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陶春燕
大河奔流,古城新韻;承古開今,氣象萬千。
京杭運河的千年滋養,黃河文明的深厚饋贈,熔鑄了聊城“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獨特風骨。這顆鑲嵌在魯西平原、黃河臂彎里的璀璨明珠,這座根植于齊魯沃土、因水而興的千年古城,曾見證漕運繁華,承載文明交融,銘刻著歷史的厚重榮光。
昂首步入機遇激蕩、挑戰交織的新征程,聊城,已不僅是運河故事里沉睡的章節。它敏銳感知時代脈搏,在產業轉型的陣痛中淬煉新優勢,于城鄉建設的浪潮里重塑新風貌,從民生福祉的深耕下凝聚新力量,推動著一場深植于水韻基因的華麗蝶變,激蕩起水城與時代交響的壯闊和鳴。一幅奮楫爭先的崛起畫卷,正在古韻新姿間磅礴展開。
動能澎湃聚強核
創新引擎賦新質
今年4月底,山東省軸承產業融鏈固鏈對接會暨第九屆臨清軸承、零配件及專用裝備展覽會成功舉辦,再次將聊城推向了世界軸承產業的聚光燈下。
軸承產業,不僅是聊城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更是臨清市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在煙店、潘莊、唐園三鎮交匯處,一條長約8公里、寬約5公里的“軸承產業黃金走廊”已然成形,構建起全國獨具特色的“全流程閉環”體系。全國規模最大、品種最多、規格最全的軸承專業市場——煙店軸承市場坐落于此,吸引了瑞典SKF、德國舍弗勒、日本NSK等國際巨頭以及瓦軸、人本等國內領軍企業設立辦事處或分公司。這里日均交易量近億元,全年交易額超300億元,約占全國軸承交易總量的10%,是當之無愧的產業“晴雨表”。依托這一優勢,聊城正以“小軸承”撬動跨境出海的“大未來”,全力打造國內最大、世界知名的千億級軸承智能制造產業集群。
產業的堅實根基與多元動能,共同支撐起聊城經濟的騰飛。鋁電聯產巨頭信發集團,從傳統鋁電巨頭向高端鋁精深加工和循環經濟轉型,成為國家級綠色工廠和能效領跑者;化工新材料領軍者魯西化工,以高端突破不斷塑造新質生產力,建設智慧化工園區,實現智能化管控和安全環保水平的顯著提升;寵物食品龍頭乖寶集團,從為國際品牌代工起家,到成功打造自有品牌“麥富迪”,成為中國寵物食品領軍企業,從聊城走向全球,產品暢銷海內外……
近年來,聊城緊扣改革創新關鍵環節,以工業經濟“頭號工程”為牽引,以推進新型工業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驅動,深入實施“1285”工作體系,全力塑造“以改促進 向新求質”改革創新品牌,推動產業提質轉型,筑牢現代化強市根基。2024年,優質中小企業已由2022年底273家增長到829家,全市規上工業企業中,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的營收和利潤增速分別高于全部規上企業4.53和19.64個百分點,專精特新企業已成為拉動聊城工業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
動能澎湃,集群崛起,聊城經濟振翅高飛,繪就多元產業交相輝映的壯闊圖景。“兩河明珠”正以勢不可擋之姿,加速駛向現代化強市的輝煌彼岸。
沃野嬗變興業態
產業興旺繪豐景
聊城的發展,遠不止于“硬核”制造的轟鳴。在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沃土上,“軟實力”同樣綻放出奪目光彩。
6月1日,一場跨越千里的文化盛宴,將“兩河明珠”聊城的“高唐錦鯉”帶到了“動漫之都”杭州的國際動漫節舞臺。以“文化+藝術+科技”的創新融合,這場發布會不僅連接了兩座千年水城,更搭建起傳統文化擁抱數字經濟的橋梁,成為向世界講述東方故事的創新實踐。其背后,是聊城市全國領先的錦鯉產業集群支撐:高唐縣擁有養殖基地8000余畝,年繁育苗種3億尾,年產優質錦鯉1000萬尾,年產值突破10億元,“中國錦鯉看山東,山東錦鯉屬高唐”的盛譽,正是產業實力的最佳注腳。
作為農業大市,聊城深諳品牌與科技的力量。整合莘縣蔬菜、冠縣鴨梨、東阿阿膠、高唐錦鯉等全市優質農產品資源,聚力打造“聊·勝一籌”區域公用品牌。通過建立嚴格的質量標準和追溯體系,并依托線上線下多渠道推廣,顯著提升了聊城農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和附加值,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今年夏天,“中國香瓜之鄉”莘縣燕店鎮的創新品種“燕店二號”香瓜驚艷上市。這款接受了全國200余位行業專家和采購商品鑒并獲一致好評的品種,市場供不應求,并創新采用了全國首創的“點單式區域代理種植模式”。從最初的“人體催芽”到現代化的“工廠育苗”,再到突破性的“一年三茬”種植技術革新,莘縣香瓜產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如今,已構建起集育種、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培育出300多個優質品種。作為全國最大的香瓜集散地,燕店鎮香瓜年種植面積達3萬余畝,年產量突破3.5億斤,產值超15億元。這一系列創新實踐,正推動莘縣香瓜產業實現由“種得好”向“賣得俏”的歷史性跨越。
文化賦能,品牌增值,科技興農——聊城“軟實力”的精彩綻放,絕非孤芳自賞。它正深度融入城市發展脈絡,為產業注入人文溫度,為農產品插上品牌翅膀,讓傳統技藝煥發時代生機,為高質量發展開辟出充滿生機的“新賽道”。
幸福溫度潤全城
文明新貌譜新篇
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召開授予202個城市(區)全國文明城市(區)稱號,聊城光榮上榜。在這場萬眾一心、全民參與的創城征程中,聊城以矢志不渝的決心奮力攀登,用“繡花功夫”精耕細作,終將這塊代表城市最高榮譽的“金字招牌”攬入懷中。
近年來,聊城見縫插綠,精心打造眾多“口袋公園”。這些精巧的綠色空間,如明珠般散落街巷,為周邊居民提供了觸手可及的休閑、健身、社交場所,成為承載“微幸福”的家門口樂園。與此同時,東昌湖水清岸綠工程成效卓著,碧波重現;古城墻、光岳樓、山陜會館等歷史瑰寶在保護修繕中煥發新生;環湖綠道蜿蜒、燈光璀璨、設施完善,共同織就了一幅生態、文化、休閑交融的“城市會客廳”美麗畫卷。
情牽“一老一小”,聚力托舉幸福。聊城市聚焦養老需求,加快構建多層次、全覆蓋的服務體系,精準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期盼,持續提升晚年生活品質。其中,因地制宜推進的“幸福食堂”暖心工程成效斐然,已建成400余處,服務超500萬人次。同步聚焦兒童成長,特別是特殊群體,傾力優化保障服務,推動兒童福利從“物質+服務”的保生存基礎,向“精神+生活”的促發展新篇深化拓展,用心用情用力呵護祖國未來健康成長。
民生的厚度,衡量著城市的高度。漫步今日聊城,民生改善的畫卷與水城風韻交相輝映。東昌湖碧波蕩漾,映照著環湖綠道上市民的笑臉;煥新的街巷里弄,流淌著便捷與活力的新“水系”;拔地而起的現代化醫院、學校,托舉起千家萬戶的希望與未來……物質豐裕與精神富足相得益彰,讓“江北水城”的幸福底色愈發醇厚,為城市的永續發展注入最深沉的凝聚力。
樞紐通衢聯八方
能級躍升通未來
寬闊平坦的聊城大外環路,已成為城市躍升的強勁引擎。這條全長121.057公里、串聯茌平區、東昌府區、開發區、高新區、旅游度假區,惠及17個鄉鎮164個村的交通“新動脈”,自通車以來車流顯著攀升,有力促進了城鄉深度融合,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夯實了根基。
2025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突出市縣一體、提升城市品質,縱深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強化中心集聚,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構筑協調均衡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交通動脈暢通,發展格局重塑。2023年12月8日,濟鄭高鐵全線貫通,聊城昂首邁入“高鐵時代”。飛馳的列車,極大縮短了與濟南、鄭州等中心城市的時空距離,不僅方便了市民出行,提升了區域互聯互通水平,更如同注入一劑強心針,為聊城深度融入區域發展格局打開了高速通道。從開通初期的16趟客車,到2024年四季度調圖后開行辦客列車57趟,聊城西站日益繁忙的車次,帶動釋放著更多的“高鐵紅利”。
伴隨城市化進程加速,聊城將提升城市能級作為核心戰略任務,秉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的理念,積極融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主動服務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搶抓茌平、東阿納入濟南都市圈的重大機遇,在區域協同融通上提質增效,深化資源共享,加速城市更新步伐,乘勢而上,聚勢賦能,全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向更高水平邁進。
內外兼修,軟硬并舉,聊城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在區域競合中搶占先機、共享資源、匯聚動能,努力實現城市能級的精彩躍升,一座更具承載力、輻射力、影響力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正在魯西大地加速崛起。
古老的運河畔,崛起的不僅是如畫的風景,更是拔節生長的現代化廠房和創新園區;平靜的東昌湖面,倒映的不再僅是亭臺樓閣,更是日新月異的城市天際線和充滿活力的生活圖景。從依賴“水”的饋贈,到善用“水”的智慧,再到激發“水”的活力,聊城,正以弄潮兒的姿態,在時代大潮中破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