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電焊班照片
作為“國之重器”的三峽工程,建設周期長,參與建設者眾多。為攀登這座水電高峰,高峰時期4萬余名建設者云集三峽,建起了巍然矗立的三峽大壩,更鑄就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
三峽工程博物館內就陳列著這樣一張特別的照片,記錄了水電三局女子電焊班的工作場景:一群平均身高為1.55米、體重不足80斤的“電焊之花”,以女性特有的堅韌與擔當,焊接出大國重器的“鋼筋鐵骨”。成立女子電焊班,正是出于工作的特殊需要——工程中的鋼筋網縫隙有限,唯有身材瘦小的她們,才能靈活鉆進這些狹小空間,完成精準焊接的關鍵工序。
時間回到1997年,這群“電焊之花”從黃河大峽水電站轉戰長江三峽,投身三峽電站廠房、永久船閘和機組安裝工地。面對三峽工程的施工節奏,為避讓白天上鋼筋、立模板等工序,女子電焊班承擔起夜間焊接任務。她們每天背著十幾斤重的工具包,抱著5公斤重的焊條,拽著50米長的焊把線,在爬梯子、翻模板、鉆鋼筋網中開展一天的工作。
夏日夜幕下的三峽工地,天氣悶熱如蒸籠。身著工裝的焊工們正在緊張作業,電焊面罩后面是一張張汗濕的臉。為防止被焊花灼傷,她們里外三層裹著厚衣服,依然保持最穩定的姿勢和最精準的動作以保持焊接質量。遇到特殊焊接部位,她們毫不猶豫地鉆進鋼板夾縫,并根據焊口位置變換著姿勢,蹲著、跪著,甚至趴著、躺著。她們以星月為伴,用焊花點亮了三峽工地的漫長夜晚,為建設三峽工程貢獻力量。
被稱作“鐵人”的吳喚霞,與丈夫“錯峰”上班,夫妻倆在工地交接照看孩子明明。他們的孩子因想媽媽曾在船閘工地走失,后被送回。母子相見時,吳喚霞哭著教訓孩子,而孩子卻哭著說:“媽媽,我想你了。”
1999年,肘管預留坑回填澆筑時,鋼筋接頭橫焊、斜焊、不規則焊層出不窮,且需在齊腰深的水中作業。女焊工們連續奮戰,浸透汗水的厚工服能擰出水來。以“繡花”功夫對待每一處焊接點,一招一式都嫻熟規范,焊完后再進行自檢、互檢,確保各個接頭焊接都是精品。
班長李彩娟曾說:“三峽工程是國家的夢,也是我們的夢。再苦再累,也要焊牢每一道縫!”正是這種同心筑夢的信念,讓她們在6年里完成1100多個混凝土澆筑倉號的焊接任務,焊接鋼筋接頭超過20萬個,焊條用量超100噸——若將焊條首尾相連,足以從長江源頭排至入海口。
這支隊伍先后榮獲“巾幗精品班”“女職工雙文明建功立業先進集體”等殊榮。
時光流轉,二十多年后,在另一個大國重器——白鶴灘水電工程建設一線,又誕生了一支由36名女性組成的標兵團隊——白鶴灘纜機群運行團隊。她們被稱為“七仙女”,在世界上最大型的纜索式起重機群中,精準操作七臺彩虹色的纜機,完成大壩混凝土吊運786.53萬立方米,并開創了大型水電工程“四倉同澆”的施工先河,高質量保障了白鶴灘工程的建設。
大國重器巍然立,平凡脊梁筑長城。從焊花綻放的女子電焊班,到纜機織云的“七仙女”,變的是大國工程時空坐標,不變的是兩代女性建設者“上下同心、眾繪宏圖”的信念。她們以“三峽無小事”的敬畏、“焊牢每一道縫”的執著、“偏毫厘不敢安”的嚴謹熔鑄匠心,用雙肩扛起“大國重器”的千鈞重量。她們的故事,成為三峽精神的生動注腳。
(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 周荔華 劉坤|秦明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