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下午,有多位網民在社交平臺發布信息,四川阿壩四姑娘山二峰埡口發生滑墜事故,一名男性登山者在攀登過程中疑似因為體力不支而滑墜,“生死未卜”。
而后不久被證實,該登山者不幸遇難!
四姑娘山再次被人聚焦。
四姑娘山在哪里?它們都是什么樣的山?
天氣晴好時
從成都城市的煙火氣中向西眺望
邛崍山脈的雪峰清晰可見
四姑娘山幺妹峰是一個十分顯眼的存在
正應了杜甫
在成都浣花溪畔寫下的那句
“窗含西嶺千秋雪”
天氣晴好的條件下,120公里之外的四姑娘山幺妹峰在成都市區也清晰可見,請橫屏欣賞(圖源@圖蟲) ▼
成都西部有幾十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原覆蓋的高山,最為矚目的就是四姑娘山的幺妹峰,6250米的海拔,山頂冰川終年不化。
幺妹峰是登山愛好者魂牽夢縈的勝地
亦被稱為“東方的阿爾卑斯”
近距離拍攝的幺妹峰(圖源@攝圖網) ▼
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地處中國地貌第一階梯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屬于第二階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
這里四座毗連的雪峰——
大峰(大姑娘山)、二峰(二姑娘山)、三峰(三姑娘山)、幺妹峰(幺姑娘山)
海拔分別為
5025米、5276米、5355米、6250米
依次遞增
四姑娘山依次排列,請橫屏欣賞(制圖@探客社/李北平,圖源@攝圖網) ▼
四姑娘山的山頂常年冰雪覆蓋
如同頭披白紗、姿容俊俏的四位少女
山名也由此而來
衛星視角下的四姑娘山,請橫屏欣賞(制圖@探客社/李北平,底圖來源@Google地圖) ▼
幺妹峰是橫斷山脈邛崍山系的最高峰,與四川第一高峰“蜀山之王”貢嘎山遙遙相望,被稱為“蜀山皇后”。
四姑娘山在橫斷山脈邛崍山系中的位置(制圖@探客社/李北平,底圖來源@Google地圖) ▼
很多人認為幺妹峰是四川第二高峰,這并不正確,因為幺妹峰6250米的海拔在四川甚至都不能進入前五。
四姑娘山衛星視圖(圖源@百度衛星地圖) ▼
貢嘎山所在的大雪山山脈有許多獨立山峰,例如海拔為6886米的中山峰、海拔為6618米的愛德嘉峰、海拔為6540米的嘉子峰、海拔為6376米的日烏且峰,都比四姑娘山幺妹峰高。
云霧繚繞中的幺妹峰,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
因為四姑娘山與成都現在的交通距離只有175公里左右,若驅車從成都出發,穿過8.8公里的巴朗山隧道,不到三個小時就可以抵達。
所以四姑娘山及幺妹峰要比貢嘎山之外的以上高山名氣大得多。
四姑娘山和成都市距離(制圖@探客社/李北平,底圖來源@天地圖) ▼
四姑娘山聲名鵲起
也就是最近一些年的事情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
四姑娘山都是寂寞的
因為天氣的原因
成都的人們
一年中能夠看到四姑娘山幺妹峰的日子
并不多
晨霧和朝陽中的四姑娘山,幺妹峰已經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圖源@攝圖網) ▼
一千多年以前
杜甫寫下的詩句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現在看起來就像是一句
為四姑娘山量身打造的詩句
但當時杜甫并沒有
給出西嶺的具體位置
西嶺究竟在哪里?后人也一直爭論不休。與成都直線距離約80千米的另一座山峰,在之后借勢更名為西嶺雪山,從此名揚海內。
四姑娘山錯過了詩圣帶來的輝光。
杜甫畫像(資料圖片) ▼
風水輪流轉。機會終于來到四姑娘山身上。
20世紀90年代,日本攝影師大川健三來到四姑娘山。這里如夢如幻、如癡如醉的極致風光讓他的內心受到巨大的震撼,他下定決心要用一生來拍攝和推廣四姑娘山。隨后,更多的攝影師也加入進來,“蜀山皇后”名聲就這樣被叫響了。
其實,后來的人們發現,天氣好的時候在成都遠眺四姑娘山幺妹峰,它也是極為顯著的。
大概以前的人們也多次看到過它,卻沒有和具體是哪座山對上號。
成都市區遠眺幺妹峰,在群山中它看起來很顯眼,請橫屏欣賞(圖源@圖蟲) ▼
四姑娘山
也是絢爛多姿的山
從極高山的冰川到干暖河谷,四姑娘山擁有完整的垂直生態譜系。海拔5000米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累積,形成萬年積雪,進而發育成冰川。
四姑娘山上的積雪及冰川(圖源@pixabay) ▼
在海拔4000米至4500米左右,夏季融雪匯集成溪流,成為四姑娘山河的源頭。
溪流涓涓
掠過冰斗湖
在雪線附近只有苔蘚地衣的
碎石坡肆意流淌
漸漸在高山草甸匯流成河
四姑娘山下的河流(圖源@攝圖網) ▼
海拔隨陡坡驟降,溪流也隨著地形激進,大大小小的飛瀑穿越高原叢林,打破原始的寂靜,最后在峽谷回歸平靜。
四姑娘山下的植物呈垂直分布(圖源@攝圖網) ▼
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和永凍帶的垂直分布,帶來不同生態條件下的不同植物、動物群落。
四姑娘山雙橋溝的植物群落(圖源@攝圖網) ▼
這里是
雪山的博物館
古樹的陳列室
植物的展覽地
動物的生態園
四姑娘山下的高山草甸,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
海拔3800米的紅杉林,幾乎與第四紀冰川同時出現,它們與冷杉、云杉等常綠針葉植物、高山杜鵑、花楸、忍冬、沙棘等高山灌木叢一同形成一個獨特的植物群落。
四姑娘山下到處是紅杉林(圖源@攝圖網) ▼
有一種紅色藻類在四姑娘山溝谷的花崗巖上密集生長,形成了大面積的紅石景觀。原本作為落葉灌木的沙棘也“瘋吃猛長”,長成了高大的喬木,樹高可達10米以上。
與這些植物相依存的多種野生動物,包括獸類46種、魚類7種、鳥類74種,金絲猴、白唇鹿、麝、小熊貓等國家珍貴保護動物有28 種。
小熊貓(圖源@攝圖網) ▼
從長坪溝的木騾子至雙橋溝溝尾以及海子溝上游海拔4000米以上都是四姑娘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木騾子至雙橋溝部分擁有保護區內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植物類型最多且保存最完整,是發揮自然保護區保護功能的主要場所。
海子溝上游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區,面積約30平方千米。區內無人居住,保持著良好的原始狀態,是主要保護對象牛羚、白唇鹿等動物的棲息之地。
四姑娘山雖與臥龍自然保護區有著一山之隔,卻也是大熊貓的重要棲息地,其在2006年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地。
大熊貓(圖源@攝圖網) ▼
四姑娘山自然保護區由“三溝一山”組成,其中的雙橋溝、長坪溝、海子溝,以四姑娘山鎮為中心點,呈“川”字形自西向東排列,而四姑娘山的四峰就在長坪溝與海子溝之間由南向北并肩而立。
四姑娘山自然保護區大致范圍(制圖@探客社/李北平)▼
四座比肩相連的山峰
恰似為登山者設計的天然進階訓練場
1983年
美國人首登海拔為5413米的婆繆峰
從此以后
巖壁攀登越來越活躍
各國的攀巖高手爭相到訪
這里的大峰和二峰是登山新手的理想起點,難度并不是很大,這次有人攀登二峰遇難,有點讓人意外!
三峰則需要專業技巧與裝備方能征服,而最險峻的幺妹峰,是頂尖登山者才能企及的終極挑戰,至今登頂者不到50位。遇難者也不在少數!
最西邊的雙橋溝,這里海拔最高處的紅杉林,三面雪山環繞,溝尾有全球罕見的低海拔冰川——阿妣山冰川的冰舌一直延伸到海拔3800米的森林邊緣。
雙橋溝阿妣山冰川(圖源@pixabay) ▼
從最高處的紅杉林沿木棧道下行,原始森林、雪山、溪流湖泊猶如一幅畫卷徐徐展開。
比起另外兩條溝的險峻硬朗
雙橋溝更加嫵媚
秋天的雙橋溝,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
雙橋溝擁有國內面積最大的原始沙棘林,綿延13公里,映襯著身后的多樣的高山景致吸引著全球各地的攝影愛好者。
雙橋溝獵人峰(圖源@pixabay) ▼
雙橋溝東邊的海子溝
位于四姑娘山東側
是登頂大姑娘峰和二姑娘峰的必經之路
在鍋莊坪扎營,可以領略“中國阿爾卑斯”的神韻,從這里向東北綿延19公里的海子溝,是初級背包客小試牛刀的絕佳路線。
海子溝前半程的高山牧場,牦牛的脖鈴會一直提醒人們身在高原。過了朝山坪,普通游客已經領略過四姑娘山的全貌,開始返程,而背包客和登山者才正式開始他們的行程。
海子溝,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
這里地形陡峭,海拔陡然攀升,路途雖然艱辛,但是每上升幾百米,就能深刻體會垂直生態世界的變幻。
這里4500米以上的山峰,幾乎都是以花崗巖為主體的山體,堅硬而剛強,但在冰川強大的剝蝕下,加上風化的作用,全都成了崢嶸、尖削的角峰。
龍牙峰、鷹嘴巖、野人峰、遲布峰
布達拉峰、羊滿臺峰、駱駝峰
它們呈現出各自獨特的姿態
或飄于天際
或浮于云海
野人峰(圖源@pixabay) ▼
中間的長坪溝,位于四姑娘山西側腳下,全長29公里,古老的馬道是深入它的唯一途徑。
清晨薄霧籠罩時
馬幫的鈴鐺聲已經在提醒登山者
挑戰即將開始
長坪溝至理縣畢棚溝是“中國十大徒步路線”之一。一日內的短程徒步,可以在木騾子結束。這一段行程就可以沉浸式感受四姑娘山的神圣。途中會路過長坪溝的“紅石”奇觀——血色紅石灘。在木騾子景色會豁然開朗,幺妹峰背后被雪山環抱的高山草甸在眼前鋪開。
迷人的畢棚溝,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
挑戰三姑娘峰和幺妹峰的登山者通常以上下干海子為大本營。與徒步的背包客在這里分道揚鑣,開啟屬于登山者的榮耀旅程。
畢棚溝徒步(圖源@攝圖網) ▼
四姑娘山區生活著
藏、漢、回、羌四個民族
嘉絨藏族是這里主要的民族
山神的四個女兒為守護一方平安
而化身的雪山
是嘉絨藏族世代守護的圣境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四,四面八方的藏族民眾身著五彩斑斕的氆氌袍,在鮮花翠柏叢中擺上青稞酒、牛羊肉、火燒饃、水果,在古老的宗教儀式中唱起悠揚的藏歌,繼而是沸騰歡快的鍋莊舞。
這里的藏族同胞時常都會以虔誠之心祭祀朝拜四姑娘山,
祈求神靈保佑一年四季
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眾生吉祥
他們居住的石砌碉樓樣房屋覆蓋著紅瓦,點綴著層疊的山林和高聳的雪山,給這片自然生態增添了別樣的人文色彩。
四姑娘山腳下嘉絨藏族的居所(圖源@攝圖網) ▼
對外來者來說,四姑娘山崎嶇的山脈,靜謐的冰川,如畫的湖泊,一山一水都是那么迷人。
冰川融化形成的溪流如同流淌的碧玉,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
這里高山與峽谷毗連
清泉與激流交匯
湖光連著云影
成了每一個深愛自然的人
心底最深的呼喚
陽光下,若隱若現的幺妹峰閃耀著神性的光芒冰(圖源@攝圖網) ▼
本文創作團隊| 探客社
撰文| 馬 佳 編輯| 奎鵬
地圖編輯|李北平設計| 賈恩艷
校審| 小海
封面及首圖來源@圖蟲
本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