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本應是一記重錘,卻沒想到成了啞炮。本以為能一舉摧毀伊朗核設施的“聯合打擊”,結果讓以色列被打回原形、美國被打了臉,而伊朗,卻在悄無聲息中贏下了這場較量。
狼煙未散,真相浮出。以色列聲稱“摧毀伊朗核能力”,美方高調宣布“任務完成”。但衛星圖像、戰損報告、內部情報一出,才發現西方編織的勝利神話,紙包不住火了。
一、“精準打擊”?伊朗核能力基本無損
6月21日,美國出動7架B-2幽靈轟炸機,投下3萬磅鉆地彈,聯合以色列對伊朗的三處關鍵核設施發動空襲。事后,特朗普及五角大樓宣稱“伊朗核計劃被摧毀”,美媒也跟風報道“重創成功”。
但很快,CNN引用美國國防情報局評估報告指出:這次攻擊并未觸及伊朗核計劃核心部分。離心機未被炸毀,濃縮鈾也疑似在襲擊前轉移。甚至有衛星圖像顯示,襲擊后的福爾多核設施并未出現結構性破壞。
更勁爆的是普利策獎得主赫什的爆料:五角大樓早知此次襲擊無法“消滅”伊朗核能力,但依然出手,更多是政治作秀。
二、以色列籌備15年,成了笑話?
比起美軍的“面上風光”,真正難堪的是以色列。早在2010年,以色列就啟動針對伊朗核設施的情報滲透與打擊計劃,潛伏十余年,建立起多層次情報網絡。
結果好不容易“聯手打擊”,卻發現伊朗核能力幾乎毫發無損。這場被寄予厚望的15年大戲,成了一場空耗巨資的鬧劇。
以軍高調攔截伊朗導彈,使用34枚“箭-3”、9枚“箭-2”以及39枚美制“薩德”反導導彈。光“薩德”一項就燒掉了5億美元。而且這些僅是公開數據,實戰成本遠遠高于預期。
美國《新聞周刊》還指出,此次以色列動用了“全球薩德庫存”的15%-20%。以軍防御體系幾近“掏空”,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三、伊朗低調應對,實則暗藏殺招
與以美高調宣傳不同,伊朗始終保持克制與低調。6月28日,在德黑蘭為60余名遇難者舉行隆重悼念儀式,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與議會議長均親自出席,既是悼念,更是宣誓。
同一天,伊朗副總統宣布成立“特別法律工作組”,準備追責美國與以色列在國際法上的侵略行為。這表明伊朗在強化內部團結的同時,也不打算放棄國際舞臺上的“對線”。
而最令西方忌憚的是,伊朗已宣布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換言之,接下來伊朗的核活動將更加“隱秘”,外界再也無法通過正常渠道掌握其核進展。這才是真正的戰略籌碼。
四、誰才是大贏家?真相越辯越明
戰后,美國國會原計劃舉行簡報會總結空襲成果,卻突然被取消,理由含糊。多位議員質疑白宮是否掩蓋了實戰戰果不佳的真相。
西方媒體也逐漸形成共識:此次沖突中,美以雖投入大量資源,但未能達成“壓制伊朗”的戰略目標。
反觀伊朗,在保存核心設施的基礎上,借機整合內部力量、提升外交話語權,還拿到了“停止與IAEA合作”的主動權。雖然有代價,但從全局來看,伊朗才是真正的“贏家”。
結語
炮聲已停,真相浮出。美以這場精心籌劃的“空襲大戲”,最終不過是一次昂貴的演習。而伊朗,在沉默中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反擊。
真相有時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世界正在看清一個現實——不是誰嗓門大就有理,而是看誰在風暴之后還站得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