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最新的調查報告披露,俄羅斯用來襲擊烏克蘭的先進戰斗機在制造過程中竟然使用了數百種西方零部件。這份由烏克蘭國際伙伴關系組織與烏克蘭獨立反腐敗委員會聯合發布的84頁報告,提供了俄羅斯依賴進口微電子元件制造戰斗機的證據。
報告重點關注俄軍自2022年2月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以來頻繁使用的蘇-34和蘇-35S,這些戰斗機具備投放高精度武器的能力,例如UMPB D-30SN滑翔炸彈和“雷霆-1”巡航導彈。在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間,這些戰斗機參與了數十次空襲,給烏克蘭帶來了大量傷亡。
調查人員分析了超過60起案例,通過地理定位確定了爆炸地點,并識別了所使用的武器。報告詳細描述了其中10起最嚴重的空襲事件,這些事件導致26名平民死亡、109人受傷。空襲摧毀了至少71所住宅、5所學校、5家醫療機構以及多個能源基礎設施。
2024年5月25日,一架俄羅斯蘇-34戰斗轟炸機在哈爾科夫市擁擠的Epicentr超市投下兩枚UMPB D30-SN滑翔炸彈,造成19人死亡、54人受傷。一位幸存者回憶道:“我剛在花園里待了十分鐘,就聽到嗡嗡聲。炸彈落在離我家20米遠的地方。我回過神來時,車庫已經被炸毀,屋子的窗戶也都炸碎了。俄羅斯人轟炸了我們的家,第二天卻聲稱打擊的是軍事指揮部,我們周圍根本沒有任何軍事目標”。
報告重點指出,雖然存在嚴格的出口管制,但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制造的元件仍然流入這些俄制戰斗機。獨立反腐敗委員會在被擊落的蘇-34和蘇-35S戰斗機中識別出1115個微電子組件,涉及141家全球制造商,包括亞德諾半導體、德州儀器、村田制作所、美信半導體、安森美、英特爾和維克多等企業。
報告稱:“這些半導體對電源管理、通信、導航和瞄準系統至關重要,正是它們的存在使俄羅斯能夠繼續對烏克蘭的軍用和民用基礎設施發動攻擊”。
調查揭示了俄羅斯通過復雜供應鏈繼續獲取這些組件的途徑。海關數據顯示,俄羅斯進口商通過土耳其、阿聯酋和多個歐洲國家等中轉地獲取關鍵部件。僅2023年,就有超過18萬批次優先級微電子產品進入俄羅斯,總價值約為8.056億美元。
一些俄羅斯公司甚至公開宣布規避制裁的能力。調查人員認為,在許多情況下,外國司法管轄區的空殼公司正在為這些交易提供便利,使得西方當局難以執行限制措施。
報告指出:“依賴西方微電子技術的蘇-34和蘇-35S戰斗機,幾乎每天都在襲擊烏克蘭的軍用和民用設施。這迫切要求制造商和政府加強盡職調查與供應鏈管控,防止技術被用于維持俄羅斯的戰爭機器”。
報告并未指控制造商故意違反出口法律,但強調了道德問題,并呼吁企業加強對分銷網絡的監管。報告還敦促西方政府彌補制裁制度的漏洞,并起訴協助俄羅斯采購的中間商。
2024年3月,國際刑事法院對兩名俄羅斯將軍發出逮捕令,指控他們下令襲擊平民基礎設施。然而,報告指出,這些法律行動未能阻止持續的襲擊。
調查人員寫道:“民間社會組織和研究人員僅憑開源情報,就揭露了西方組件在俄羅斯武器系統中的大規模應用。而現在,制造商和國家行為體必須采取果斷行動” 。
隨著戰爭已經進入第三年,這些發現對那些試圖破壞俄羅斯國防工業體系的西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嚴峻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