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9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首場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并回答記者提問。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發布會上表示,5年前制定的規劃綱要各項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和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8項指標進展超過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項重大工程順利推進。
“總的來看,這五年取得了新的開創性的進展、突破性的變革、歷史性的成就,中國已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鄭柵潔說。
據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40萬億元左右;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元,相當于廣東、江蘇、山東經濟總量的總和,也超過了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前4年,我國經濟增速平均在5.5%。
“十四五”以來,中國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創新制高點。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充分彰顯了中國創新的重大突破。“事實證明,‘脫鉤斷鏈’、打壓遏制只會增強我們自立自強的決心和能力,只會加速我們自主創新的進度和突破。”鄭柵潔說。
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
“十四五”以來每年制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中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
中國“刀刃向內”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民營經濟促進法頒布施行,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清零”,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縮減到29項,民營企業增加到5800多萬戶,比“十三五”末增長超40%。
綠色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底色。中國堅定履行“雙碳”承諾,單位GDP能耗四年累計降低11.6%,相當于減少11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2024年全國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海運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約占全球1/3,船舶和海工裝備市場份額占全球50%以上,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有14種新接訂單居世界首位,海水產品產量連續多年全球第一,海洋成為名副其實的“藍色糧倉”,走上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
民生之基持續夯實。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十四五”以來,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
402種藥品新增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醫保跨省結算更加便捷。高質量“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全國護理型養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
“經過‘十四五’這五年,我們的制度優勢更加鞏固、創新活力更加強勁、物質基礎更加雄厚、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十四五’必將在中國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鄭柵潔說,“展望未來,我們也充滿信心,‘十五五’發展前景將更加光明。”
綜合新華社記者報道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