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觀點頻道
趙志疆
當前,正值招工求職高峰期。以糾治各類網絡招聘亂象為重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中央網信辦、公安部、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組織各地區深入開展2025年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篩查出1196個公眾賬號未經許可擅自開展職業中介活動,目前已按有關法律規定和平臺運營規則采取暫停發布招聘信息功能等處置措施。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在越來越靈活的招聘市場上,職業中介發揮著穿針引線、搭橋鋪路的重要作用。然而,一些不法單位和個人也聞風而動,他們為了牟取利益,未經行政許可、逃避監管,擅自開展職業中介活動。其中,部分非法職介活動從線下遷移至網上,利用各類互聯網平臺,以公眾賬號、小程序和其他互聯網群組等形式,常態化發布招聘崗位,開展職業介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從事職業中介活動、網絡招聘服務,應依法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申請行政許可。未經許可或未按照法律規定,擅自從事職業中介活動,不僅擾亂市場秩序、損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更是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
近年來,線上黑中介日益猖獗,這一方面是因為網絡空間更加隱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網絡用戶更加龐大。今年5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聯合發布招聘欺詐典型案例。其中一例是無中生有:春節后,多個社交平臺賬號發布“中國XX集團急招幾萬人,不限專業,基本報名就能進”等虛假信息,該集團官網對此發布嚴正辟謠聲明;另一例則揭露了“招轉培”陷阱:中介機構通過網絡發布招聘信息,打著高薪崗位、名企招人的旗號,引誘求職者投遞簡歷、參加面試,之后再以“工作能力不足”“崗位有從業資格限制”等理由,誘導求職者參加入職培訓或職業技能培訓等,收取高額培訓費,培訓結束后往往難以兌現承諾,嚴重侵害求職者權益。
遠離形形色色的網絡黑中介,需要求職者提高警惕、擦亮眼睛。一方面,面對各類以低門檻、高收入為噱頭的招聘信息,要仔細甄別,避免落入話術圈套;另一方面,在簽訂各類合同文件時,要仔細研讀條款,逐項審核確認,明確雙方責任義務;更重要的是,如果遭遇虛假招聘,要及時保存相關證據,通過報警、訴訟等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于網絡平臺來說,有必要加強對各類招聘信息的審核把關力度。在此基礎上,不僅要將發布虛假招聘信息的黑中介列入“黑名單”,而且有必要將其實際控制人一同“拉黑”,以防其另起爐灶,卷土重來。
今年4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多部門開展專項行動,重點聚焦勞務派遣違法行為、非法職業中介活動、以職業中介為名牟取不正當利益以及其他突出違法違規問題。前不久,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公告,于2025年7月2日至31日面向社會公開征集人力資源服務領域涉嫌違法違規行為線索。清理“套路招聘”,鏟除網絡黑中介,需要勞動者增強維權意識和參與意識,與相關部門和網絡平臺一起構筑起強大的勞動權益防護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