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東的沙子里埋著石油,也埋著火藥味。但現在埋得更深的,可能是讓美國和以色列都感到頭疼的中國裝備。
上周,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插曲火遍了軍圈:以色列竟然“命令”中國,不許伊朗買殲-10戰機。
你要是捋一捋最近這幾個月中東買武器的動向,就知道,以色列慌得不是一點半點。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東國家,不但在石油賬本上繞開了美元,連武器裝備都開始大批量選中國造,甚至還要把自家的武器系統“去美化”,這對美國和以色列的地區霸權意味著什么?可別小看了這事兒。
一封口氣不小的“通牒”
7月上旬,以色列外交系統通過第三方渠道向中國傳話,說白了就是一句話:你得管管伊朗,不許它買殲-10!
聽起來是不是挺不可思議?可這背后,是以色列的一種邏輯:伊朗的石油主要賣給中國,換來的外匯也主要是人民幣,以色列就覺得中國能用這根“石油繩子”拴住伊朗的錢袋子,從而拴住它的武器采購計劃。
但是,以色列這次算盤打得太直白了。
上海合作組織防長會議剛結束沒幾天,伊朗國內媒體就開始大張旗鼓地放風,說要動用新解凍的海外資金,一口氣買下36架殲-10CE,還有配套的空警-500預警機和攻擊-2無人機。
這個采購單一出,很多人立刻想起今年年初那次讓伊朗很沒面子的空襲——2025年1月以色列空襲大馬士革時,伊朗在敘利亞的基地被F-35打了個措手不及,連預警都沒做到。
要知道,伊朗空軍現在的主力還是上世紀70年代的F-4和F-14,機齡動輒40年,作戰半徑也就500公里,跟殲-10CE一比,簡直是刀耕火種遇上了智能農業。殲-10CE配的霹靂-15導彈,最大有效射程能到200公里,還能在電子干擾下同時鎖定10個目標。如果伊朗真把這套體系用起來,以色列空軍在伊朗上空來回穿梭的“透明優勢”,怕是要打個折扣。
所以,以色列這封“通牒”看著像威風凜凜,其實透著心虛。它自己跟中國貿易做得紅火,卻想干涉別人怎么跟中國做生意,雙標得明晃晃。
更讓以色列尷尬的,是埃及和沙特這倆老鄰居用行動告訴它:別把外交照會當成尚方寶劍。
今年7月,埃及紅旗-9B防空導彈系統正式在亞歷山大港部署。這套系統,核心是一輛能覆蓋260公里空域的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車,直接替代了蘇制S-125這種老掉牙的裝備。對比一下就知道有多夸張——S-125是上世紀50年代蘇聯的產品,技術水平落后好幾代。埃及等這個升級可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先想買“愛國者-3”,美國直接一口回絕,理由也直接:怕埃及拿來對付以色列。
埃及人心想:好啊,那我找中國!這不,紅旗-9B來了,還用本幣繞開美元結算。美國這邊沒賺到錢,還眼睜睜看著中國裝備在自家傳統勢力范圍里安了家。
沙特和阿聯酋也沒閑著。據多家阿拉伯媒體爆料,沙特今年秘密簽下了中國中程防空系統的采購協議,阿聯酋也引入了紅旗-9和翼龍-2察打一體無人機。你說這幾個國家沒錢?石油出口那賬本上,沙特有48%的亞洲石油出口用上海石油期貨交易所結算,伊拉克也開始用人民幣買天然氣。錢有了,結算繞開美元了,軍火訂單直接甩給中國。
你說這還叫單純的軍購嗎?這是把安全體系、能源結算、貨幣流通一起從美國體系里剝離出來。
印巴空戰:活廣告比外交照會管用多了
以色列擔心伊朗買殲-10,不是沒道理。前陣子,巴基斯坦梟龍Block3在印巴邊境打了場漂亮仗:依托空警-500預警機的數據鏈,巴基斯坦飛行員在超視距外直接鎖定印軍的“陣風”戰機,一發霹靂-15帶走,打破了印軍對陣風的迷信。
這件事之后,梟龍Block3在全球范圍內的搜索量一夜之間漲了450%。埃及、孟加拉國、阿根廷都在談采購計劃。埃及甚至提出了“隼-10”計劃,要把殲-10和梟龍一起引進,還要討論在本土建立整機產線。
這個邏輯很簡單:你看這玩意兒真能打,成本還比美制和俄制便宜,售后又快,買不到陣風就買梟龍,照樣能用。
而且,中國武器有個很戳中東國家心坎的特點:可定制化。
比如,殲-10CE可以讓客戶選俄制還是國產發動機,VT-4坦克也開放火控系統接口,你要想在埃及組裝,也行。這跟美制裝備“交付慢、零配件卡脖子、政治條件一大堆”形成鮮明對比。
這才是沙特和阿聯酋心里明白的一件事:買美國裝備是買一張看似豪華的保險單,真遇到事兒,能不能用另說;買中國裝備是自己手里攥著一把能打的牌,沒那么多政治附加條件,也不會因為你跟別人關系好壞就卡你貨。
烏克蘭前車之鑒:斷供讓買家學聰明了
其實,中東這波換裝備,烏克蘭戰場算是個活教材。
俄烏沖突爆發后,很多國家看清了西方武器供應鏈的脆弱性:炮彈等了半年沒到,F-16剛答應給,一拖再拖,甚至連“豹-2”坦克的維護件都時不時掉鏈子。烏克蘭前線多少次因為美制或德制武器缺零件,最后只能拆東墻補西墻。
相比之下,中國軍工過去10年一直在下苦功做配套:無人機、預警機、電子對抗設備、遠程導彈……一整套體系,且售后反應快。阿聯酋、沙特和埃及不是沒買過西方裝備,但這兩年更多是在用“中國方案”補漏洞。
別小看這種“補漏洞”。胡塞武裝的無人機一度把沙特煉油廠打得焦頭爛額,可“沉默獵手”激光防空系統來了之后,實戰攔截率高達92%。這可不是紙面數據,是真刀真槍在戰區里打出來的。中東這塊地方,一向看“硬效果”,你真能攔得住無人機,才是王道。
這背后還有一個被不少人忽視的底層邏輯:武器系統的獨立性,跟貨幣結算體系的獨立性,是捆在一起的。
沙特通過上海石油期貨交易所結算亞洲石油、伊拉克用人民幣結算天然氣,埃及繞開美元采購紅旗-9B,這種操作在2020年之前,幾乎沒人敢想。
當年美元和石油掛鉤,靠的是“石油美元體系”,你要用美元買石油,美國就能通過金融管道影響你的戰略采購。這種“綁架式繁榮”一旦松動,武器的買賣也會跟著松動。這也是為什么這兩年美國對沙特的施壓力度越來越大,但沙特轉過頭來還敢和中國談東風-17和DF-3導彈的可能性。
說到這兒,再看以色列對伊朗買殲-10的焦慮,就更能理解了:以色列的空軍優勢之所以穩固,靠的就是周邊對手技術水平低,體系不成套。現在沙特、阿聯酋、埃及、伊朗都在自己賬本上攢“去美化”“去以色列化”的空防網絡,這種安全感不是一兩次外交勸說能拆得掉的。
有人覺得中國這波武器出口是啥新花樣,其實翻翻歷史,這種事并不陌生。
上世紀70年代,中國援助坦桑尼亞擊潰烏干達的裝甲師,90年代,塞爾維亞的中國制雷達打下了F-117隱身戰機,給美軍的“隱身神話”敲了個警鐘。只不過那時候,中國裝備更多是“能用”,現在是“好用且能迭代”。
這背后的質變,說到底是經濟規模支撐了研發,全球應用場景又反過來倒逼產品成熟。
命令誰都沒用:客戶想要什么,才是關鍵
說到底,以色列這封“殲-10通牒”更像是一種焦慮的下意識反應,真正值得玩味的是它背后的悖論:
當初美國用美元換取了全球資源配置權,附帶的就是把武器賣到全世界。可現在,美元在能源交易里的獨占地位被撬動,武器也不再是你說禁就能禁的。尤其是中東這種地方,有錢有資源,真刀真槍用得著。沒有哪個國家愿意在安全感上交全權給別人。
而且,說句大實話,中東這些年吃盡了被大國擺布的苦頭,不想再把命運壓在別人手里了。中國裝備能幫他們補上空防短板,給他們更多主動權,還不附加太多政治條款,這點對他們來說就是剛需。
70年代援非、90年代打下F-117、到現在埃及港口矗立的紅旗-9B雷達車,背后是一條看似不起眼的軌跡:想跟誰做生意,不是誰說了算。
別低估中東這些老油條對安全的執念,也別高估幾份照會的威懾力。真正有安全感的,是買家自己手里握著一套能打的牌。這點,誰都攔不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