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印象館膠片電影
曹福章
鄉土印象館位于四川省南部縣伏虎鎮寺外桃源景區內,是本地鄉賢王新創建。寺外桃源作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花木繁茂,品種多樣。
園內通過古賢立像、山石文刻,打造了數十個特色景點:
文化體驗類:德孝廣場、忠孝廣場、崇文書巖、鄉賢文化墻等;
休閑娛樂類:彩虹滑道、風調雨順秋千、森林氧吧、魚塘泛舟、兒童樂園、水上樂園、同心大舞臺等;
生態景觀類:夢鄉亭、菊香別院、花好月圓、月季長廊、紫薇問意、蘇橋荷影、百畝花海等;
農耕與宗教文化類:現代農業體驗園、佛教圣地正覺寺、黨史教育基地等。這里成為集休閑娛樂、農耕文化體驗、德孝文化、鄉賢文化、傳統文化熏陶為一體的鄉村風情園。
鄉土印象館內設有可容納350余人的標準放映室,室內陳列著我國不同時期的固定式、移動式、便攜式等多種類型膠片放映機,同時還整齊擺放著多國的經典膠片放映機,中外珍品交相輝映,展現膠片放映機的獨特魅力。
王新的個人影藏館一共有8個影片存放庫,收藏35毫米、16毫米、8.75毫米不等的膠片電影,包括故事片、紀錄片、新聞片等。其中,紅色歷史影片有《南征北戰》《打擊侵略者》《洪湖赤衛隊》《偵察兵》《鐵道游擊隊》《地道戰》等;古裝片有《少林寺》《無敵鴛鴦腿》《南北少林》《劉三姐》《五朵金花》等;國外大片有《阿凡達》《變形金剛》《泰坦尼克號》《速度與激情》《蜘蛛俠》等,共計5萬多本膠片電影。
國家電影資料館及下屬庫現存膠片電影素材約21萬本,其中西安電影資料庫存放各類電影素材近21萬本,完整影片收藏量約2萬部。王新的個人影藏館具備相當規模的藏品儲備,在國內個人膠片電影收藏領域,是具有代表性的專業場館。
膠片電影最早起源于1888年,由路易斯·李·普林斯拍攝的《朗德海花園場景》(片長僅2秒),是IMDB認證的首部電影,采用賽璐珞膠片技術。技術奠基者愛迪生及其團隊在1891年發明活動電影放映機(Kinetograph),盧米埃爾兄弟則改良放映機并確立每秒16幀的默片標準,推動電影走向公眾。
20世紀初,膠片尺寸逐步實現標準化,主要分為8mm、16mm、35mm和70mm四種規格。其中,8mm和16mm膠片以輕便、低成本的優勢,常用于家庭影像記錄;35mm膠片因制作成本較高,成為商業電影制作的主流選擇;70mm膠片則憑借超大畫幅與高分辨率特性,多應用于追求極致視聽效果的史詩級影片。
技術革新持續推動電影行業變革。20世紀20年代,放映機與留聲機的結合催生了《爵士歌王》等首批有聲電影,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1939年,隨著感光材料技術的突破,《亂世佳人》以絢麗的色彩成為早期彩色電影的經典之作。膠片放映憑借高色彩飽和度與成像穩定性,塑造了無數令人難忘的光影瞬間,然而,其磨損、斷片等技術局限,也成為膠片時代難以忽視的遺憾。
這對于王新儲藏的5萬多本膠片電影來說尤其珍貴,這些藏品涵蓋中國電影史上各個時期的作品,以及部分外國影片。
儲藏膠片電影難度極高:首先需對膠片進行登記、修復剪輯,再按類別規整擺放;最關鍵的是溫濕度控制——根據柯達膠片老化標準,濕度需維持在20%—60%,溫度越低保存時間越長。因此,王新在儲藏室安裝了恒溫裝置,這也在人力、物力上帶來了不少挑戰。
王新,1966年7月生,四川省南部縣伏虎鎮正覺寺村人,中共黨員,南充市第六屆、第七屆人大代表,南部縣第十六屆、十七屆、十八屆人大代表,四川正南昆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3A級旅游景區“寺外桃源”創始人。
十里八鄉的人們都熟悉王新,作為人民代表,他始終將慈善作為履職準則。在他帶動下,眾多企業家與愛心人士紛紛加入慈善行列,讓善意匯聚成河。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王新自掏腰包修建加工房、石河堰,硬化全村道路,為鄉村發展筑牢根基;扶貧助困路上,他深入革命老區,慰問貧困家庭與孤寡老人,資助上千人次貧困學生逐夢求學;文化保護領域,他牽頭成立慈善會,主導拍攝《在南部的天空下》等公益影片,制作30集紀錄片《川北舊事》,為搶救川北民間文化傾盡全力。
他的善舉贏得廣泛認可,不僅在南充戰“疫”表彰中榮獲“最美戰‘疫’先鋒”,還被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評為“四川好人”,2021年12月更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稱號,成為公益路上的榜樣力量。
王新收藏膠片電影就是一種情懷,就像他成立的四川正南昆文化公司花費三年時間,斥資百萬,拍攝了《在南部的天空下》《心放升鐘湖》,收集整理川北地區的鄉土文化如《雙峰風情》《走進馬王鄉》《店埡花燈》等多部公益影片,制作成30集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川北舊事》。影片內容取材于川北地區的日常物件、傳統習俗,涵蓋人文地理、民間傳說、民風民俗、戲曲山歌、勞動號子、傳統工具及勞作場景等,以搶救性保存民間文化。
鄉村振興是王新的又一亮點。“寺外桃源”景區,王新出資3000萬元,在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大力支持下,將荒廢的208畝土地成功改造成“品花果飄香,賞田園風光,傳承忠孝文化”的鄉村旅游景點。以“支部+公司+農戶”的模式,村民以農田、宅基地、資金等方式入股,占股20%,村集體占股10%。這一模式成功解決了絕大多數村民的就業問題。正覺寺村每年僅水果一項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的農戶就有10戶,還有10多戶農民依靠旅游資源發展起農家樂。2021年底,村民年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2022年3月,王新榮獲南充市民間文藝助推鄉村振興“特殊貢獻獎”、四川省“金熊貓”先進個人等稱號。
王新的鄉土印象館膠片電影院,每場放映都讓觀眾置身其中,在紅色影片中仿佛成為沖鋒陷陣的戰士,銘記歷史、倍增愛國熱情;在古裝劇中穿越時空,揮刀上馬、馳騁疆場;在國外大片里感受震撼視覺奇觀,同時對科技侵略、生態保護、文化沖突等議題產生深刻反思,見證人類面對絕境時的勇氣與脆弱。一場場膠片電影,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引人深思,催人奮進。
對于那5萬多本膠片電影,王新總是愛之若子,只要從昆山趕回來,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各個膠片電影儲藏室,走走、看看、摸摸,生怕某一部膠片電影有個什么閃失。一部膠片電影就是一個文化符號,一部膠片電影就是一首史詩,一部膠片電影就是一個國度,一部膠片電影就是一段被定格的文明密碼。
自2012年中國影院逐步淘汰膠片放映設備后,膠片電影的制作與公開放映規模顯著縮減。盡管如此,膠片憑借其獨特的顆粒質感、色彩表現力,以及承載的電影工業發展印記,仍被部分導演與影迷群體視為不可替代的藝術載體。從文化遺產保護視角看,膠片電影不僅記錄了不同時代的影像風貌,更承載著電影技術演進的歷史脈絡,其蘊含的社會價值、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對研究電影發展史、保存集體記憶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2018年起,王新開始利用這些膠片資源開展公益放映活動。每逢星期六、星期天,上午10點一場,下午3點一場,為村民和孩子們放映經典影片。截至目前,已累計放映600余場,惠及群眾超10萬人次。
這些膠片電影的社會價值、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早已超越物質層面的衡量范疇——它們是時光的切片,更是一個普通人用熱愛為時代保存的文化注腳。
作者簡介
筆名曹家窩,1969年生,四川省南部縣雙峰鄉曹家窩人。農民,中共黨員,自由撰稿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四川省詩歌學會會員,南部縣政協文史員。作品散見《中國青年》《中國青年作家報》《四川日報》《星星詩刊》《詩潮》《金沙江文藝》《中國文藝家》《五臺山》《讀與寫》等報刊。獲中宣部《黨建》雜志全國征文大賽三等獎、團中央讀書征文大賽三等獎、國際微詩大賽北冰洋季賽優勝獎等。作品被編入《中國農民詩人詩選》《語文素養核心讀本》(5—9年級)、《黨旗引領我成長》朗誦讀本、《新發展向未來》朗誦讀本、《中國打工四十年精選》《2021年度中國兒童詩精選》《中國工人詩典》等各種選本。作品《石匠》被錄入通用題庫系統、部編版7年級《語文》期中檢測試卷、2020—2021年部編版7年級下學期《語文》期中考前沖刺模擬試題、部編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期中復習試題精選、人教統編版(教師版)7年級《語文》下冊期中達標檢測。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曹福章(四川省南部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