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瀚允 曹宇悅)7月8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手外科病房里,2歲的越南男孩敏安(音譯)正開心地玩耍。見到前來查房的醫生,他抬起頭,笑著用稚嫩的中文喊出“謝謝”。一個月前,這個因“波蘭綜合征”導致四指并連的孩子,還常因疼痛和陌生環境在診室里哭鬧不止。
“在越南,醫生說要把孩子的手指分開,需要做好幾次手術,每次手術都要從肚子、胳膊上取皮移植。看到了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的‘免植皮’分指案例,我們決定來中國試試,沒想到孩子能恢復得這么好!”通過翻譯軟件,敏安的爸爸向手外科主任醫師、教授陳江海表達感謝。現在,敏安的手部傷口已經大多愈合,只需要再定期換藥十天左右就可以完全愈合,而且目前已經愈合的部分疤痕并不明顯。
“目前國際通用的傳統分指技術,多數需要從孩子的健康部位取皮移植到患處,手術時間長、并發癥多。”陳江海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為解決這一難題,團隊在國際上首創治療手足并指/趾畸形的“人工真皮誘導免植皮”技術,對絕大多數并指患者可實現一次性成功分離,避免二次手術。自2019年以來,該團隊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已為300多位并指患兒實施手術,其中包括多位來自海外的患者。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手外科主任醫師、教授陳江海(左)為并指患兒做檢查。受訪者供圖
最小治療年齡提前至半歲
陳江海介紹,并指畸形是一種先天性手部疾病。傳統的植皮、皮瓣轉移等術式的手術時間長,常伴隨創區疤痕、色素沉著、術后感染等并發癥。對復雜病例,往往需要多次手術,給患兒帶來巨大痛苦。
2014年,陳江海在處理一例鞭炮炸傷患兒時,發現經人工真皮治療的創面愈合效果良好,開始探索將這一技術應用于分指手術。
“人工真皮是一種生物材料,臨床上最早用于治療燒傷病人。”陳江海介紹,這項技術的核心在于分指后,用特殊的人工真皮覆蓋創面,引導皮膚再生。一個月后,材料會完全降解,無需二次植皮。“就像給傷口搭一座‘橋’,讓皮膚自己長過去。”
與傳統方法相比,新技術顯著縮短了手術時間,兩個手指的并指分指僅需1-1.5小時,不僅降低了患兒的麻醉、感染風險,還能減少術后并發癥,避免了傳統術式自體取皮、移植帶來的二次創傷。
“隨著麻醉技術和手術方法的進步,并指患兒接受手術的最小年齡已從3歲提前至6個月。”陳江海介紹,患兒年齡越小,手術創面越小,皮膚再生能力越強,恢復也更快。
陳江海教授查看一位沙特阿拉伯患兒的手部畸形情況。受訪者供圖
讓中國技術惠及全球患兒
來自科索沃地區的2歲女孩魯瑪,右手原本無手指輪廓,醫學上稱之為“鏟狀手”。魯瑪9個月大時,她的父母輾轉歐洲多國求醫,得到的答復是最多只能分出兩根手指,且需要多次植皮手術。
2023年12月,陳江海教授團隊通過兩次“免植皮”手術,成功為魯瑪重建了拇指和另外兩指。術后5個月,魯瑪一家人啟程返鄉,每月通過視頻復診。
今年7月,最近一次的視頻隨訪中,陳江海欣慰地看到,小魯瑪的患手正在長大,能穩穩地穿木珠,還試著雙手彈鋼琴。
為確保治療效果,陳江海團隊建立了完善的術后管理體系,醫院實行“跟蹤式換藥”,由指定醫生每兩至三天為患兒換一次藥直至傷口愈合,并通過疤痕軟化治療、功能鍛煉指導,動態調整康復方案,長期隨訪患兒,保障患兒手指健康發育生長。
針對國際患者出院后的術后護理,團隊采用遠程隨訪模式,定期開展線上復診和指導,幫助各地患兒獲得持續專業的康復管理。
“還有來自烏拉圭、委內瑞拉等國家的復雜病例患兒已通過線上視頻診療,預約在今年秋天到武漢接受手術。”陳江海表示,目前團隊正著手制定標準化流程,計劃通過學術交流讓這項中國原創技術惠及更多國家和地區的患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