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新中國還處在百廢待興的關鍵時期。
也是那一年,周總理出訪外國,回來后卻親自下達電訊,尋找一個編竹子的篾匠。
他究竟是誰?一個篾匠為何讓總理如此看重?
異國驚鴻一瞥
1952年,巴拿馬是周總理此行的目的地。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先鋒,周恩來總理此行肩負重任,代表國家參與國際事務,推進新中國與世界的交流。
那時的他日理萬機,步履不停,卻依舊保持著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力。
一次例行參觀,卻成為他此次出訪中最為意外的一段故事。
那天,巴拿馬一座展覽館內,周總理在當地陪同人員的引導下,走進了一處以民間手工藝為主題的展廳。
館內陳設各色手工藝品,琳瑯滿目,在個角落,一床蚊帳靜靜地掛在木架之上。
不過可那不是尋常所見的棉紗制品,而是由極細的竹絲編織而成,細密到幾乎和絲綢差不多,通透柔和,紋理勻稱清晰。
周總理駐足良久,伸手觸摸那一縷縷細若游絲的竹絲。
“如此精巧之物,出自何人之手?”他側頭問道。
身旁的外國友人微笑著回答:“這就是你們中國來的,一位中國篾匠的作品。”
此言一出,周總理當場愣住了,眼中透出難以掩飾的自豪之色。
在那個剛剛走出戰亂、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每一份沉淀自民間的技藝,都是國家文化自信的基石。
尤其像這樣能讓外國人為之稱道的工藝作品,更是一種向世界傳達“中華之美”的方式。
周總理當即記下這床蚊帳的細節和來歷,此人,必須找到。
回國之后,他并未將此事束之高閣,而是親自發出一紙電訊,廣而告之,全國各地協助查找這位竹絲蚊帳的制作者。
在那個尚未通行互聯網與現代通訊的年代,這樣一紙電文的背后,是周總理對傳統技藝的珍視,是對民間手藝人尊嚴的喚醒,更是對文化傳承的莊重宣告。
老百姓們也積極響應,把聽聞的、見過的、哪怕是傳說中的高手都一一上報。
那是一場沒有獎金、沒有競賽的尋人風潮,卻帶著一種“不能讓好手藝埋沒”的堅定熱情。
最終,消息傳到了湖北廣濟縣...
竹藝奇才
章水泉生于1892年,出生的那天,正值廣濟武穴大雨滂沱。
他的父親章桂和,是個手藝平平的篾匠,靠著打制方竹椅,勉強維持一家人的溫飽。
祖上幾代人都靠竹子吃飯,卻沒一人靠這門營生翻身致富。
因著這般現實的苦楚,章桂和早早在心里打定主意。不能讓兒子再做這行。
他希望兒子能跳出這條代代篾匠的死巷子,哪怕出去討口飯吃,也別再被“竹子節節高,篾匠代代窮”的俗語纏上一生。
可章水泉偏偏就是那“不聽話”的孩子。
待父親出門買菜或短暫歇息,他便偷偷拿起竹刀和粗竹條,躲進后院練習。
幾次下來,被父親撞見。
那年,他不過八歲,第一次挨了狠狠一頓打,但那頓打沒打疼他的心,反倒點燃了他對竹藝的更深執念。
白天父親不讓動,他就晚上偷著干。
油燈太貴,點不起,他便趁著月色躲在院中練,十指扎得通紅,膝蓋跪得烏青,但他從未叫一聲疼。
日復一日,他編出來的竹椅,不僅模樣像樣,連街坊鄰里也開始點頭稱贊。
最終,章桂和嘆了口氣,將兒子正式收入門下。
章水泉的悟性極高,而且不像父親那樣拘泥于傳統樣式。
不同竹材的韌性不同,他就開始嘗試將硬竹、紫竹、毛竹搭配使用。
他也不再滿足于方竹椅、篾籃子等常見物件,而是開始琢磨如何將傳統雕刻、榫卯工藝融入竹藝制作。
他還創新性地引入“煎竹”工藝,將處理好的竹條放入沸水中煮煎,待其冷卻干燥后再雕再編。
這樣制作出來的竹器,不僅色澤溫潤、形態自然,還能防蟲防裂、堅固耐用。
他的工坊漸漸聚攏起越來越多的顧客,章水泉的“章泰和”牌竹器也開始小有名氣,甚至被街頭茶館、學堂書房頻頻訂購。
有人勸他多收幾個學徒擴展規模,他卻擺擺手道:
“手藝是慢出來的,不是趕出來的。”
他更是守口如瓶,從不輕易傳授技藝。
他說得直白:“這飯碗,是我用血汗換來的。”
在那個匠人社會地位低下、靠手藝維持溫飽的舊年代,他的謹慎不過是一種自保方式。
就是這樣一個自學出身、未曾名師指導的竹匠,用雙手詮釋了什么叫“竹藝之精、鬼斧神工”。
總理那日在異國他鄉所見的蚊帳,正是這段深埋于歲月中的“奇才”用汗水與智慧編就的驚鴻一瞥。
懷璧其罪
1915年,武穴鎮街頭巷尾卻忽然傳來一樁喜訊:
“章水泉的竹椅,在巴拿馬得了大獎!”
人們紛紛趕往“章泰和”竹器鋪一睹那傳說中的“得獎之椅”。
可在鋪子后院,章水泉卻面無喜色。
他不是不高興,而是太明白自己處境,貧寒的身子骨,難擔名聲帶來的重量。
獎項來自遠在大洋彼岸的展覽會,那把花竹椅,是鎮上商會會長順手帶走參賽的。
他不過是個被順帶提及的名字,一個“竹匠”而已。
果不其然,不久后,國民黨農商部發來了一紙獎狀,蓋著鮮紅的大印,字跡清晰,鄭重其事。
但那張紙,卻成了章水泉噩夢的起點。
頒獎的那天,商會會長帶著幾名隨從,一邊敲鑼打鼓,一邊大搖大擺地走進他的小鋪。
表面是“祝賀”,實則是“索椅”。
“你得了獎,該給大家沾點喜氣吧?”
一番言語后,對方便不容拒絕地挑走了數把竹椅。那些都是章水泉趕制數月的心血之作,可他只能賠著笑,拱手相送。
敲鑼的隊伍剛走,鋪外又聚起一批乞丐,他們眼盯著獎狀,一邊喊“得了獎,大喜臨門”,一邊討要“喜錢”。
章水泉口袋空空,不得不臨時四處借錢,湊出幾串銅錢分給眾人。
錢不夠,一人還嫌少,鬧得門前喧鬧不堪,鄰里雖然覺得不值,卻也無力相助。
最叫他心寒的,是那些打著“欣賞工藝”的旗號前來的軍官和地方官。
他們一進門,就指著貨架上的竹器問:“這個是得獎的吧?送我一個。”
說得云淡風輕,卻沒有人提起付錢的事。
在那個黑白混雜的舊時代,工匠沒有尊嚴,匠心沒有護身符。
章水泉每日里應對討債、送禮、哄官、避事,疲于奔命。
原以為獲獎能稍微改善家境,卻反倒欠了一身債,連日常吃飯都愈發困難。
可最讓他痛心疾首的,還是他的女兒。
他唯一的女兒,自幼體弱多病,一次高燒不退,村醫說必須送到鎮上醫院才能救命。
但他實在無錢沒他抱著女兒奔走呼救,求了幾位“曾受他恩惠”的“官人”借點銀兩,卻無一人伸出援手。
那一刻,他終于明白,獎項救不了命,獎狀也填不飽肚子。
女兒最終還是閉上了眼,他抱著她細瘦的身子,一夜未眠。
從那以后,他開始抗拒談“獎”。
有一天,一個村官帶人來“參觀”他那張獎狀,指指點點,說要請人把它掛在鄉政府門口“為民爭光”。
章水泉當場臉色一沉,轉身回屋,片刻后出來,手里拿著一把小刀,“咔嚓”一聲,將那張獎狀撕成兩半,扔進火爐中。
這一舉動很快傳遍鎮上,有人說他瘋了,有人說他傲,也有人暗暗嘆息:
“懷璧其罪,原是這樣。”
此后多年,他依舊日夜操勞,做工從不懈怠,可不再提“得獎”二字。
“竹子不爭不言,長在節節上。”這句話,最終還是應驗了。
舊社會殘酷地碾壓了他的人格,卻沒能壓垮他對工藝的信仰。
那時的他,仍不知道,數年之后,那床蚊帳將成為他人生轉折的鑰匙。
現在的他,只是一個背負獎狀之殤的落魄匠人,在屈辱和悲涼中,倔強地繼續生活下去。
一紙電令改命運
1952年,湖北廣濟縣的一間陳舊瓦房內,章水泉正在給一張竹椅最后一道打磨。
他沒有意識到,幾千里之外,北京中南海里的一紙電令,正悄然改變著他的命運。
周總理從巴拿馬歸來后,念念不忘那床如紗似綢的竹絲蚊帳。
他曾在會議間隙提起:“如此精巧細致,非大匠不能為之。”
當得知這竟是中國人所制時,他不禁感慨:“我們自己的寶貝,不能讓它沉寂。”
不久后,一道電訊以總理名義傳遍全國各地,指令各省協助尋找此物的作者。
這不是一紙尋人通告,而是國家對工匠精神的禮贊。
消息傳到湖北省委,層層轉至地方政府,接著調查人員連夜趕到武穴小鎮,走進那間遍布竹屑與篾刀的鋪子,看到了已經花白頭發的章水泉。
“您是章水泉同志嗎?”來人試探著問。
章水泉放下竹刀,望了他們一眼,點點頭。
對方亮出文件,說:“周總理點名找您,說您是‘了不起的人物’。”
一時間,章水泉怔住了,他沒想到,那雙只為生計勞作的手,會被國家的領導人所關注。
他只是一個做慣粗活的老匠人,突如其來的“重視”,讓他不知所措,半天只說出來一句:“我……還能做點事。”
后來,省委派人專程將他接到武漢,給予了最貼心的安排,不僅為他蓋了一所新居,還每月發放固定工資。
他再也不用為飯錢發愁,再也不必擔心“得獎”的代價,他可以大大方方的收徒傳藝,不讓這門竹藝斷了根。
從此,章水泉不再是街頭巷尾默默無聞的“竹匠章老頭”,而是“人民藝術家”。
他第一次站上講臺,第一次面對鏡頭,第一次以“藝術家”的身份,被社會肯定、被歷史銘記。
而他自己也從未停止創作。
1954年,章水泉設計出一堂全竹家具,桌椅屏風皆為竹構,輔以竹絲嵌臘梅、桃花,典雅而不媚俗。
作品被送往北京人民大會堂,陳列在湖北廳。
這一堂家具,既可供貴賓落座,又堪為藝術珍品。
每當有外賓在廳中落座,無不驚嘆:“這真是竹子做的?怎會如此牢實又精巧?”
更高的榮耀還在后面,章水泉的竹藝被刊登在《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大公報》以及蘇聯《真理報》等十五家報刊雜志上,甚至被拍成紀錄片。
那個曾因“獎狀”而負債累累、女兒病逝的老匠人,如今成了新中國文化復興的象征。
每逢節日,周總理都會派人慰問,或親自來電問候:“章水泉同志身體可好?”
他接電話時總是激動得聲音顫抖,“我很好,總理好嗎?”
這是他人生里最珍貴的對話。
后來,他去世了,可他的名字,寫入了地方史志,他的作品,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的一生,從篾匠到大師,從“被掩埋”到“被敬仰”。
那一紙由總理簽發的電令,也如同一縷春風,喚醒了沉睡已久的竹魂,照亮了萬千手藝人前行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