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早上7點,我登上直達貴陽的飛機。當天最早的春秋航空,鐵腚直達貴陽。
如果城市也講出身,貴陽似乎是原生家庭比較苦的那一類。
貴陽是貴州的省會,可貴州不沿邊、不沿海、不沿江,超過90%的面積是山地和丘陵,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同樣的地形,在歐洲、美洲撐死只能養活幾百萬人,貴州卻塞下3800萬人口。這片土地曾被稱為“天下第一貧瘠之地”,直到明永樂十一年才正式建省,建省初衷不是發展當地,而是保障通往云南的交通線。
有貴州的朋友開玩笑說,這地方過去就是云南的“公攤面積”。貴陽雖說是貴州的“長子”,可原生條件擺在那里。
做攻略的過程中,我發現“避雷”貴陽的人特別多,理由五花八門。如果只看這些帖子,貴陽文旅局半年白干。但我想,了解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自去一次。于是趁著上海熱成火焰山,我去爽爽的貴陽待了一個周末。
親自看過之后,有三點感受。
第一,貴陽雖然文旅資源弱于很多旅游城市,甚至比不上周邊的地州,但有一股自強不息的勁兒。先天不足不影響這座城市向上走,努力開發其他技能樹,比如咖啡、精釀、茶飲。一座不產一粒咖啡豆的城市,硬是靠冠軍咖啡再次出圈。
第二,旅游城市不能只靠“真誠”,基建上的不足可以瞬間將游客對它的好印象摧毀。良好的旅游體驗,背后是基建的完善、對旅游資源的投入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而貴陽在這幾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三,貴陽是一座難以用一兩句話說清楚的城市。馬路坑坑洼洼的是它,高處俯瞰仿若貴哈頓的也是它;落腳在大山中地方特色濃郁的是它,咖啡、茶飲、精釀、cosplay、劇本殺、音樂節等年輕文化盛行的,也是它。
接下來,我將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和一線觀察,聊聊貴陽文旅的紅與黑。這篇文章不會掩蓋問題,也不會放大缺點,只希望還原一個真實的貴陽。
圖:東山寺俯瞰貴陽
旅游資源尷尬
橫跳在“無聊”與“值得”之間
去過貴州的人一定知道,大部分游客把貴州當做一個城市來玩。游客通常把地州的黃果樹瀑布、小七孔、梵凈山、千戶苗寨等當做游覽重點,將沒什么大景點的貴陽作為交通中轉站。
如果留意貴州文旅的宣傳,可以發現宣傳重點也都是地州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只有想宣傳現代化的時候才把貴陽抬出來。
從機場去酒店的路上,網約車師傅聽說我專門來貴陽旅游,激情開麥:“貴陽有什么好玩的,還不如直接去地州。”
圖:貴陽龍洞堡機場網約車等待區海報
貴陽市區比較出名的景點是黔靈山,就是在網上以潑猴聞名的那個地方,可黔靈山大火之前,只是當地人休閑娛樂、鍛煉身體的城市公園;郊區的青巖古鎮比較出名,火之前也只是當地居民周末趕集、吃豬蹄的地方;經常出現在旅游攻略里的民生路,過去就是個本地人的菜場。
圖:黔靈山公園大門
說貴陽沒什么好景點,一點也不冤。
如果按照景點打卡的方式玩,貴陽確實沒有那么“值得”。黔靈山排兩個小時索道,甲秀樓前被擠成人餅,在民生路被假網紅店坑,去花果園“白宮”擠出汗遠遠拍張照……這么一套下來,又累又無聊。
圖:甲秀樓的游客密度,堪比小長假期間的上海外灘
貴陽的魅力在市井煙火氣里,慢下來才能發現很多驚喜。即使是同一個景點,不同的游覽方式也能帶來不同的體驗和心境。
我到達當地的第一餐吃了酸湯牛肉,帶著一身“臭腳丫子味”直奔黔靈山。去之前查了很多攻略,按照攻略要坐索道上山,景區兩小時速通。可真進去才發現,單單排隊坐索道就要兩小時,被逼無奈只能走路上去。在里面遇到個本地阿姨,她說當地人都是溜達上去,有排隊坐索道的時間走都走上去了。
玩完一圈回到酒店,看到小紅書上有人抱怨,黔靈山索道要排太久的隊,打亂了后續行程安排。本地網友在評論區無奈道,“本地人都說了不要坐索道,你們不聽啊”。
圖:黔靈山的猴
除了路邊的野猴,還能在動物園區域觀賞大熊貓、獅子、老虎、孔雀、熊,等等。這一套下來,在其他地方門票得賣個幾十塊、一百塊,但黔靈山免費。
圖:黔靈山動物園區域的動物們,中間為熊貓“海浜”,右下角為網紅“小老費”
在貴陽那兩天,我有一個念頭非常強烈:這里適合心態包容、容易獲得幸福感的游客,爬爬山、看看景、遛遛街,再加上豐富的美食,可挖掘的樂趣很多;如果一開始抱有很高期待,容易被一點瑕疵影響心情,這趟旅程一定不會太愉快。
當然,如果一個旅游城市靠的是游客“自己哄自己”,顯然是不夠的。最近我留意到很多“避雷”貴陽的帖子,這些帖子下面往往有很多當地人,指責游客玩的方式不對,甚至變為一場當地人嘲諷、博主回懟的罵戰。
貴陽有很多可愛的地方,也有很多顯而易見的缺點。當地文旅要做的,恰恰是放大可愛、直面缺點。
勇敢阿貴不怕困難
先天不足后天來補
這次有兩個難忘的瞬間:在去茶山點單,“貴州刺梨茉莉花”旁邊有個括號,寫著“堂食喝不慣可以換,請給貴州刺梨一個機會”;在全季退房,前臺小姑娘送了一袋貴州刺梨果凍,說讓我嘗嘗當地特色。
圖:去茶山的黃瓜冰漿和抹茶奶茶,還是沒有勇氣嘗試刺梨
刺梨是貴州的特產,維生素C含量非常高,但因為口感酸澀,很多游客拒絕嘗試。雖然被拒絕過很多次,但貴陽人仍然致力于將這種健康水果介紹給更多游客。
這種自強不息、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城市氣質,體現在很多地方。
就像我前面說的,貴陽的旅游資源比較虐,小景點不少,像黃果樹瀑布那個級別的大景區數量為零。如果不是要在貴陽中轉,很多去貴州旅游的人根本不會在貴陽停留。
貴陽就像文旅界的“寒門貴子”,出身不好后天來補,努力靠自己點亮技能樹
這次決定去貴陽,始于一篇有關貴陽咖啡的文章。5月貴陽本土咖啡品牌“喬治隊長”的主理人在世界咖啡沖煮大賽中奪冠,人們驚喜地發現這座不產咖啡豆的城市,密集分布著“冠軍咖啡店”。
咖啡,已經成為貴陽文旅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次原本打算嘗嘗剛剛奪冠的喬治隊長,可排隊時間需要一到兩個小時,于是去了距離酒店不到100米的SeekSeeking。SeekSeeking是貴陽當地非常有名的社區咖啡店,特色是咖啡配漢堡。
圖:藏在街角的SeekSeeking咖啡,右下為折耳根牛肉堡
說實話我對貴陽咖啡沒有太多期待。一方面我本人并不是一個喜歡品嘗咖啡的人,咖啡對我來說只是“牛馬飼料”;另一方面我生活的上海咖啡館數量全球第一,卷咖啡誰還能卷得過上海?
我輸了,輸得很徹底,貴陽做咖啡真的有點手段。15元一杯的奶咖濃郁絲滑,適口性超過90%我喝過的咖啡店。
在上海,咖啡不是小資人群品質生活的裝點,就是打工人吊住精神的“飼料”。相比之下貴陽的咖啡文化很有意思,當地人喜歡邊喝咖啡邊吃面、嗦粉。
在SeekSeeking門口的小桌子上,一位穿著工作服的店員吃著一碗腸旺面,旁邊放著一杯咖啡。這是很多貴陽人喜歡的搭配。
整個西南地區都偏享樂、安逸,咖啡、奶茶、精釀啤酒在貴陽蓬勃發展,成了很多游客的重要打卡項目。事實上,貴陽的咖啡文化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候。貴陽有一家創立于90年代的咖啡館名叫“昨日重現”,過去很多老貴陽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在昨日重現喝咖啡、斗地主,斗完吃個店里的蓋澆飯。
周日參觀完貴州博物館,步行去了貴陽非常火的奶茶店——去茶山。這家去茶山和星巴克緊挨著,我特意跑到星巴克觀察了一會。星巴克門店面積更大,但顧客坐得稀稀拉拉,幾個顧客面前放著電腦。相比之下,去茶山更熱鬧一些,店里幾乎沒有空位,顧客多是逛街休息的年輕人,和帶著行李箱打卡的游客。
有人說去茶山是貴陽人自己的星巴克,但在我看來,去茶山相比星巴克更加松弛。
圖:右邊是去茶山,左邊是星巴克
我相信沒去過貴陽的外地人,會認為這是一座藏在大山里的傳統城市。來了之后才知道,貴陽也分AB面。A面是街邊的擦鞋攤,地鐵口的街邊按摩,復古的雜貨店;B面是隨處可見的咖啡店、精釀店,燃爆的音樂節和不花錢的街邊音樂會。
圖:一家潮流文化濃厚的商場,滾梯上布滿二次元“吧唧”
一面傳統復古,一面小資文藝,AB面共同拼出這座西南迷城。
圖:歷史與現代交匯、市井與摩登共存,新晉打卡點青云市集
瑕能掩瑜,扣分點不少
說好不掩蓋問題,接下來聊聊我在貴陽當地發現的“瑕疵”。
周六落地貴陽,氣溫只有23度。貴陽是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夏季平均溫度23℃,是中國最適合避暑的城市之一。然而作為游客,我認為貴陽文旅沒有很好地把這張城市名片打出去。
貴陽文旅的slogan是“爽爽貴陽”,第一次聽到這四個字,我的第一反應:這是官方打出來的口號嗎,未免太抽象。
為什么是“爽爽”的貴陽?爽在哪、為什么爽?網絡上和我有同樣疑惑的外地游客不在少數。聽一家花溪牛肉粉的老板說,以前貴陽的口號是“爽爽的貴陽,避暑的天堂”。顯然,這個口號更能清晰傳達出貴陽特色。
有成都和重慶兩個“西南雙子星”在前,去西南旅游的外地游客,很難第一個想到貴陽。貴陽現在熱度很高,但仍然沒有打出一張亮眼的城市名片。重慶的“山城”招牌越擦越亮,已經驗證了外地游客尤其是平原地區游客對山地城市的興趣。貴陽既有山城地貌,又有涼爽氣候,為什么不把“涼爽山城”的招牌打出去?
圖:地無三里平,貴陽到處都是坡路
同樣是坡坡坎坎多、路況復雜,重慶就是“8D魔幻城市”,貴陽就被游客避雷坡太多、爬地下通道太累,很大一個原因是貴陽沒有把“山城”當成差異化賣點打出去。游客來之前沒有心理預期,來了面對爬不完的坡坡坎坎自然怨氣重。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貴陽的基建確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如果想成為全國性的優秀旅游城市,基礎建設還差得太遠。
首先,貴陽的交通規劃成謎。道路又窄又亂,路面坑坑洼洼,電瓶車在機動車中間穿梭(沒有非機動車道),機動車的轉向燈是“選配”。種種因素綜合到一起,貴陽榮登“中國第一堵城”。黔靈山附近的路本來就堵,最近還在施工,5分鐘路程能堵半個小時,卻沒看到交警的身影。
司機開車靠膽大,行人走斑馬線靠命硬。貴陽的人行橫道本來就少,很多還不安裝紅綠燈。貴州博物館旁邊有一條五車道,沒有紅綠燈已經夠奇怪的,一眼望過去擠著5個井蓋,讓人懷疑“我是在省會城市嗎?”
圖:貴州博物館附近的一個路口
其次,貴陽的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幾乎都沒有直梯和滾梯,推嬰兒車出行或殘障人士出行及其不便,堪稱“全障礙城市”。去了貴陽人人都是“小地鼠”,一個地下通道最多十幾個出口,下去了經常不知道從哪個口出。不僅游客找不到路,本地人也經常走錯。
圖:地下通道有很多小攤
最后,貴陽的旅游景點似乎還沒有做好迎接全國游客的準備,很多細節做得不到位。比如甲秀樓、黔靈山等熱門景點,疏導人群的工作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導致游客瘋狂擁擠,存在一定安全風險。
貴州博物館的展柜玻璃上,全是游客手印,沒能做到及時擦拭干凈。目前我看過的所有博物館中,在這一點上做得最好的是上海博物館東館,打掃阿姨隨時閃現,特制的不反光玻璃總是干干凈凈。或許貴州博物館沒有這份預算,但可以通過增加“請勿觸摸玻璃”等提示,提升館內游覽體驗。
圖:布滿指印的玻璃柜,被摸到發黑的展品
黔靈山是貴陽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熊貓是黔靈山的明星動物。然而,熊貓園前的多塊展板有破損,非常影響觀感。
圖:破損的熊貓園展板
另有一些人文方面的瑕疵,比如二手煙到處飄散、隨地吐痰、司機宰客等等。這些問題在全國很多城市都存在,但阿貴你已經不是那個沒有存在感的小城市了,對自己可以提出更高要求,讓貴陽真正“爽”起來。
游客多了,被批評很正常。但如果被批評的點當地文旅根本無力反駁,是不是證明確實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好?
尾聲
從低調小城到頂流網紅,貴陽似乎還沒有準備好。
尤其對于習慣大城市的規劃和便利的游客來說,它有些草莽,有些過度松弛。但作為游客,我愿意再給它一些時間。也許寫避雷貼、激情開噴更有流量,可幾句輕飄飄的避雷,會對城市造成很大傷害。
去一個城市一定要去當地的博物館,這是了解它最好的方式。參觀貴州博物館的時候,前半段我很失望,藏品很“破”很簡陋。同一個歷史時間點,其他地區已經有極其精美的青銅器,貴州只有幾個破瓦罐。
圖:貴州博物館內的展品,和其他地區相比略顯簡陋
但到后半段,我開始理解貴州,理解貴陽。
貴州多山閉塞,土地貧瘠,甚至避開所有古代經濟帶,中央王朝很難對其有效治理。網上有個笑話,貴州這個地方在古代是“兵家不爭之地”。造反大軍都懶得打這里,改朝換代通知一下當地土司就可以。
直至明代,中央才開始直接統治貴州,貴州首次融入國家體系。此后,先進生產力進入貴州,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楚文化在這里碰撞,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貴陽“龍場悟道”。隨著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進入,貴州開始蓬勃發展。
隨著參觀的深入,展品也越來越精美,我看到一個抓住機會努力發展的貴州。
圖:貴州博物館內的展品
貴陽沒有西安的底蘊,沒有北京的政治地位,沒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稱……能發展到今天的樣子,能獲得這么大的流量,就像一個出身不好的孩子,努力奮進,逆風翻盤。
很多游客適應不了貴陽的酸辣口味,而這背后是貴州古時缺鹽,只能以酸與辣調味;有人說,貴陽怎么這么愛吃土豆,因為過去貴陽土地貧瘠、物資匱乏,只能想辦法把洋芋做得好吃。
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最適合它的文化、飲食、經濟模式。
今天,很多年輕人在貴陽過著北上青年羨慕的生活。他們不需要為了房子、車子掙扎,有大把時間享受生活、思考人生。在一條地下通道里,我看到一家手機小店的柜臺里,擺滿了按鍵手機,柜臺前有幾個人在貼膜、挑選手機配件;另一家店的門口擺著臺式電腦,店老板的孩子在臺式機上玩4399小游戲;大頭貼這種“古早味”十足的東西,在貴陽仍然能找到。
圖:地下通道里的小店,在很多城市已經消失的商業模式,在這里仍然存在
在貴陽,很多瞬間讓人穿越千禧年。
如果帶著高高在上的審視視角,恐怕很難在貴陽獲得太好的旅游體驗。旅游就是換個地方生活,當我們放下高傲,進入當地人的生活,享受獨特的城市氣質,可以發現——貴陽還是挺可愛的。
內容作者:關珊月
編輯:鄭晶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