁有市場。這句話曾撐起經銷商、分銷商、批發商的黃金時代。
渠道意味著貨能鋪開、市場能下沉、品牌能滲透。尤其在家電、服飾、家居等行業,經銷網絡既是品牌滲透市場的武器,也是它們利潤的重要來源。
格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那個家電靠分銷體系跑馬圈地的年代,格力把渠道商變成了“盟友”甚至股東,層層分銷、壓貨、返點,構建起縱深的銷售網絡和市場壁壘。
但這套模式,正被如今的互聯網徹底打散。
過去,工廠和市場之間隔著經銷商、分銷商、代理商構成的層層鏈路。經銷商靠掌握渠道資源、關系網絡、區域代理權,吃產業鏈里的利潤蛋糕。
但當工廠和消費者能在直播間里、在平臺上“直接對話”,經銷商那套靠信息差和渠道關系建立起來的價值體系正逐漸崩塌。層層分銷的空間沒了,渠道鏈條也被互聯網徹底拉直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